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交響

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交響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時隔12年重返北京,蓬勃發展的中非關係不斷吸引著國際社會的目光。中非合作鞏固了傳統友誼,促進了雙方各領域交流,「真實親誠」成為中國在非的新「名片」。與此同時,中非關係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一些國家的「拈酸吃醋」,某些國家坐不住了,將矛頭指向中國,故意散播不實輿論,指責中國企圖對非洲進行殖民掠奪和資源控制,攻擊中非互利合作是中國染指非洲的「陰謀」。事實果真如此嗎?

8月29日,長安大學的奈及利亞新入學留學生參觀西安動車段動車檢修庫。新華社發

中非合作好不好,誰是非洲人民真正的朋友,非洲人民最了解,也最有發言權。殊不知,中非患難之交如同高台之固,累土已久,豈是幾句抹黑就能夠輕易瓦解的!

在肯亞內羅畢馬薩雷,一名中國志願者(右一)給學生們上課。新華社發

患難見真情

縱觀一些西方媒體的輿論批評,其中核心的一條就是「中國的幫助並不是出於關懷,而是利益驅使」。

歷史已經證明,中非之間是「患難見真情」。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自身發展問題都未解決的情況下援建坦贊鐵路,許多中國專家和建設者獻出了寶貴生命;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發,危難時刻,中國火速派遣醫療隊,援建治療中心,並提供資金援助。在今年5月剛果(金)暴發埃博拉疫情之後,中國急非洲之所急,第一時間向剛方提供了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此外,中國還先後加入應對安哥拉黃熱病、寨卡病毒等疫情的國際應急救援行動。

55年來,中國一直為非洲國家積極提供醫療援助,累計向50個非洲國家派遣援外醫療隊員2萬多名,診治非洲患者近2.1億人次。2017年派遣大型專業醫院船「和平方舟號」赴安哥拉等多國提供診療服務;從2010年開始的「中非光明行」活動,為數千名非洲白內障患者帶去了光明;中國還積極支持啟動非洲疾控中心建設。此外,中國積极參与聯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所派遣的維和人員數量累計達3.5萬人次,居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位。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無論是醫療援助還是維和行動,都是來自中國對非洲人民的人道主義支持,而非經濟利益。

中國對非洲的無私幫助,是切實踐行正確義利觀的集中體現。中國人自古重情義、講道義,習近平主席強調:「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在同發展中國家交往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道義為先,重視和照顧其利益需求,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秉承正確義利觀,始終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貢獻力量。

平等相待 合作共贏

儘管一些西方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對非洲實行新的殖民主義」等言論,但事實勝於雄辯,中國不僅沒有殖民非洲,相反,隨著時代發展,中非友好合作的模式,已逐漸從早期的完全無償援助轉型為當前倡導的互利共贏,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對非合作理念與實踐集中秉持「三個堅持」:即堅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堅持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互利共贏、倡導集約理念。

早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就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提出了與會國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的目標。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非貿易額從1978年的7.6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700多億美元。

平等尊重是中非合作的先決條件。非洲曾飽受不平等的屈辱與苦難,渴望平等相待。中國對此感同身受,深刻理解非洲人民對平等的訴求,多年來一直堅持在不干涉內政、不強加於人、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平等」不僅意味著中非相互尊重,也表現在中國對非洲各國不同關切和訴求的尊重。中國重視同所有非洲國家的友好關係,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一視同仁。中國政府呼籲企業到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國家投資,開展高層交流和人文合作的步伐也從未停止。中非合作要實現的不是表面上的欣欣向榮,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繁榮。

互利共贏是中非合作的本質屬性。中國鼓勵企業和個人到非洲投資建設農場,向非洲派出技術人員,提供灌溉設施,使非洲國家農業水平得到提高,將非洲豐收的農產品收購回國,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人的餐桌。中國投資的水電站、港口、鐵路、機場、管道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對非洲而言,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帶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還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了社會穩定。對中國而言,打通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拓展了對非投資空間,激勵了企業進一步提升實力。

有國家指責中國從對非合作中獲益,鼓吹「無私奉獻」。事實上這些國家不僅自己從未做到,且無償援助也並非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長久之策。非洲有非洲的發展利益,中國也有自己的發展需求。事實上,非洲國家也從未坐等別國來援助自己。相反,中非雙方一直積極尋求互惠雙贏的合作模式。隨著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和「三網一化」的開展,非洲各國也作出積極回應,出台相應的政府配套政策,逐步擴大吸引外資的力度,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實現共贏作出努力。

事實勝於雄辯

貸款,一直是爭議較多的話題。一些西方媒體以己度人,炒作「中國債權主義論」,將部分非洲國家的債務危機歸咎於中國貸款,這既違背事實,也是非不分。

當前非洲處在轉型關鍵期,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每年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達上千億美元。一些國家出現財政困難、債務危機。解決危機的根本之道是發展。必須要闡明的是,任何國家在工業化起步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要「造血」,得先「輸血」。非洲各國想謀求自身發展,向國際社會借貸是難以跳開的一個階段。

首先,中國提供的是低息無息貸款,在外債負擔沉重、國際援助減少的情況下,對於非洲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減輕了非洲資金壓力,幫助非洲突破發展瓶頸。

其次,中國提供貸款不是「一口氣」「一股腦兒」「一大片」,而是有主次、有考慮、有計劃的,是在對當地各項條件進行綜合評估和市場化論證後做出的決定。中國充分考慮到非洲的債務承受力,不是「一放一大把」,而是盡其所需、盡我所能,逐步推進、細水長流。中國還設身處地地幫助非洲規避債務風險,提升償債能力,將貸款重點放在民生和基建領域,並逐步擴大到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為非洲發展經濟提供了良好土壤。

為避免增加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中國還主張非洲應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不僅在資金上,還在人員、設備、技術等多方面給予非洲力所能及的支持。中國鼓勵對非增長驅動型投資,旨在通過提供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等手段發掘非洲自身優勢,提升造血能力,鼓勵內在驅動,實現自主發展。中國還為當地培養了數十萬名運營人才和技術人才,提供來華培訓名額,激發非洲自身發展活力。同時,中國從不排斥第三方加入中非合作。中國歡迎法國加大對非投入,與英國簽署中英非農業協議,與德國達成共同探索建立夥伴關係可能性的共識,建立三方合作機制,致力於構建對非合作全球戰略夥伴關係。

此外,「破壞非洲環境」的指責更是無中生有。中方一直強調禁止將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轉移到非洲。在亞吉鐵路的建設過程中,泥漿排放、棄土處理等均嚴格遵守規定。為保護沿線生態,中方在設計中儘可能少地改變鐵路沿線地形地貌,還擴大了部分涵洞尺寸,供野生動物通行,爭取最大限度保護當地環境。

在2015年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中國政府提出了「五大支柱」概念,即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明上交流互鑒、安全上守望相助、國際事務中團結協作。中國不是居高臨下地施捨,而是發自內心地守望相助。賴索托首相托馬斯·塔巴內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並不是一個只會說說而已的朋友,中國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非洲。」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自新中國成立伊始,中非已有60多年的友好交往歷史,作為多年來同呼吸共命運的夥伴,中非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中國與非洲,始終是真誠、堅定、可靠的夥伴。中非交往的成果是由幾代人的心血澆灌而成的,是以眾多中非人民的汗水培育出來的。我們接受不知情者的合理質疑,但拒絕別有用心者的惡意誹謗。中非合作的主旋律不是部分輿論千方百計、捕風捉影製造出來的几絲雜音可以掩蓋的。

(作者:曉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流行元素為傳統文化帶來「第二次生命……
重新確立文學批評的「對話性」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