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證券業「嚴冬時分」:「看天吃飯」魔咒難逃?

證券業「嚴冬時分」:「看天吃飯」魔咒難逃?

本報記者 李維 北京報道

券商「過冬」

在A股震蕩下行、嚴監管和防風險背景下,證券行業也隨之進入「嚴冬」,證券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今年上半年,證券公司多個業務條線出現收入下滑,致使證券公司業績明顯下降,甚至多達25家公司出現虧損。在行業不景氣下,從業人員的日子也不好過,業務拓展難度加大,收入出現下降、獎金少發或者緩發。不少從業人員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未來,部分選擇了離開,雖然收入可能減少,但是前景更加穩定。在目前的證券行業,由於多項業務與二級市場關聯,「看天吃飯」的境地在短期內難以擺脫。(張星)

導讀

歷史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三年來的上半年期間,未盈利券商家數分別僅為5家、9家和12家,而在2018年上半年,卻有多達25家券商未能實現盈利。

證券業或正在經歷「嚴冬」。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截至8月29日已披露中報的20家上市券商數據顯示,營業收入、凈利潤出現下滑的券商數量分別達13家和18家。

上市券商的業績下滑亦是行業處於整體低迷期的腳註。中證協數據顯示,131家證券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凈利潤分別為1265.72億元和328.61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去年同期下滑11.92%和40.53%。

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交投活躍度的下降、監管稽查力度的加強、股票市場的不斷下行等原因亦成為衝擊券商多項業務的原因,而在業績壓力下,不少券商也在悄然降薪,而亦有部分從業人員試圖轉型「過冬」。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輪證券業「入冬」仍然折射出其「看天吃飯」的特質,而在投資者日趨成熟,場外業務、交易所債市得到進一步發展前,這種與二級市場高度捆綁的周期性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

虧損券商數或創紀錄

證券行業不景氣的背後,交易熱度的下降或是主要原因。

Wind數據顯示,2018年初至8月29日,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額為65.98萬億元,較去年同期進一步下滑10.01%。

「有交易的客戶越來越少,一些大客戶的交易頻率也在下降,一些機構客戶的個股配置有的空倉,有的則轉入了ETF進行長期配置。」一家匯金系券商的北京某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投行業務規模的同比下降也成為打壓券商業績的推手之一。

數據顯示,2018年初至8月29日,滬深兩市共有70家公司完成IPO,涉及募資金988.87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達77.12%和34.84%;增發規模上,雖然截至8月29日增發募集資金達5766.45億元,與去年同期的5853.45億元相差不大,但其173家的家數卻較去年的312家減少達44.55%。

「今年IPO規模整體縮水的原因和去年為了解決IPO堰塞湖的發審提速有關,從去年大發審委上任後,一方面過會率下降讓IPO的出口收窄了,另一方面大部分存量項目已經被去年消化,留給今年的並不多。」上海一家券商保代表示。

多重利空因素下,出現「虧損」券商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歷史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三年來的上半年期間,未盈利券商家數分別僅為5家、9家和12家,而在2018年上半年,卻有多達25家券商未能實現盈利——值得一提的是,在A股下挫力度最大的2008年,未盈利券商數量也僅為12家。

有分析人士預測,若下半年證券市場活躍度仍然未能扭轉,則今年未能盈利的券商數量有可能創下歷史新高。記者統計發現,目前有史以來全年未能盈利券商數量出現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多達19家券商未能實現盈利。

「目前市場的情緒並沒有好轉,加之從嚴監管、金融防風險等舉措,不排除會對部分中小券商帶來較大影響,進而導致其出現虧損。」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

降薪下的選擇

業績下滑帶來的行業不景氣下,降薪或者實際到手收入減少正在成為證券行業的一種普遍現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已披露中報數據的20家上市券商中,多達19家證券公司上半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人均值同比下降,其中中信證券、財通證券、中信建投三家券商下降比例超過30%。

反映到不同部門,因市場交投活躍度下降而導致傭金收入下降最明顯的部門非證券公司的營業部門莫屬。

「現在有交易意願的客戶越來越少,我們今年上半年有好幾名客戶經理都沒有完成業績考核。」東北一家券商營業部負責人透露。

投行部門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北京一家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其團隊的降薪主要體現在獎金層面。

「主要是獎金的下降,工資和補助都沒怎麼變。一方面是公司實發的獎金變慢、變少,另一方面新項目機會也在減少,市場違約事件的增多讓公司對信用債的內控卡得更嚴了。」前述債承人士坦言,「今年獎金到手就比去年少了一半,如果今年項目沒有起色,明年可能會更低。」

另一方面,IPO、再融資等業務雖然進入新的常態化,但發審層面的監管升級,部分標的企業業績的不及預期,以及儲備項目競爭的白熱化,亦對投行人員的收入預期構成衝擊。

「去年IPO提速後,各家券商都在搶項目,好項目越來越少,而發審委越審越嚴。」前述投行保代指出,「經濟環境壓力下,一些儲備企業的業績出現變臉,行業變化下財務數據也比較難調整,上市進度也隨之向後推遲,而團隊拿到獎金的時間也不可預期了。」

另有部分券商人士在監管層的稽查從嚴執法下承受著更大的收入壓力。

「立案調查的影響很大,除了項目更難拿外,很多剛招進來的應屆生被勸退了,團隊的獎金髮放也被推遲。」一家2018年上半年受到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券商投行人士稱。

而對於部分擬上市券商而言,收入、利潤的降速疊加為IPO改善業績的目的後,其員工收入受到影響更加明顯。

「為了讓報表更好看,加上行業不太好,去年我們團隊的一部分年終獎被延後發放了。」一家擬IPO券商的投行人士坦言。

此外,資管新規的落地帶給券商資管的影響,也讓從業者面臨新抉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部分券商資管人士正在考慮或已經離職,並試圖向其他行業轉型。

例如北京一家券商資管部團隊負責人張華(化名)日前就剛剛提交了離職OA,但對於其接下來的去處,卻仍然沒有確定。

「之前主要依靠銀行資源做通道業務,但現在資管新規落地後,這部分規模很難增長了。」張華告訴記者,「現在有一個機會是去公募做機構銷售,但目前市場環境下,公募的處境可能也並不好。」

而據張華透露,其目前更希望的是在企業端供職,尋求更穩定的工作環境。

「目前正在接洽的是一家擬上市公司的董秘崗位。」張華告訴記者,「過去後工資可能不但不會漲還有可能更低,但是業績壓力會減少很多,而且收入增長是可預期的,公司一旦上市還會有高管持股上的收益。」

「看天吃飯」難解

對於張華而言,其選擇從機構跳槽至企業崗位,目的之一是規避證券行業的周期性。

「都說行業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種周期性帶給從業者的壓力是不小的。」張華表示,「跳槽到企業主要是更穩定,不用再『看天吃飯』。」

張華的個人職業選擇,或許能夠讓其逃離該行業的不確定性,但對整個證券行業而言,「看天吃飯」仍是一個難以逃脫的魔咒。

此前,不少分析認為代理證券買賣等傳統經紀業務在券商總收入中的佔比逐漸下降後,證券行業才有望打破對市場交投高度依賴的周期性。

過去,經紀業務的確佔據券商收入的半壁江山。例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中證協數據計算髮現,2013年至2015年三年期間,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高達47.68%、40.32%和46.79%。不過2018年上半年,券商收入結構中的經紀業務佔比已然處於較低狀態。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131家證券公司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363.76億元,僅佔1265.72億元行業總收入的28.74%。

但是,經紀業務佔比的萎縮並未能對抗證券業「看天吃飯」的周期性魔咒。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券商傳統業務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大量創新業務仍然圍繞場內交易展開,而這也導致券商業績仍然與市場狀態相捆綁。

「經紀業務佔比下降後,融資融券等比重提升的業務仍然和二級市場交易相關,基本圍繞在場內市場。」前述非銀分析師指出,「因為大量的交易資源都集中在交易所,場外資源沒有搞起來,因此券商基本上是和交易所景氣度捆綁的看,場內市場活躍度下降必然會對券商業績產生影響。」

「一級市場往往也要兼顧二級市場狀況,這也導致IPO、再融資被捆住手腳,而近年來的強監管,亦讓併購重組、資管等業務受到衝擊。」前述分析師進一步指出。

在其看來,證券業若要告別「看天吃飯」,一方面需要資本市場培育更加長期穩定的投資者,降低二級市場過強的波動性,另一方面也要積極發展交易所債券市場和場外市場,逐漸擴寬證券業務的適用邊界。

「因為投資者不夠成熟,所以國內市場波動本身要高於成熟市場國家;而我們的場外市場發展不足,債券市場的主力又集中在銀行間市場,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因素,證券行業仍然要在較長一段時間承受這種『周期困擾』。」前述分析師坦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