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森音樂節為何能成為瑞士的「文化燈塔」
瑞士沒出過幾個古典音樂大腕,在風景如畫的小城琉森,卻有一個牽引著全世界目光的琉森音樂節。
一年三季(春、夏、秋),這座瑞士的「文化燈塔」年復一年吸引著無數樂迷前來朝聖。2018年,這個老牌音樂節迎來了80周年。
作為琉森音樂節三個音樂節里最聞名的一個,夏季音樂節在每年盛夏如約而至。8月17日-9月16日,整座琉森城復又陷入夏日的狂歡,浸染在音樂的藝術氛圍里。
今年的夏季音樂節以「童年」(Childhood)為主題,短短四周時間內,100多場活動次第展開,包括32場高質量的交響音樂會。
背靠皮拉圖斯峰,腳踏羅伊斯河和琉森湖,吹著湖風,聽著音樂,夏季音樂節讓遠道而來的樂迷樂而忘憂、樂不思蜀。
琉森市景
「童年」成今年的主樂調
夏季音樂節通常會提前2年籌備,每年都有一個主題,大部分節目的策劃會圍繞主題,以及當下的社會熱點來進行。
2016年,音樂節的主題是「首席女主角」(Prima Donna),探討了女性在音樂生活中的角色,聚焦女性作曲家、指揮家、獨奏家。2017年主題是「身份」(Identity),探索了全球化、移民以及當代孤立主義者等有爭議性的話題。
2018年,音樂節的主題搖身一變成了「童年」(Childhood),與之相對應的「童話」作為主樂調,貫穿整個音樂節。
「對一些人來說,童年是一個渴望的然而已經失落了的天堂。對另一些人來說,童年記憶不那麼正面積極,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不那麼友好。孩子代表純真、愛、未來,也許還有一些神一樣的人。」
琉森音樂節藝術總監邁克爾·海弗里格說,孩子們在這個夏天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是演出者、參與者,又是觀眾。音樂節為此設計了許多針對青少年甚至幼童的活動,也策划了可以讓整個家庭負擔得起的家庭音樂會,讓父母和孩子同時樂在其中。
在音樂節看來,孩子們並不僅僅是「明天的聽眾」,而已經是「今天的聽眾」,孩子們聽到的音樂並不一定需要和成年人聽到的有所不同,但確實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介紹,他們也更樂意用生動的方式來接受古典音樂。
鋼琴家郎朗在開幕音樂會上。來源:琉森音樂節
8月17日的開幕音樂會上,里卡多·夏伊執棒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用一部色彩斑斕的俄羅斯童話——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開啟了童話之旅;另一個具有魔力的花園——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敦巴頓橡樹園,啟發斯特拉文斯基創作了協奏曲《敦巴頓橡樹園》,這部風趣幽默的作品也在音樂會上演;古典音樂史上,莫扎特彷彿一個「永恆的孩童」,中國鋼琴家郎朗手傷復出後,選擇了莫扎特《第24鋼琴協奏曲》亮聲琉森,引來現場觀眾如潮的掌聲。
從各種角度闡釋「童年」,開幕音樂會只是音樂節為孩子準備節目的冰山一角。
8月26日的「特別活動日」,音樂節設計了一系列與「童年」主題相關的活動,其中,卓別林電影《尋子遇仙記》便以電影音樂會的形式放映,由21世紀管弦樂團現場伴奏。
為了配合「童年」主題,音樂節第一次開辦了「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夏令營」,將120位不同背景的兒童、青少年集結,在一周(8月12-18日)時間裡排演貝多芬、勃拉姆斯、羅西尼、肖斯塔科維奇、施特勞斯,並在開幕第二天面向觀眾展示成果。
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夏令營音樂會。來源:琉森音樂節
彼得魯什卡木偶劇院還為孩子們帶來了木偶劇——《夢想之地》(Land of Dreams),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幫助男巫重尋「夢想之地」的故事。充滿想像力的製作,滿是愛意的木偶和舞台設計,音樂家相得益彰的現場音響,美妙的沙畫展演……這部木偶劇在音樂節連演13場,家長帶孩子只要30瑞士法郎(約210人民幣)就能進場觀看。
那些寫過童年記憶的作曲家,諸如,比才、德彪西、柴可夫斯基都成了演出焦點。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交響童話)、《灰姑娘》(芭蕾舞劇),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芭蕾舞劇),理查·斯特勞斯的《摜奶油》(芭蕾舞劇)、羅西尼的喜歌劇《灰姑娘》,這些與童話有關的作品都成了音樂節節目設計的一部分。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孤單、敏感、不善交際,卻在創作高峰期為兒童寫了一部充滿幻想的歌劇《孩子與魔法》(1925)。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獻給兒童的歌劇,指揮大師西蒙·拉特選擇親自執棒上演。
和「永恆的孩童」莫扎特一樣,作曲家布魯克納從未適應成人世界的規則,音樂里總有天真之意。為此,音樂節專門設了「聚焦布魯克納」(Bruckner Focus)專題,用5場音樂會連續展演布魯克納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九交響曲。
古典音樂史上從不乏莫扎特、門德爾松、巴倫博伊姆之類的「神童」,在「神童亮相」(Wunderkind Debut)系列裡,13歲的英國小作曲家、鋼琴家、小提琴家阿爾瑪·德契爾,13歲的俄羅斯小鋼琴家德米特里·伊什哈諾夫,15歲的德國大提琴少年昂內爾·馬丁,都將在音樂節首秀自我。音樂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是呼吸一樣的本能。
「在夏季音樂節,你能聽到那些偉大作曲家像孩子一樣思考,想像力如此瑰麗。你會遇到很多童話故事,遇見各種各樣的神童,不管是音樂史上的神童,還是當下的神童。」
邁克爾·海弗里格希望「童年」主題能點亮明天的觀眾,「我希望在2018年的琉森,所有人都能重新學會驚訝,再次被喚醒好奇心。也許我們的童年永遠不會完全結束。」
音樂節工作人員在KKL前派發氣球
有意思的是,開幕第二天,音樂節童心大發,現吹了一千多個印有主題logo(德語:kindheit)的藍氣球,在主會場KKL以及大街上免費分發給行人,瞬時,琉森城飛滿一片藍色。
當天適逢周六,是琉森集市開市的好日子。這一天,攤主們一字排開,沿著羅伊斯河兩岸擺攤售賣蔬菜、水果、乳酪、果醬,遊客接踵而至,藍氣球跟著穿巡期間,原本高冷的音樂節一下落了地,隱入人間煙火的熱鬧里。
建立聽眾群是成功的關鍵
作為一個靠交響音樂會打響盛名的音樂節,夏季音樂節今年依舊名家名團雲集,共計上演32場交響音樂會。
里卡多·夏伊執棒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為音樂節吹響了集結號;「不老傳奇」伯納德·海丁克以89歲高齡指揮歐洲室內樂團,依舊颱風穩健,揮灑自如;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慶祝建團100周年,喬納森·諾特的指揮手法就像藝術,無愧「馬勒國際指揮大賽」評委會主席的身份;作為音樂節的常客,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再次帶領西東合集管弦樂團到訪。
不久之後,基里爾·彼得連科還將帶著柏林愛樂樂團追憶與琉森60年的緣分,中國鋼琴家王羽佳同台。西蒙·拉特與倫敦交響樂團合體首秀琉森,一演就是6場音樂會。此外,莫斯特和維也納愛樂樂團、加蒂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捷吉耶夫和慕尼黑愛樂樂團、阿爾索普和倫敦愛樂樂團、尼爾森斯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雅尼克和鹿特丹愛樂樂團……都在趕來集結的路上。
「夏季音樂節傳遞出很明確的信息——我們是一個重在管弦樂團的音樂節,我們最大的亮點,是樂團的質量之高。」談及邀請樂團的標準,邁克爾·海弗里格只用一句話輕輕帶過,「我們只邀請最好的樂團,那是我們的唯一標準。」
和其他音樂節相比,邁克爾·海弗里格認為,夏季音樂節最大的特色,是在四周時間裡將全球最頂尖的樂團匯聚一堂;對年輕音樂家,他們不遺餘力支持;對現代音樂,他們也在盡最大努力挖掘和呈現。
免費戶外音樂會 來源:琉森音樂節
除了交響樂(Symphony Concert),夏季音樂節還分門別類,按室內樂(Chamber Music)、現代音樂(Modern)、首演(Debut)、神童亮相(Wunderkind Debut)、家庭音樂會(Young Family Concert)、午後音樂會(Afternoon Concert)、小木偶劇院(Young Puppet Theater)、音樂劇場(Music Theatre)、眼&耳(Eyes&Ears)、40分鐘(40mins)、青年表演(Young Performance)、街頭音樂(In the Streets)……策划了五花八門的音樂會。
從早十點到晚上十點,最頻繁時,一天能有六七場音樂會在琉森各個角落上演。
除了收費音樂會,音樂節還有不少免費活動,包括草地欣賞會、音樂講座、演前導賞、音樂會會後派對、街頭音樂。
每年音樂節開幕,你可以購票進入主會場KKL正裝出席音樂會,也可以在KKL旁的Inseli公園,參與更平民化的Open Air活動,通過大屏幕看音樂會轉播。今年開幕前,在KKL前的廣場上,大不列顛國家青年管弦樂團也向觀眾敞開音樂會,任何人都能來,無需任何費用。
免費街頭音樂。來源:琉森音樂節
不過,這個有著80年歷史的老牌音樂節仍舊面臨這樣的挑戰:如何保持聽眾群,拓展聽眾群,建立年輕聽眾群。
「古典音樂不像是搖滾,但一直有著穩固的聽眾群。通過琉森音樂節學院探索未來的音樂,探究未來音樂會的形式,都是我們拓展聽眾的舉措。」邁克爾·海弗里格說。
琉森音樂節學院由邁克爾·海弗里格、法國現代音樂巨擘皮埃爾·布列茲聯合創建。2016年,學院開始由德國作曲家沃爾夫岡·里姆掌舵,目的都是為了探索未來新音樂。
為了紀念德國前衛作曲家卡爾海因茲·斯托克豪森誕辰90周年,音樂節今年特別策划了 「斯托克豪森的宇宙」(Cosmos Stockhausen)專題,用7場音樂會回溯他在現代音樂領域所做的先鋒嘗試。琉森音樂節學院挑起了其中兩場演出重任,排演他驚世駭俗的《依諾里》和《群》。
每年,夏季音樂節都會推舉一兩位駐節作曲家,也給了現代音樂盛放的空間。今年的駐節作曲家為弗里茨·豪瑟,除了一口氣開13場音樂會,受音樂節委約,他還有兩部現代作品世界首演。
邁克爾·海弗里格還特別策划了一個免費音樂會系列——「40分鐘」(40min),每場音樂會40分鐘,專門針對年輕聽眾介紹和推廣現代音樂。這個親民系列音樂會的出現,大大拓展了觀眾群,也為音樂節打開了新的可能性。
索爾?嘉貝妲 來源:琉森音樂節
和駐節作曲家一樣,明星藝術家也是音樂節廣受矚目的板塊。今年,音樂節將這個稱號送給了大提琴家索爾?嘉貝妲、導演丹·坦森。
作為2004年瑞士信貸青年藝術家獎的獲得者,索爾?嘉貝妲在琉森音樂節開啟了國際音樂生涯。如今以明星藝術家的身份回歸,索爾?嘉貝妲有6場音樂會,除了與馬勒室內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上演馬替努、海頓、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她還與鋼琴家克里斯蒂安·波澤伊登霍特、男中音馬提亞斯·葛納一道,帶來一場大提琴+鋼琴+人聲的室內樂音樂會,人聲和器樂的新穎搭配,讓人耳目一新。
2017年9月,離閉幕還有兩天時,夏季音樂節做過這樣一個統計:78600人參加了音樂節;82場售票活動吸引了64600人入場,平均售票率91%,其中,20場售票活動售罄,30場交響音樂會平均售票率94%;另外,43項免費活動吸引了14000人參加。
邁克爾·海弗里格認為,要舉辦一個成功的音樂節,首要的關鍵是建立聽眾群,不管是年輕聽眾、全新聽眾還是國外聽眾。
10月18-22日,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將展開節後首個「駐場計劃」——在上海舉行5場音樂會,中國90後鋼琴家張昊辰受邀同行。
邁克爾·海弗里格坦言,樂團此番出訪上海,目的是為了吸引中國聽眾乃至亞洲聽眾來琉森參加音樂節,「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中國樂迷來琉森小住幾天,聽幾場音樂會。」
琉森和中國的緣分,在2017年8月開了一個好頭。這一年,夏季音樂節迎來了第一支中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余隆率領下,上交在歐洲最主流的音樂節平台發出了中國的聲音,對琉森和上交來說,這都是值得書寫的一筆。
2017年10月,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曾赴北京演出,加上即將到來的上海之行,兩次中國巡演都是邁克爾·海弗里格的主意,「放眼全球,中國是古典音樂發展過程中最有意思的國家。我很喜愛中國聽眾,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今年夏季音樂節開幕,邁克爾·海弗里格邀請郎朗坐鎮,同樣看重的是這位中國鋼琴家在歐洲的影響力,「他是個極棒的萬人迷型鋼琴家,能和聽眾溝通,與聽眾的距離很近,能讓大家覺得自己是音樂會的一部分。」
2400萬瑞士法郎的經濟效應
不僅對音樂愛好者有持續吸引力,琉森音樂節對琉森的經濟也帶來巨大收益——琉森音樂節三大音樂節每年能吸引11萬餘人到訪,一份「機票+酒店+音樂會+旅遊」套餐帶來的收入,顯然十分可觀。
主會場KKL前的音樂節海報
根據瑞士聖加侖大學2015年的研究,琉森市和琉森州每年從琉森音樂節獲益約2260萬瑞士法郎(約1.56億人民幣),其中,2140萬是消費支出,直接流入琉森當地經濟,120萬以稅收方式進入公共部門。
作為琉森音樂節三個節里最聞名的一個,夏季音樂節顯然讓琉森獲益最豐。研究顯示,夏季音樂節帶來的消費收益約為1100萬瑞士法郎(約7600萬人民幣),另有近800萬瑞士法郎(約5500萬人民幣)的贊助流入當地經濟。
另外,外國媒體每年關於琉森音樂節的報道,相當於為琉森做了價值約110萬瑞士法郎(約760萬人民幣)的廣告,讓琉森進一步成了遊客的目的地。
2016年,瑞士當地媒體(包括紙媒、網站、電子媒體)對琉森音樂節的報道達700餘次。外國媒體關於琉森音樂節的報道共計541次,其中,美國、德國、英國、奧地利、義大利等國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衛報》、《世界報》、《法蘭克福彙報》、奧地利國家廣播電視台(ORF)、義大利網站La Stampa,單是對夏季音樂節的報道就有33次。
琉森大街上遍布音樂節海報
邁克爾·海弗里格介紹,琉森音樂節是非營利機構,年度預算約2400萬-2500萬瑞士法郎(1.66億-1.73億人民幣),其中,票房收入佔40%,企業贊助和基金分紅佔40%,私人捐贈佔7%,政府補貼佔5%。
「多虧了慷慨的贊助商和忠誠的來賓們,琉森音樂節2420萬瑞士法郎(2015年)的年度預算,我們本身能負擔94%以上。同時,我們也從政府那裡拿補貼,總額達140萬瑞士法郎。」邁克爾·海弗里格坦言,「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證明對琉森音樂節的投資,對琉森的經濟、對琉森市和琉森州來說是值得的。」
琉森音樂節的經濟效應曾在2008年達到一個峰值,那年,夏季音樂節持續了整整40天,也因此拉動更多來客消費了更多錢。
「2000年我們第一次做研究時,琉森音樂節對當地經濟的帶動只有400萬瑞士法郎(約2700萬人民幣)。」聖加侖大學研究學者羅蘭德·斯徹勒連續三次(2001年、2009年、2015年)對琉森音樂節做研究,他相信,這一良好發展態勢將持續數年,「只要總體經濟狀況不嚴重惡化,琉森市和琉森州的財政支持仍在繼續,琉森音樂節對琉森經濟的價值會持續增加。」
一個有故事的音樂節
琉森是琉森州的首府,位於瑞士中部,人口約7.8萬(2017年)。這裡原本只是羅伊斯河畔的一個小漁村,為了給過往船隻導航修建了一個燈塔,得名琉森。
背靠皮拉圖斯峰,腳踏羅伊斯河出口與琉森湖的匯合處,琉森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是歐洲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一度的琉森音樂節,更讓它成為全世界愛樂者心中的聖地。
琉森音樂節之於古典音樂,就如奧林匹克之於體育競技,各大樂團、指揮家、獨奏家都以在琉森登台為榮。
托斯卡尼尼
這個有著80年歷史的音樂節由指揮巨匠托斯卡尼尼創立。在那個特殊年代,德國、奧地利接連籠罩在納粹的統治下,音樂家們紛紛拒絕在拜羅伊特、薩爾茨堡的夏季音樂節演出,瑞士作為中立國,成了音樂節選址的不二之選。
1938年8月,在瓦格納故居前的草坪上,托斯卡尼尼第一次指揮了自己組建的一支精英演奏團,這場音樂會也成了今日琉森音樂節的雛形。
戰時的琉森音樂節成了歐洲音樂界向外傳遞樂觀信號的燈塔,並在戰後繼續擴大規模。隨著連年成功舉辦,無數世界頂級樂團和音樂家加盟,琉森音樂節在世界範圍名聲大噪,瑞士政府也特將其法定為官方音樂節。
創立以來,數位指揮大師先後榮任音樂節總監,從福特文格勒、卡拉揚、庫貝利克、阿巴多再到如今的里卡多·夏伊,都曾用手中的指揮棒在音樂節叱吒風雲。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阿姆斯特丹皇家管弦樂團等世界名團,都是常客。
琉森音樂節包含三大特色節日:以宗教音樂為主的復活節(春季),走傳統古典音樂路線的夏季音樂節(夏季),以鋼琴家獨奏會為主的鋼琴節(秋季)。每年,全球約有11萬餘人來琉森音樂節觀摩——這個人數甚至超過了琉森市當地人口——其中,絕大多數觀眾是沖著夏季音樂節來的。
阿巴多
2003年,指揮家阿巴多胃癌初愈,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恢復健康並重登指揮台,然而身體狀態已經不允許他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等常規樂團的指揮工作,於是,他決定將餘生獻給琉森的好山好水裡。
聯合琉森音樂節藝術總監邁克爾·海弗里格,阿巴多創建了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它由國際知名的獨奏家、室內樂演奏家、音樂教師組成,作為琉森音樂節的駐場樂團,有著與音樂節本身絕對匹配的業務水準。
2014年1月,阿巴多在其位於義大利博洛尼亞的海邊寓所逝世,享年80歲。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將由哪位指揮家執掌,一度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2016年夏天,同樣是義大利名指的夏伊,成了樂團新任音樂總監。在首場音樂會上,他與樂團演奏了有「千人交響曲」之稱的馬勒《第八交響曲》,完成了阿巴多音樂生涯最後十年的「馬勒全集」計劃。
早在指揮家生涯開始,夏伊就曾以助理指揮的身份與阿巴多在斯卡拉歌劇院共事,得到過阿巴多的傾囊相授。他與琉森音樂節的緣分始於1988年,之後,他多次以客座形式亮相,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今年10月,夏伊帶隊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將展開2018夏季音樂節後的首個「駐場計劃」——在上海舉行5場音樂會。這也是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首次在上海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