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政治哲學是公共闡釋理論重要的實踐領域。在公共闡釋中起基礎作用的公共理性,同樣在政治哲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8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的「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首都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出席。此次研討會從公共性、實踐性和規範性等方面,探討了公共理性的內涵及其在政治哲學中的作用與意義。與會學者圍繞公共理性在闡釋學、政治哲學等領域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了深入探討,為中國闡釋學的推進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張江在發言中認為,從強制闡釋的「破」到公共闡釋的「立」是一個邏輯演進過程。同時他指出,公共理性是闡釋活動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而闡釋又是一切學科為表達自身合理訴求的理性途徑,進而凸顯出公共理性在政治哲學中的基礎作用與核心地位,並由此引發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段忠橋以「羅爾斯的公共性理念」為題,梳理了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變化,提出與西方傳統政治哲學追求絕對理性不同,西方現代政治哲學的核心是正義問題,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正是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礎上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東暉認為,公共理性是理性公共使用的自由在政治領域的實現,但是對公共理性運用的事實基礎是什麼,這個問題卻鮮有人追問。他得出結論,在所有理性事實中,制度事實構成了公共理性運用的事實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晏輝以「從相同意志到公共意志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為題,提出當代中國政治問題的核心是意志表達或政治表達,在此基礎上,政治事實和基於它之上的公共意志必須具備正確性和正當性。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程廣雲談到了治理循環中公共理性演進問題。他認為,治理本身與公共理性具有內在關聯性,一方面,治理以公共理性為前提;另一方面,公共理性又在治理循環(承認、對話、協商)中不斷生成。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林進平以「我們為什麼要強調公共理性」為題,提出自由、平等、民主構成了西方公共理性的基礎,但真正的公共理性只有在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實現。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孟建偉從中國闡釋學角度討論了公共理性問題。他認為,中國闡釋學同伽達默爾解釋學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立足於公共性,後者立足於個體性。前者從公共性出發,需要公共闡釋,凸顯公共理性,由此強調的是公共領域的闡釋、溝通、交流、論辯、協商和融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湘平從「事情」角度提出了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礎。他認為,西方哲學研究的是「事」本身,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事都是事情,都有「情」在事中,由此,真誠先於真理構成了公共理性的原則之一。

清華大學教授李義天以「公共理性、公共闡釋與公共時間」為題,探討了公共理性與公共闡釋的問題,他區分了闡釋的六種類型,提出闡釋的類型取決於闡釋者的理性類型,其中只有依據公共理性的公共闡釋才是合理的闡釋,認為限定理性只有在公共時間中運用才會成為公共理性。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維國探討了人的公共性的現實依據和思想自覺。他表示,公共性不是對主體性的替代,而是解決主體性失衡的路徑。主體性失衡需要公共性的思想自覺和實踐彰顯,真正的思想自覺一定是基於人的本真公共性自覺,即現實依據的揭示,以及通過制度機制的安排在實踐中的落地。

原標題: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18年6月「中國好書」在京發布
王一川:當前藝術產業需要承擔的文化使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