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腳後雙腳發黑?趕緊停下!4類人泡腳有風險,其中有你嗎?
隨著生活富足起來,越來越多人重視養生,很多人開始嘗試熱水洗腳。特別是秋冬季時,晚上泡完腳暖烘烘,身心都得到舒展,鑽進被窩裡睡覺會睡得更香。不過在此我們要提醒,對於下列疾病的患者,熱水洗腳有危險。
1.下肢缺血(及其原發疾病:動脈硬化、血栓閉塞、糖尿病等)
在門診中,不時會聽到病人闡述足部的病變過程:平時腳涼→→用熱水泡腳→→泡完腳後皮膚快速變黑,「就像穿了黑襪子」。網路上也有不少類似的報道↓↓↓
實際上,皮膚迅速發黑是足部皮膚壞死的表現,病情有輕有重,重的甚至要截肢。但是,不就泡個腳而已,怎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呢?這與下肢供血有關。對於正常人來說,下肢血液供應正常,熱水洗腳會提高足部的組織代謝率,起到保健作用。但是代謝率提高也導致了局部耗氧量的增加,如果下肢本來就處於缺血狀態,泡腳就會使得缺血程度加重,氧分不足,最終導致組織壞死,出現腳部變黑。
具體來講,能導致下肢缺血的原因很多。對老人家來講,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疾病,比如糖尿病足等。另外,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都會導致下肢缺血,都比較常見。
這三類人群,以及其他能導致下肢缺血疾病的患者,泡腳應遵循一定原則:水溫不能超過足部皮膚的溫度,也就是說,不能超過34攝氏度。這個溫度對於皮膚而言,沒有任何熱的感覺。千萬別貪圖一時痛快泡過熱的水,導致足部組織受損,這十分不值得。
2.下肢靜脈曲張:不宜泡腳
下肢靜脈曲張,是下肢的血液迴流出現障礙,不是供血不足的問題。熱水泡腳時,下肢靜脈受熱擴張,使得血液更多地淤積在下肢,讓血液迴流更加困難,於是原來就曲張的靜脈進一步擴張,加重下肢充血。
因此,不建議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用熱水泡腳。
3.水皰型腳氣:不宜泡腳
腳氣醫學名為足癬,分為擦爛型足癬、角化脫屑型足癬、水皰型足癬三種。對於水皰型足癬,足跖部、趾間甚至足背出現一些小水皰的話,泡腳容易引起水泡破裂,導致感染,不建議泡腳。
4.心腦血管疾病:水溫不宜過高
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泡腳的水溫不宜過高,否則會讓腳部血管過度擴張,血液更多流向下肢,引起其他器官的供血不足,給心臟帶來額外的負擔。
一般人泡腳養生,得注意3個細節
①溫度不宜過高
泡腳的水溫不是越高越好,最好把溫度保持在40~50℃之間,以舒服為準。
②時間不宜過長,出汗無需過多
泡腳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以全身放鬆、微微出汗為宜。
③飯前飯後不宜泡腳
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老年人在飯前泡腳,容易引起頭暈。一般人如果吃飯後泡腳,會讓消化系統血液過多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