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自在離欺誑,淡泊寧靜破我執

生命自在離欺誑,淡泊寧靜破我執

GIF

山野芬芳茶生香

生命自在離欺誑,淡泊寧靜破我執

講《唯識三十頌》第七末那識的部分內容。這跟我們的修學生活有什麼關係呢?三藏十二部經典,簡明的佛法修學次第,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破除凡夫眾生強烈的自我觀——我執。我執產生的根源,主要源於第七末那識強烈執持第八阿賴耶識為一個實在的自我。所以,在《成唯識論》里說:「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余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余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讀了這段小文,我們可以了知以下幾點:

一、一切我的思想與觀念的存在,是因為凡夫眾生,時時刻刻總要有一個所緣的對象,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若離開了一切所緣的對象,他就感到生命無所適從,找不到生命的著力點,由此而惶恐不安。離開了實在感,才需要尋找依靠或找到生命延續的終結點。《成唯識論述記》里說:「由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則無煩惱。」《俱舍論》里也說:「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可見強烈的我執,對生命解脫的障礙有多大。

二、由我見故,煩惱痛苦滋生:人總是會隨著自己的妄情去認識外在的客觀世界,審思計慮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作為主宰生命的實體,由此而妄生諸見。

佛法說:目前存在的我,只是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而成、暫時顯現的假像,之所以說它是暫時存在的假像,是因為當下主宰的實體——我,並沒有它存在的實在性,它隨時隨地都在產生著剎那剎那的微妙變化。以有形體的色身來說,即以地水火風的四大組合而成;以內心來說,即以千變萬化的念頭流變,或者以各式各樣情緒組合成了心靈世界的流變,流動的心念是變化多樣的,是變化的,必然沒有他的實體性,無實體性,又哪兒有一個真實的我可得呢?而在此之間執著此身心世界變化的,就是第七末那識的特殊性功能。《唯識三十頌》說:「思量為性相。」思前想後,執持生命流轉的,大多都跟第七末那識有直接的關係。

修學過程里,如果我們能破除第七識對第八識的強烈執著,不再「思量」有一個實在自我,而是以智慧觀照它的「無常性」,我們的修學多少都會有一些進步。

佛法,使人從萬法的因緣里,認識到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主宰生命的實體,就是破除我們對生命強烈的分別執取,一旦強烈的自我感能徹底放下,當下一切的緣慮心也就放下,從此遠離系縛,身心獲得前所未有的輕鬆與自在,生命升華了,人生自在了,最終走向成佛。

能否成就古仙人道,也要看我們是否具備了足夠的信心、勇氣和決心。信心、勇氣和決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關鍵。如果你決心讀書,假以時日的沉澱與磨礪,你也會變成博學者;如果你決心禪修,假以時日的淡定、靜修,最終你就能找到一條使生命獲得全然自由的修持道路;而這些,全端賴於你的信心、勇氣與決心。

藉由佛法的修行,我們的心,就像一個所向無敵的國王,征服了長久以來威脅生命的宿敵,你將征服曾在累世中不斷折磨你的我執。

信心、決心,是放下自我的開始,是人生升華的源頭,是踐行漫長佛道的指南與信念。能淡泊一分,自我即消融一分;能靜定一分,生命的底蘊即深沉一分;能看破一分,生命就解脫一分;能放下一分,生命就自在一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山寂語 的精彩文章:

三歲小兒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TAG:空山寂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