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壽光水災後的金融修復與反思

壽光水災後的金融修復與反思

8月17日至21日,颱風「溫比亞」過境山東,部分地區降水量創出同期峰值,全省多地不同程度受災。

壽光市的災情較為嚴重。根據8月23日下午山東濰坊市抗災救災新聞發布會發布數據,壽光15個鎮街區都不同程度受災,總受災人口達到50.5萬人,農作物受損面積3.5萬公頃,大棚受災10.6萬個,養殖棚受災2000多個。災害在破壞了他們生活的同時,更對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影響。

災害發生後,各方都在關注水災給當地人、財、物方面帶來的損失以及對北方地區的蔬菜價格甚至物價水平的中長期影響。但除此之外,壽光地區整體經濟、金融的損失及修復同樣應受到關注。

筆者曾在2017年12月份前往壽光調研,對當地農業和金融服務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的情況作了初步了解。

2017年,壽光市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佔比接近10%。儘管近幾年壽光正在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二三產業得以快速發展,但農業產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地位仍較為突出並深刻影響著當地居民。而說到金融扶持農業發展時,壽光市金融主管部門負責人在當時介紹道,壽光在金融方面一直在進行不少嘗試。當地政府與機構合作創新了「農地+大棚」的抵押貸款方式,以有形的農業設施適度提升土地價值,使農戶能夠獲得足夠的經營性資金;當地部分金融機構也在試點農資「產業鏈」貸款,機構可以依託規模化經營主體,篩選其產業鏈上下游中合格的供應方、銷售方或銷售對象予以貸款。但同時該負責人表示,當地農戶對農業生產經營的投保率並不高。

壽光市金融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特別是農業產業的方式在我國是較為普遍的。由於農業天然的高風險屬性以及農戶的保險意識薄弱,銀行機構的產品設置仍偏向於傳統和保守,風險防控也會盡量納入更多的環節和主體。因此,銀行為農戶和小微更多的是提供信用貸款,近幾年各地也逐步嘗試運用產業鏈補給臨時性資金短缺。但當生產經營主體貸款需求數額較多、期限較長時,仍需要以固定資產作為抵押。另外,銀行機構也會聯合保險、政府等多方,以求進一步分擔風險。

壽光受災後,各金融機構都已採取措施,希望幫助生產經營主體渡過難關。據當地媒體報道,壽光農商行將開通綠色通道,向災後重建有資金需求的農戶及時發放救災貸款;對因受災原因形成貸款逾期或不能正常歸還貸款本息的農戶,銀行將為其辦理展期或無還本續貸。各駐壽光保險公司也及時啟動了各個險種的查勘、定損和理賠工作。以大棚農業保險為例,依據壽光地方文件進行估算,政策性保險加商業附加險可以為農戶大棚及所種作物提供每畝2萬元的賠付額。但這對壽光當地農戶並不夠。災後的生產恢復是漫長和艱難的,銀行出於對自身機構安全性的考慮,救災貸款數額及期限並不一定能夠充分滿足生產主體需求。每畝2萬元的保險賠付金額也無法覆蓋動輒20萬元的大棚建造費用。

可以看出,當出現地區性災害,固定資產受損、生產經營停滯等一系列問題同時發生時,目前縣域地區普遍的風險防控和補償機制已明顯不足,更多地還是要依靠政府力量進行救助。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金除了採取直接撥付的形式之外,還可以拿出一部分放入當地金融機構作專項使用,以此適度利用金融槓桿放大有限資金的幫扶效果。同時,應持續保持對災區的金融傾斜政策,人民銀行可以在重建及恢復生產階段增加針對災區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加強對災區執行傾斜準備金政策的力度,以保障在特殊時間段的資金供給。而在災後恢復生產的前幾年,政府可對當地作物採取集中收購方式,確保當地產品的通暢銷路和合理價格,以此從多方面促進地方產業的高效修復。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對於未來的提示——縣域地區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期待進一步完善,多方合作下的金融系統災害應對機制應儘快形成。

這場50年不遇的水災對壽光經濟造成較強的衝擊,但辯證地看,更是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農戶的提醒。針對各主體而言,多方在金融層面的風險分擔並不是簡單的疊加,政府和各類金融機構在形成風控網路時必須明確各自的職責及其確切的資金補償需求,確保資金在風險暴露後的儘快落實,而不是僅考慮所謂「社會責任履行」層面的意義。同時,應充分提升保險在農業生產、災害預防及恢復中的地位,在我國農業領域保險仍以政策性保險為主的大背景下,政府與保險公司在合作制定相關產品條例時,應充分考慮地方生產實際以及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應保盡保」才能更好地發揮保險產品的實際效果,也才能真正提升農戶自主防範生產經營性風險的意識。

作者:宋珏遐

圖片來源:齊魯晚報 濰坊市聯社

編輯:楊晶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時報 的精彩文章:

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
美聯儲透露漸進加息信號

TAG: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