一代帝師劉伯溫,最不該對朱元璋說了這8個字,從而送掉自己性命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在民間野史中,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還幫朱棣建了北京城,還是十三陵、山海關、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還通陰陽。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後只封了個伯,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後的下場卻很不圓滿,字伯溫,生於1311年,正值元朝中葉的全盛時期。他22歲考中進士,然後滯留北京候補3年,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擔任高安縣丞。此後,他在20年的官宦生涯里,曾有兩次被免職。免職並不是由於劉伯溫行為放浪或不作為,而是因他過於剛正。用《明史》的話說,他丟烏紗帽的原因是「發奸摘伏,不避強御」。一般說來,亂世英雄,在順世都是沒有機會當良臣的。若沒有元末群雄迭起的「大亂」,劉伯溫恐怕也只能成為個寄食官場的不得意文人罷了。
劉伯溫少時有神童之稱,劉伯溫不僅尊崇孔孟儒學,更喜歡運籌帷幄的橫霸之術。《明史》上說他「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這裡說的象緯之學,就是通常所說的神機妙算。一般認為,這門學問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陰陽五行基礎上的讖卜術數。
劉伯溫在元朝的最後幾個官職,都落腳於浙江,很不得志。當時的浙江,主要任務是圍剿海盜方國珍。劉伯溫屢次建言而不為當政者重視,故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47歲時,一氣之下棄官歸里。
到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劉伯溫已在家閑居兩年。其時,朱元璋已是元末農民起義軍中較有實力的一支。隨他揭竿起義的人士,多半是淮西家鄉的哥們,如徐達、沐英等,掄槍使棒衝鋒陷陣都是好漢,但審時度勢運籌帷幄都不在行。經碩儒朱升的推薦,求才若渴的朱元璋找到了劉伯溫,請他出山。
但是後來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劉伯溫這種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對劉伯溫「如膠似漆」的態度。在劉伯溫還在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賜給了李善長、胡惟庸、宋濂三人,卻偏偏沒有給劉伯溫。
劉伯溫最後是怎麼死的,劉伯溫告老還鄉後,胡惟庸還是沒有放過他,隨即想出一個主意來,向朱元璋讒言說劉伯溫有圖謀不軌之心。朱元璋將信將疑,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當劉伯溫的一片忠心卻反遭到疑忌,嚇得急忙跑到京師向皇帝謝罪,「乃留京不敢歸」。就在劉伯溫生病後,與其素有間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帶太醫前來看病,實際上是來下毒。
※慈禧守寡47年,全靠這一物滿足自己的需求,最後還把它作為陪葬品
TAG:娛樂視界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