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洋誰主沉浮:新加坡與馬六甲的雙城相殺記

南洋誰主沉浮:新加坡與馬六甲的雙城相殺記

原標題:南洋誰主沉浮:新加坡與馬六甲的雙城相殺記



在東南亞乃至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歷史上,新加坡與馬六甲都是會被反覆提及的名字。兩個港口同屬馬來亞半島,又毗鄰馬六甲海峽,距離上是非常之近。因而在彼此之間,也就不免存在天然的競爭關係。


儘管兩座城市的歷史,可謂起起伏伏。但最終的結果是新加坡異軍突起,屹立於世界最重要港口之列。而馬六甲則在特定時代的輝煌過後,成為了默默無聞的普通小城。這種命運的反差,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新加坡的早年發跡

新加坡的獨特位置 讓其在古典時代就成為南洋的海上要衝


出乎大部分人的認識,新加坡並不是在近代才突然崛起的現代化港口。因為在很多早期的古代航海與地理記載中,已經有了對新加坡島的描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優良的港口環境,讓古典時代的早期航海家就對那裡印象深刻。


公元1世紀前後,海上絲綢之路被逐步開發出來。來自地中海世界的希臘羅馬商人或是從波斯灣與印度海岸趕來的亞洲商人,都會經過新加坡島,去往位於今天越南南部的港口。越南的沿海在當時屬於漢王朝控制下的邊遠郡地,也是王朝吸納海上貿易財富的重要基地。一些從嶺南和越南本土出發的船隻,也會直抵新加坡島,同西方來的各類商人貿易。



古典時代的托勒密世界地圖上 就已經有了新加坡的模糊位置


所以到公元2-3世紀為止,東西方世界都已經知道了這個面積不大卻意義非凡的島嶼。由於古代的航海技術限制,船隻都需要在相對安逸的水域下錨。所以,新加坡島北部的柔佛海峽,就成為了過往商船最理想的停泊之地。島上早期的居民定居點與貿易口岸,也集中於北部,靠近馬來半島的地方。


相對而言,當時的馬六甲還是蠻荒之地。雖有淡水資源存在,卻一直默默無聞。



新加坡島正好位於馬來亞半島南端與馬六甲海峽的入口


新加坡的風光則一直持續到了15世紀初。期間,大量來自印度半島的商人在南洋地區活動。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留在當地,建立的自己的王國,並將印度的梵文文化也引入南洋地區。其中一位王子在旅行中登陸新加坡,並在島上看到了他之前沒有接觸到的獅子。王子便以梵文中獅子的發音,為這個島嶼命名。今天新加坡的的獅城稱號,就由此而來。


元朝的旅行家汪大淵 就曾經登陸過新加坡島


在這段美好時光的最後階段,來自東亞大陸的元朝商船也會經常光顧此地。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就曾經在島上停留。他從這裡繼續出行,抵達了地中海和北非等很多地方。當時的東亞旅行者,也注意到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特殊位置,富有深意的將其稱為龍牙門。因為只要繞過該島,就可以順著馬六甲海峽去往更西面的大洋。


但很快,一系列地區內的政治格局變動,讓新加坡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原本一直默默無聞的馬六甲港則突然躥起,成為了近代早期航海記錄中的重要站點。



一直到明朝 東亞旅行家都會將新加坡稱為龍牙門

馬六甲的黃金港時代


馬六甲的發跡 已經是15世紀的事情


1402年,來自今天印尼巨港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因動蕩的局勢而帶著部眾北逃。他很快選擇在比較繁華的新加坡島落腳,卻不幸捲入了同當地居民的衝突。不得已之下,一行人再度沿著海岸向西躲避,來到了依然名不見經傳的馬六甲落腳。


王子在當地馬六甲河的河口休息時,看到一隻小鹿將追趕自己的獵犬踢入水中。他覺得這是一個吉兆,便選擇在這個原本不起眼的河口位置,建立屬於自己的城市。因為這裡不僅處於馬六甲海峽的中段位置,還有河流提供較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如果有路過的船隻停靠,也可以駛入內河去躲避風浪。馬六甲河附近還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可以為定居者提供較為安全的居住環境。後來聞名遐邇的馬六甲城,就這樣倉促建立。


貫穿整座城市的馬六甲河


但在最初幾年裡,馬六甲依然只是一個剛剛興起的大型定居點。途徑的船隻未必會選擇停靠,更不可能捨棄成熟的新加坡島,在當地完成重要的貿易活動。拜里米蘇拉的建國運動,幾乎在一開始就陷入了必然的停滯。


然而僅僅過了三年,著名的鄭和船隊就開始了下西洋活動。他一眼看中了新興的馬六甲城,並在當地建立了明朝的第一個海外基地。這不僅僅是因為馬六甲本身有成為繁華港口的潛質,相對弱勢的地位也讓當地人更樂於迎接明朝官方勢力的介入。鄭和也是出於雙重因素的考量,決心將這座看上去依然像是森林城市的小鎮,建設為大明王朝的黃金港。至於新加坡的存在,根本是不足為慮。



鄭和的船隊改變了馬六甲的命運


隨即,明朝開始用大量的資源來營建馬六甲城。鄭和甚至親自在馬六甲當地建立了專門的倉庫與防禦工事。馬六甲樂於也接受明朝人的扶持,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統治階層為了同印度洋來的阿拉伯商人親近,主動放棄了原先的印度教信仰,皈依伊斯蘭。但在外交上,一直緊跟明朝設置的朝貢貿易體系。


受此影響,馬六甲城與世界上所有靠貿易為主要營生手段的港口都不太一樣。諸如波斯灣地區的霍爾木茲島,同樣地域狹小,卻為了維護海洋貿易的主導權而需要維持一支規模不小的艦隊。地中海上的威尼斯與熱那亞,則更是用有限的人口,供養著名列前茅的海軍力量。唯獨東方的馬六甲城,對於建設海上力量很不上心。相反,馬六甲蘇丹會依靠從孟加拉和爪哇等地招募的僱傭軍,建立了一支較為強大的陸軍。



16世紀初的馬六甲城風貌

畢竟,本地蘇丹一直將目光放在身後的馬來半島。他們依靠大明朝廷的支持,與企圖南下的泰國人一決高下。在明朝終止了下西洋航行後,當地的統治者仍舊堅持定期的朝貢,並依靠大明王朝的巨大體量來獲得的保護。如果不是明朝軍隊在朱棣時代就從越南撤軍,兩者之間都可能建立起貫穿中南半島的官道。


也是在這個馬六甲蒸蒸日上的時代,新加坡的地位一落千丈。作為一個並無強權保護的自由港,很快就落入了馬六甲蘇丹國的控制。蘇丹總是將資源聚集到自己的王城,而打壓和削弱其他港口的重要性。新加坡島上原本一直存在的定居點,就在馬六甲人的統治時期,逐漸被廢棄殆盡。



馬六甲蘇丹國的勢力範圍


非常諷刺的是,馬六甲的統治者在不久之後又被迫開始復興新加坡。1511年,葡萄牙大征服者阿爾布克爾克兵臨馬來亞,馬六甲城被人數不足2000的遠征軍佔領。蘇丹及大部分上層都逃出城市,在北面的馬來亞內地重組了柔佛蘇丹國。他們曾經派出使節向明朝求援,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北京朝廷的關心所在。


由於自己手裡最能吸金的港口喪失,新的柔佛蘇丹只能嘗試在新加坡重建港口和定居點。但這個重新建立起來的小港口,根本無法同依靠榨取地區內大部分資源建設的馬六甲相比。繼承了前人壟斷傳統的葡萄牙人,也根本不會允許新加坡的再起。所以柔佛人自己也對復興新加坡的計劃非常猶豫。只要覺得有機會,他們就會向葡屬馬六甲發起反攻。絲毫沒有考慮過如何營建新加坡。



葡萄牙人的到來 打碎了馬六甲蘇丹的盛世夢幻


到了17世紀初,荷蘭人開始染指南洋地區。柔佛蘇丹看到了驅逐葡萄牙勢力的希望,數次同荷蘭艦隊聯合圍攻馬六甲的要塞。然而,荷蘭人的最終目的是控制更南方的香料群島,所以不可能一直將兵力浪費在北方的馬六甲。結果,憤怒的葡萄牙人在1613年進攻新加坡島,將緩慢復興中的定居點摧毀。新加坡也就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黑暗時期。


最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41年攻下了馬六甲。根據他們同柔佛人的協議,城市依然由荷蘭人管理。但他們此時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的總部--巴達維亞。趁著馬六甲被疏於經營的時機,新加坡在柔佛蘇丹治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復興。但只要馬六甲的核心地位還在,新加坡就永無出頭之日。


荷蘭人最終在17世紀中期佔領了馬六甲

英帝國的獨到眼光


斯坦福德·萊佛士爵士 現代新加坡的真正奠基人


作為新一代的海水霸主,英國人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葡萄牙與荷蘭。在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時期,荷蘭本土被法國軍隊控制,遠東的荷屬東印度群島則選擇了同英國東印度公司合作。


但在戰爭過後,荷蘭人製造的地區壟斷,依然將英國的商人和船隊排擠在外。在諸如馬六甲這樣的重要港口,英國人在很多貿易領域受到法律限制。憤憤不平的他們,覺得需要為自己尋找一個扭轉乾坤的新基地。



英國人規劃的新加坡城區建設方案


1819年,斯坦福德?萊佛士爵士開始注意到新加坡的重要性。他很快獲得了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總督的支持,從當地的小蘇丹手裡獲得了島嶼南部的開發權。近現代歷史上的新加坡城,便在靠近外海的地方被重新建立起來。英國還人特意將當地設置為對所有船隻開放的自由港,讓很多商人選擇停泊在新加坡,以避開荷屬馬六甲當局的繁重稅收。反過來,發現新加坡的確可以賺錢的英國人,又在1823年將全島都納入了自己的控制範圍,成立了著名的海峽殖民地。自然條件更好,又擺脫了政治束縛的新加坡,開始了不斷前進的大趨勢。


第二年,知道自己大勢已去的荷蘭人,便主動從馬來亞地區撤退。他們通過協議將包括馬六甲在內的一系列領地都交給了英國人管理。至此,馬六甲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19世紀末 繁忙的新加坡海港


由於近現代船舶的體積與吃水都日益增大。很多古代的優良港口,開始變得不適合海船停靠。海運貿易的數量級增漲,也對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門朝大海的新加坡深水港,就在這些方面上,遠遠勝過了只有狹窄河道的馬六甲城。而古代航海家所喜愛的柔佛海峽,也繼續為小船提了供屬於自己的臨時避風港。僅從這點來看,馬六甲就已經不再具備同新加坡做競爭的實力。


同樣,就軍事方面的用途而言,新加坡的意義也遠超馬六甲。英國自身就是一個縱橫七海的超級海上強權,分布全球主要沿海經濟區的利益維繫,都需要皇家海軍的隨時抵達。新加坡的深水港,自然是戰艦經常光顧的寶地。



20世紀初的馬六甲 已經無法同新加坡相比


不具備以上條件的馬六甲,只是在火車和鐵路技術普及後,才稍稍挽回了一些顏面。如果控制馬來亞的殖民勢力來自德國,而非英國,當地或許會建立起通向整個馬來半島的鐵路網路。因為城市本身就位於半島之上,沒有柔佛海峽的自然阻隔。但陸上交通的效費比,在今天依然抵不過更有優勢海運,更何況是鐵路技術尚不發達的19世紀呢。


所以無論有什麼手段去爭取,馬六甲都在年復一年的衰敗中,被新加坡逐漸甩開了差距。英國人從未對馬六甲實行任何壓制性的懲罰措施,僅僅是追求自由貿易的本質,便將新加坡一手提拔起來。



1942年 向日軍投降的英聯邦軍隊

1942年,日本軍隊佔領了整個馬來亞與新加坡。隨著8萬英聯邦軍隊的繳械投降,聯合艦隊獲得了東南亞地區最大最好的海軍基地。新加坡也成為了日本帝國在南洋施行短暫統治的行政中心。但在盟軍的反攻下,日本的勢力很快就出現了收縮。新加坡空有優良的港口設施,卻不能保護商船免受美英潛艇與飛機的攻擊。馬六甲本地連接內地的鐵路,也在戰爭中被盟軍炸毀。但後來人卻從未有需求將之修復。


二戰結束後,英國很快就無心維持舊式的殖民地體系。1964年,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宣布獨立,成立了馬來西亞聯邦。以華裔居多的新加坡島,也積极參与其中。然而僅僅是在一年之後,馬來亞各州就決定將新加坡提出聯邦。



1945年 接受日軍投降的英聯邦軍官

再次分道揚鑣


1964年 李光耀宣布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華人居多的新加坡,已經同半島上的馬來各州矛盾深重。


其實早在50年代,英國人在放棄馬來亞之前,就已經給予了新加坡以很大的自治權。所以他們本來都不需要加入後來才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就已經有了獨立建國的資本。但後來成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卻希望自己的勢力能控制整個半島,而不是小小的新加坡一隅。因此,他積極策動了馬來亞華裔勢力的擴張。



將李光耀與新加坡提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拉赫曼

最終,包括總理拉赫曼在內的馬來亞精英都察覺了問題所在。就在當年,國會投票以126:0的壓倒性優勢,宣布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但他們都沒有想到,此舉反而是在成就了新加坡的日後輝煌。李光耀起初還因為計劃失敗而痛心疾首。卻很快通過建設工業化、自由貿易港和國際煉油與金融中心等手段,將新加坡迅速經營成一個發達國家。而繼續留在聯邦內的馬六甲城,則根本無此機會。



今天 已然是發達國家的新加坡


由於地理因素和歷史糾葛,新加坡與馬六甲的天然矛盾,比起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威尼斯與熱那亞還要尖銳。雙方根本不可能以齊頭並進的形式,創造地中海世界所獨有的兩雄相爭。只要其中的一個金碧輝煌,另一個則無出頭之日可言。



明朝地圖上的馬六甲


馬六甲在歷史上的突然躥起,更多的仰仗於外部政治環境的變化。明朝皇帝的壟斷式朝貢貿易,將這座上限不高的城市,推向了本不該擁有的歷史高點。深諳壟斷貿易精髓的葡萄牙人與荷蘭人,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馬六甲的歷史高位。

最終,這種不正常的繁榮,還是在英國人構築的近現代自由貿易體系面前,土崩瓦解。一個地方究竟是騾子是馬,終將原形畢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德古拉伯爵:吸血鬼大公與他的塔爾戈維斯泰夜襲大勝
采石之戰:一場被過度渲染的大捷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