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449年8月31日,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軍反被俘虜。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1449年8月31日,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軍反被俘虜。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時期發生的一件兵敗事變,該事件也直接導致了強盛的明朝慢慢轉向衰弱,其中最令人感到驚異的是明朝號稱有五十萬大軍的部隊竟然打不過僅僅幾萬兵馬的瓦剌,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就來看看吧。
土木堡之變時間正值明朝明英宗當政,背景為發生土木堡事變之前,瓦剌隸屬於明王朝的統治下,所以每年瓦剌都要向明王朝明英宗進貢。起初,進貢的禮節使者少,貢品優質,後期隨著使者的增加,貢品的質量下降,明英宗不再給對方更多的賞賜,瓦剌撈取利益的計劃沒有得以最終實現,並得到了明王朝的制裁,終於惱羞成怒,決定借用此借口,進行叛變進軍大明朝。因此於明朝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最終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蒙古貴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後,蒙古分裂,東西蒙古互爭雄長,征戰不休,明朝趁機統一了蒙古。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別遣使與韃靼、瓦剌「諭之通好」。瓦剌首領馬哈木為藉助中央力量對付韃靼,歸順大明,明成祖亦分別封之為王。經長期征戰,韃靼勢力不斷削弱,瓦剌逐漸強大。
永樂十六年(1418年),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為順寧王。幾年之間,脫歡攻破韃靼,兼并其眾,又統一內部,其勢日張,雄視漠北。脫歡立成吉思汗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受明朝封為太師,掌瓦剌部實權。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繼位後,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征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於明。初,所遣使者不過五十人,後貪朝廷厚賞,歲增至二千餘人,並屢屢索要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遂,即製造事端,明廷所賜財物,不得不歲有所增。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庄。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太監王振,剛剛目送曾經壓制自己的張太后,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靈柩一個個地下葬,終於盼到了自己的出頭之日。面對也先入侵,讀書人出身的王振不禁喜從天降,認為這是揚名立萬的好機會,於是極力慫恿英宗親征。此時的英宗年僅22歲,正是熱血方剛之時,也想像太祖、成祖那樣揚威於沙場之上。老太監、小皇帝一拍即合,二人不顧群臣的反對毅然決定出征。英宗以成祖、宣宗親征為楷模,在邊境吃緊的情況下出征,本無可厚非,但這一切都過於草率,簡直視戰爭為兒戲。在命令下達後的第二天,出征的大軍就倉促上路了。幾十萬的大軍根本沒有後勤保證,軍糧、軍服、武器都沒有著落。整個大軍,只是在出發的前五天,每個士兵才領取了1兩白銀以及衣物、炒麥等物資。為了予士兵方便,每3人配1頭毛驢來馱運物資。如此少的後勤準備又如何能讓官兵心服,如此差的運輸工具又如何能保證行進速度。而明軍賴以取勝的法寶――火器,則是臨時從武庫中調出來的,匆忙分發給士兵,士兵根本無法熟練操作。這支大軍出征的那一天就已經逃不出失敗的命運了。
大軍出發不久,由於多年未曾用兵,士卒體質脆弱,加之軍內乏糧,未到大同,軍中就死亡不斷,僵卧路旁的士兵屍體比比皆是。再加上連日風雨,人情洶洶,戰爭還未開始,軍心已經不穩。雖然隨行的百官力諫退兵,但王振一意孤行,仍然西進不已。直到王振親眼看到明軍慘敗的戰場,伏屍遍野、血流成河的景象,王振才開始害怕起來,再加上不利的戰報,王振終於改變主意,火速傳令東歸,由原路經宣府(今河北宣化)回京。那知也先的大軍已經跟蹤而至。忠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等先後陣亡。
8月13日,明英宗的大軍逃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距離懷來20里的地方。也先從後趕到,將大軍團團圍住。土木堡地勢較高,地無水草,南面15里處有條河流,早已被瓦剌軍隊佔領。打井二丈多深,也未見一絲水滴。數十萬大軍就這樣在無水的條件下足足被困了兩天。當蒙古軍隊假意撤離之時,明軍人人爭先恐後地到河邊飲水,陣勢大亂。就在此時,早已埋伏在此的瓦剌騎兵伏兵四起,如潮水般涌了過來。一時間明軍大亂,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根本組織不起有效地防禦。四散奔逃的明軍紛紛倒在了瓦剌兵的亂刀之中。亂軍中,王振被禁軍將領樊忠一錘砸碎了腦袋,明英宗則老老實實地成為了也先的俘虜。樊忠不久亦戰死。此役明軍兵敗,大量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賽刊王在問明英宗時,明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明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立即去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美食。而為這場鬧劇作殉葬的則是數十萬陳屍荒野的明軍,隨軍出征的數十名朝中重臣也成了陪葬。
※歷史故事——光武中興
※文物介紹——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的至正青花瓶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