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卻吃周薇 伯夷叔齊原來是幫親不幫理的偽君子 他們跟紂王是一家子
原標題:不食周粟卻吃周薇 伯夷叔齊原來是幫親不幫理的偽君子 他們跟紂王是一家子
伯夷叔齊是正人君子好人嗎?筆者的回答是:這兩個人不食周粟卻吃周嶶,其實是兩個助紂為虐的偽君子真小人。這一點在讚揚他們的《史記》中也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他們對紂王也不沒啥忠誠度可言,但他們對紂王的暴虐卻抱有認可的態度,按照伯夷叔齊的本意,不管紂王多麼荒淫無道,諸侯和百姓都得忍受,造反就是「以下犯上」,那是萬萬不可以的。而歷代君王之所以對伯夷叔齊大加褒揚,也就是因為如果大家都跟著伯夷叔齊學,那麼不管君王多麼暴虐,老百姓都會成為逆來順受的羔羊。
連司馬遷也承認,當時的紂王已經暴虐到天人共憤的地步:剖比干、囚箕子、設蠆盆炮烙、建酒池肉林,要討伐商紂王的不僅僅是周武王一個,而「八百諸侯會孟津」。但這時候伯夷叔齊站出來反對了:「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氣得周武王身邊的士兵不待下令就要砍了他倆,還是姜子牙比較仁慈,讓人把他們架走了。
伯夷叔齊第一句就不是人話,什麼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武王伐紂第一出兵的時候,周文王已經薨逝九年了,而再次出兵,又是兩年之後的事情了。伯夷叔齊居然說周武王不孝,因為他還沒埋葬周文王就大動干戈。這話就讓人奇怪了,難道這九年或十一年之間,周文王一直在露天放著呢?
至於「以臣弒君,可謂仁乎?」那就更搞笑了,商紂王是人,諸侯和百姓就不是人了?任憑商紂王怎麼暴虐害民,只要起來反抗,那就是不仁。那麼請問伯夷叔齊:「你們的老爹讓你們執掌孤竹國,你們違背父命棄國而逃,算不算不忠不孝?」其實伯夷叔齊之所以投靠周文王,那也是為了一己私利:「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也就是說這兩個老頭子把周文王的地盤當養老院了,只要這個地方不起兵戈,他們就會以貴族的身份錦衣玉食,至於商紂王治下的百姓是否水深火熱,跟他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你們要是真有忠義之心愛民之忱報國之志,何不到朝歌去勸諫商紂王,即使死了也能像比干一樣換個好名聲呀。
最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周武王滅了商紂王之後成了天下共主,也不知道伯夷叔齊原先的孤竹國是否參與了討伐商紂,反正這二位是跑到首陽山裡躲著去了,而且是「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餓得半死還能唱歌罵周武王:「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把司馬遷也鬧懵了:「由此觀之,怨邪非邪?」但是司馬遷忘了問他們一句(如果能見到的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命歸周,首陽山就不是周朝的地盤了嗎?你們不食周粟卻吃周薇,豈不是掩耳盜鈴?」
筆者有個不厚道的想法:如果周武王「禮賢下士」請伯夷叔齊「出山」,他們是不是就樂呵呵地下山「養老」了?那時候他們會不會鼓腹謳歌,大聲讚揚周武王「弔民伐罪替天行道」?
很多人都覺得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很不可思議,也鬧不清楚他倆為什麼要護著那個暴君。但是查一下家譜就知道伯夷叔齊為什麼反對武王伐紂了:商紂王的祖宗殷契,被帝舜「封於商,賜姓子氏」;孤竹國君墨氏與商王同為子姓,而且孤竹國世代與商王室聯誼,同姓同宗又聯姻,關係鐵得不能再鐵了。什麼忠孝仁義都是遮羞布,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實際是幫親不幫理……
※吳用給宋江挖了一個大坑 宋江跳下去就會皆大歡喜 可惜宋江不上當
※戴笠死前說的十個字把毛人鳳嚇出了一身冷汗:戴老闆鐵了心要走了
TAG:半壺老酒半支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