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白與安陸白兆山

李白與安陸白兆山


從安陸城區西行10公里,連綿的低丘中聳立起一座高山,它就是道教名山----白兆山。《安陸縣誌》(清道光二十三年)載,白兆山,一名碧山。山頂有廟宇,是當地百姓祭祀真武神的地方。相傳道教祖師爺真武神到處尋找修鍊之所,他來到安陸白兆山時,被這裡秀麗山水所吸引,就在白兆山上建了修鍊的道場,只是後來把道場從這裡遷移到了武當山。白兆山上先前有祖師殿100餘間,今余少量。

白兆山不僅是曾經的道教聖地,也是文化名山。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公元727年,唐代大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來到安陸,在白兆山隱居十年,與唐高宗朝宰相許圉師孫女許紫煙結婚並育有一雙兒女。他以安陸白兆山為活動中心,西入長安,東遊吳越,南泛洞庭,北抵太原,以文會友,發奮製作,寫下了《山中問答》、《蜀道難》、《將進酒》、《送孟浩然之廣陵》、《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御綰》等近百篇著名篇章,在白兆山留下了十多處遺址遺迹。

遠眺白兆山,山巔祖師殿前一株蒼虯古樹,相傳為李白所栽。清道光《安陸縣誌》記載:「樹大數百圍,千年物也.」雖歷嚴寒酷暑、風雨雷擊,仍頑強地存活著。


桃花岩西近百米處有一泉名紺珠,泉口長3米、寬2米、深2米,四壁用青磚平砌,陡直,天旱不涸。《安陸縣誌》載:"紺珠泉,一名曰萬珠泉,俗稱龍王井。 沸澄 ,可鑒毛髮"。蓋因泉水呈青綠色,泉底常翻串串水珠而得名,和廬山聰明泉相似。底部泉水上涌,衝起串串水泡,宛若無數明珠,此漫彼現,從不間斷,日照月籠,閃金耀銀,十分奪目。歷代文人為紺珠泉爭相吟詠。明高翀《題紺珠泉》詩云:「移席尋佳勝,珠泉寒且清。玉波翻蟹眼,銀海照蟬纓。」比較形象地寫出了紺珠泉的特點。李白「飲潭猿相連」詩句,即點景於此。紺珠泉水清洌甘甜,為煮茶上品。歷代官府每逢慶典,便令人到此泉取水。相傳每年春節,附近村灣便送紺珠泉水到府衙,來年可減租賦。城中達官貴人,以能品嘗紺珠泉水為榮。早年,邑人用磚石將潭壁修砌整齊,作為詩仙遺迹之一,供人觀賞。泉旁有亭,供遊人歇腳!

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斗笠岩下有一泉名白雲泉,長年碧涌,每當晨起,常有白色雲霧盤旋於上,因以泉名。周圍奇石錯落,小徑婉蜒,樹掩藤蔓,蒼翠欲滴,風光旖旎。

白兆寺東南有一池名洗墨池,3米見方,深2米許。池底有泉眼,傳說李白在池中涮筆,筆有神功,石塊頓開,泉水自涌。當地人認為此泉能使人聰穎慧敏,常挑泉水讓學童飲用,以助詩文長進。

白兆山自古林木繁茂,地勢險峻,層嵐迭翠,岩壑幽深,歷史上曾吸引了不人騷人墨客涉足其間,流連忘返。除李白外,韓愈、杜牧、劉長卿、歐陽修、曾鞏、秦觀等,這些在中國文學史上享負盛名的文壇巨匠都曾來此覽勝題詠,猶以詩仙李白與白兆山淵源最為流長。

紺珠泉遺址

白兆山摩岩題刻

自李白始,歷代名人「選勝題詠者,不可勝數」。《安陸縣誌》載,宋代范雍、元代貫雲石、明代何遷等均有題詠白兆山的詩作。其中,宋代安陸人李通儒的詩最為平實,並寓事與壯景於一體。詩曰:「地勢下臨鄖子國,山光遙射楚王城。唯有桃花岩上月,曾聞李白讀書聲。」便是對李白在安陸白兆山的生平寫照。在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斗笠岩,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岩壁題刻,或贊此處山水風光之美,或抒景仰李白之情。現存較完整的有三處,分別為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題刻。書法多為行楷,結體疏朗,筆力剛勁,刻工精細,字跡清晰可辨。1992年上述題刻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將李白在白兆山讀書、寫詩、會友的地方演繹成動人的傳說而激勵後人。如桃花岩、白兆寺、太白堂、讀書台、紺珠泉、斗笠岩、洗腳塘、洗筆池、古銀杏樹、長庚書院、太白林、筆架山、下馬樁、龍泉觀、「月夜寫經」、「金牛石門」等。這些遺迹和故事分布於白兆山周圍,流傳於安陸百里,使李白的「詩言志」、「濟蒼生」的偉大抱負光照人間。同時,對安陸人民乃至中華民族崇尚詩文,忠誠報國的精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雲遮霧繞的白兆山

作者單位:安陸市檔案局

北省檔案館「讀檔」公眾號期待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檔 的精彩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洗馬畈
楚文化的源河——遼瓦店子遺址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