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究竟是「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究竟是「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原標題:究竟是「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從軍事地理角度來看,得關中者得天下,因為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大一統,其中有兩次,即秦漢、隋唐都是先取關中再得天下。


一、歷史上的無數次事例證明得關中者得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也說過,「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在司馬遷的時代之前,西周發家於關中,會諸侯滅商。秦用遠交近攻之策,橫掃六合一統宇內。


西漢高祖劉邦,以關中為戰略後方,與項羽大戰五年,最終統一天下。

這些事例都證明了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在司馬遷之後的歷史,同樣一再證明這個規律相當準確。


北魏「河陰之變」後,賀拔岳與宇文泰平定關隴,並迎北魏孝武帝入關中,最終與高歡的東魏對峙。數十年後,以關中為基礎的北周擊滅北齊統一北方。


隋末亂世,李世民建議李淵,「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向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


此後,李淵正是在平定關隴的基礎上,逐一討滅關東群雄,從而一統天下。


以上的事例,都充分說明得關中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關中為什麼如此重要?


首先,關中地勢險要。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其中關中位於第二級高地,對東部地區有居高臨下的戰略態勢。此外,關中不僅在地勢上高屋建瓴,而且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西有隴山,東有華山、崤山。進出通道只有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打起仗來,進可攻退可守。在古代有「百二秦關」之說,意思就是兩萬人足以阻擋百萬大軍的進攻。


其次,關中土地肥沃。渭水、涇水、洛河等形成的衝擊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號稱「九州膏腴」。關中還有金銀銅鐵等資源,西北還有發達的畜牧業。


再次,關中民風剽悍。范睢稱秦國民眾「怯於私鬥勇於公戰」,《漢書》中也說關中人民「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北朝及隋唐早期,關隴軍事集團更是成為統治者的核心基礎。


正是基於以上三個原因,在中國經濟重心東移以前,在爭奪天下時,關中顯得尤為重要。


三、中原的強項與弱點

自古要爭奪天下者,都不能不爭奪中原。


中原,顧名思義,位於全國的中央地帶,四通八達,是所謂的四戰之地,又是天下樞紐和咽喉所在。


自古以來興衰更替,天下大勢都必須取決於中原的得失。任何人,如果不經營好中原,都沒法問鼎天下更不用說長治久安。


在和平時期,經營中原可以維繫四方,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但若是在由亂到治的過程中,中原的弱點在於四戰之地,任何一方處在這裡,都必須面對四面八方的潛在敵人。


無論是河北還是關中,都可以憑藉地理優勢扼制中原。


所以,一般都是先佔據地勢險固之地,慢慢積蓄力量,進而奪取中原以得天下。



比如,秦漢唐以關中為基地得天下,東漢劉秀則由河北進取天下、明代朱元璋由東南進取天下,元代忽必烈以河北進取天下。


這方面的負面典型,就是立足於中原的五代政權和北宋,他們都處於長期的激烈戰爭中,始終受制于山西、河北以及塞外的敵人。


最後,也就始終無法開拓局面繼而奪取天下。


所以,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來看,得關中者得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奔說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朝在抗金抗元時,為何不利用水師在渤海灣開闢第二戰場?
為什麼當初諸葛亮不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