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時期我國地界有一種特暴龍,是霸王龍的遠親
恐龍家族最知名的成員毫無疑問是霸王龍,不過這種恐龍的化石在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地界並沒有被發現,其當年(白堊紀晚期約為685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生活的區域大約是在今天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地區。
然而我們國家的地界雖然不曾有霸王龍活躍,但是卻有一種霸王龍的遠親——特霸龍。這種恐龍與霸王龍的諸多身體特徵以及習性都有相似之處,最大的不同之處也就是體型方面的差距。霸王龍的體長一般能達到十四米,體重為九噸左右。而特暴龍的體長最多也就十二米,體重為七噸左右。做個類比的話大約也就相當於某果和某果PLUS的差別。
我之所以這樣類比,可不是在信口雌黃。事實上特暴龍與霸王龍的基因確實很接近,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也同屬於獸腳亞目、暴龍科。只不過呢除了體型方面的差距以外,兩種暴龍所生存的年代也不相同。霸王龍所處的年代為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期,而特暴龍的活躍年代在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這一時期主要為白堊紀的坎帕期階段。
在分布範圍方面,特暴龍與霸王龍也並沒有什麼交集。與霸王龍這種「外國生物」不同,特暴龍是典型的國產貨。在白堊紀坎帕期,它們曾廣泛活躍在我們神州大地。今天考古工作者們在河南、廣東、雲南、黑龍江、內蒙古以及外蒙古等地都曾發掘出過特暴龍的骨骼化石。由此也可以顯示出這種恐龍在當年是何等繁盛。
作為彼時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基本上同時期的生物都可能淪為特暴龍的食物。而且這暴虐的獵食者尤其喜歡對體型龐大的恐龍下手,一方面是因為能獲得更多的肉,一方面也是因為獵殺大型獵物更具有挑戰性。比如體長九米到十米的植食性恐龍蜥嵴龍(廣泛分布於亞洲、美洲)以及體長十二米左右的納摩蓋吐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就是特暴龍的主要獵殺對象。
不過呢特暴龍的身上也並非沒有缺點,其最大的缺點就是視覺能力比較差,所以在獵食的時候,這種龐然大物更依賴聽覺和嗅覺。然而受限於其巨大的體型以及相對笨拙的身體結構,特暴龍的頭部一般會維持在四五米左右的高度。這也是為什麼它們主要對大型食草恐龍下手的原因。因為身形靈活的小型恐龍,特別是許多小型的食肉龍,特暴龍根本拿它們沒有辦法。比如伶盜龍這種靈巧的食肉恐龍,很多時候偷走了特暴龍的蛋,它們也只能幹瞪眼。
以下是一段關於特暴龍的視頻:
面壁思過: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巨大的生物固然有巨大生物的優勢,小型生物也同樣有小型生物的便捷。像特暴龍這種狠角色,它們確實能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是生存能力卻還比不上伶盜龍這樣不起眼的小角色。起碼就生存年代而言,特暴龍只存在了四百萬年左右,而伶盜龍卻一直存在了一千三百萬年。所以啊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規則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TAG:動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