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騎數百里不淌汗,身材矮小的蒙古馬為何能助成吉思汗橫掃世界

騎數百里不淌汗,身材矮小的蒙古馬為何能助成吉思汗橫掃世界

原標題:騎數百里不淌汗,身材矮小的蒙古馬為何能助成吉思汗橫掃世界


蒙古馬最驕傲的事情莫過於它背著成吉思汗打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蒙古馬雖然身材矮小,速度也遠不及中亞的汗血寶馬,但卻能讓蒙古大軍疾如飆至、勁如山壓,打得歐洲人幾百年後仍心存餘悸,將蒙古人稱為「黃禍」。


蒙古人的祖先是發源於額古納河的「室韋」,以漁獵為生。公元8、9世紀,蒙古人受突厥和回鶻的壓迫,西遷到斡難、克魯倫、土拉三河之源時才成為真正的游牧民族。


長期的游牧生活,讓蒙古人深刻地認識到離開了馬他們的生活將難以為繼。《多桑蒙古史》中記載成吉思汗的堂祖父忽圖剌汗在躲避追殺時誤入泥沼,情急之下棄馬而逃。仇人見狀只輕蔑地說了一句:「蒙古人失馬者有何能為?」,不在繼續追殺,由此可見蒙古人對馬的重視。


蒙古在未統一之前,馬匹的多少是衡量一個部族實力的重要標準,因此他們對馬匹的選育和調教有著豐富的經驗。蒙古馬體型偏小,身高只有120至140厘米,體重也只有300公斤上下,但是勝在軀體粗壯,肌肉發達,皮厚毛密。


蒙古馬最大的特點就是耐力極佳,牧民中口耳相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蒙古馬對草料的需求不像其他馬那麼高,長途行軍時也不需要特別增加草料。


蒙古人養馬看似粗放,但卻極為科學。牧民的馬都是放養,讓它們在草場上自由覓食、繁殖。這種半野生狀態讓蒙古馬保持了彪悍的性格,同時還能抵禦各種惡劣的環境,即便在西伯利亞零下40度的情況,蒙古馬依然可以耐得住風雪。


蒙古馬一兩歲時,牧民就要對他進行嚴格的騎乘訓練。等到馬長出四齒時,牧民還要對它「去勢」,也就是漢人所說的騸馬,只有去過勢的馬才能「闊壯而有力,柔順而無性」。



蒙古人在如何使用戰馬上也有嚴格的規定。《黑韃事略》中說:

「自春初罷兵後,凡出戰好馬,並恣其水草,不令騎動,直至西風將至,則取而控之,繫於帳房左右,啖些少水草,經月後,膘落而實,騎之數百里,自然無汗,故可以耐遠而出戰……」

翻譯過來就是打完仗的馬就不準再騎了,讓它在草場上飽食青草。下一次打仗前,將馬趕回營地,拴在帳房兩邊,同時還會減少牧草的投喂。經過一個月的調教,肥膘變成肌肉後騎上數百里都不出汗。



?蒙古馬雖然耐力好,但蒙古軍人一般選擇多帶幾匹馬輪換著騎。每次出征時,除了攻城略地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尋找優質的草場,以便讓戰馬飽食水草,恢復體力。


蒙古騎兵之所以能夠橫掃歐亞大陸,除了成吉思汗在騎兵編製、裝備和戰略戰術上做了創新,蒙古馬的優良品質和牧民的高超養馬技術同樣功不可沒。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料不輯 的精彩文章:

老爹有意報恩兒子卻背後插刀,馬鴻逵是如何踩著兄長成為寧夏王的
比葉繼歡還猛的香港第一代悍匪,警察都奈何不了他卻被自己蠢死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