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想不到吧!三國最「熱」的戰場竟然在隴南

想不到吧!三國最「熱」的戰場竟然在隴南

原標題:想不到吧!三國最「熱」的戰場竟然在隴南


最近,有關三國的小遊戲,出了一款又一款,同時隨著《虎嘯龍吟》與《軍師聯盟》的播出,讓三國文化再次發熱。你知道嗎?其實三國時期最「熱」的戰場在隴南。這是怎麼回事?別急,小編慢慢給你說。


特殊的地理位置


讓隴南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攤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隴南是中國地理幾何中心,處於長江上游,是挺進大西南的第一道門戶,素有「得隴望蜀」「秦隴鎖鑰,巴蜀咽喉」之稱,是連接西南與西北的交通要衝。


由隴南入川溝通隴蜀交通的山口和棧道主要有三條:一是由兩當越故道山(今太陽山)經陝西勉縣入川;二是由徽縣經大河店至陝西略陽,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龍江谷地至文縣碧口入川。由於地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因而隴南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歷代用兵的古戰場。


在太平盛世,隴南是作用不太明顯,但只要一有戰事,隴南的戰略屏障作用就凸顯,隴南也就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戰事不斷。


三國時期


隴南的戰事持續時間最長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曹操雖然損兵折將,但對北方的統治基礎還是穩固的,唯獨西邊涼州戰事不斷,尤其是經營涼州多年的馬氏集團專門和曹操對著干。


馬騰據傳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也是隴右一帶的大軍閥,趁曹操正在擁兵南下,與蜀、吳作戰,無暇西顧,馬騰開始起兵。曹操實在騰不出手來對付馬騰、韓遂等人,沒辦法只好先安撫,加官進爵的養著,等日後再找機會收拾。



就這樣馬騰被封為京官——衛尉。馬騰進京後,曹操的「秋後算賬」就開始了,曹操對在隴南、天水一帶活動的馬騰兒子馬超說,漢中的張魯不聽話,我要去「修理修理」,軍隊要從你的地界上過一過,你準備好糧草迎一下我們。

留守在涼州的馬超心想,曹老兒你這是「假道伐虢」啊!想藉此機會滅掉西涼軍團。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聯合韓遂等軍閥的十萬部眾,屯兵潼關,抗拒曹操西進。



這一仗,一打就是兩年多,最激烈的戰場就在天水與隴南北部一帶。雖然馬超驍勇善戰,打的曹操割須棄袍,可惜馬超聯合的都是烏合之眾,被曹操使用離間計,各個擊破。敗逃後的馬超,無處可去先是投奔了張魯,後又投奔了蜀漢。


馬超的到來,為劉備帶來了好運。馬超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入蜀投奔劉備,並為劉備作前驅,進攻成都,迫使益州牧劉璋出降。有了益州做後方,蜀漢有了與曹魏抗衡的底氣,建安二十四年(219),定軍山一戰,讓劉備佔有了漢中及隴南之地,為蜀漢北伐曹魏奠定了基礎。此戰以後,魏蜀兩國為控制隴南地區,展開了長達五十餘年的激烈角逐。


三國之戰


最後演變為魏國與蜀國之爭


主戰場就在隴南



曹操死後,曹丕將戰略重點放在伐吳上,公元222年-223年,曹丕出動三路大軍伐吳,受阻撤退;公元224年、225年,曹丕又兩次親征至廣陵,因無法渡江而撤軍。


蜀漢在此時也被迫將進攻重點放在了伐吳上。赤壁之戰之後荊州附近就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軍對峙的地方。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設計殺害,劉備在極其憤怒的情況下,不聽諸葛亮勸阻親自披掛上陣攻打東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擊敗,所率大軍全軍覆沒。劉備隨後也病死在了白帝城。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布局被打破。


曹魏與蜀漢在對東吳的運兵上都受阻,讓雙方的戰略布局都做了調整。


曹丕死後曹睿即位,他聽從大臣的建議開始罷兵休養生息,對蜀漢與孫吳實施圍而不攻政策,最後想憑藉自己的財力與物力將雙方活活拖死。


諸葛亮壓下仇恨,主動與東吳修好,穩住了東邊的戰線,給了蜀漢以喘氣的機會。



但諸葛亮知道,真正的危機在曹魏,曹魏圍而不攻的政策,對於坐擁長江天險,魚米之鄉的東吳來說還可以應對,但對於積弱積貧的蜀漢來說卻是滅頂之災。長期被圍困,蜀漢將兵源枯竭,人才凋敝,物資睏乏,內部矛盾激化最後不戰自亡。諸葛亮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決定在曹魏統治最薄弱的西部戰線開始進攻。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劉禪。闡述了北伐的重要性,表明了時機的成熟性。在接到劉禪同意出兵的詔書後,諸葛亮領兵出漢中拉開了北伐的序幕。


蜀漢從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這也就是《三國演義》最為出名的「六出祁山」。


祁山,位於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大堡子山,東至今鹽官鎮,綿延25公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是三國魏蜀交戰的天然屏障。


諸葛亮死後,姜維任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之職,領武都、陰平等郡事物。公元246年,姜維繼續諸葛亮北伐事業,先後七次伐魏達十餘年之久,主戰場還是在隴南。


三國時期,因為吳國有長江天險做屏障,易守難攻,再加上孫吳駐守的江東是魚米之鄉,國力富庶,不管蜀攻吳還是魏攻吳都討不到便宜。蜀漢想要匡扶漢室,還是曹魏想要完成統一,征戰的首要對象都不是孫吳,所以到後三國時代,三國之爭其實就變成了蜀、魏兩國之爭,他們在爭什麼?爭兩國交界地隴南一帶的土地與人口。


隴南一直是氐羌等少數民族聚集地,想要統治這一區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漢武帝設立武都郡以來,少數民族與朝廷的鬥爭就沒停止過,漢王朝對這裡的氐羌少數民族採取的是「征戰、遷徙、驅趕」,讓氐羌少數民族與朝廷離心離德。所以隴南的少數民族的豪酋們今天投降曹魏明天歸屬蜀漢,一會幫著蜀漢打曹魏,一會又調轉槍頭幫曹魏,在兩個政權之間搖擺,這也加劇了隴南戰事的頻繁。


這些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


就發生在隴南之爭


《三國演義》催生出了一批耳熟能詳的典故與故事,裡面許多故事場景就在隴南,如得隴望蜀,西城弄險、鹵城割麥、張郃命喪木門道等。


得隴望蜀



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把戰略重點放在了隴右,也就是現在隴南、天水一帶。這裡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關中的大後方。司馬懿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對曹操進言道:「劉備以欺詐和武力俘虜了劉璋,蜀人尚未歸附就出兵遠方去爭奪江陵,這個機會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如果出兵到漢中顯威,益州就會驚慌,趁機進兵,兵臨城下,勢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勢很容易建立功業。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

曹操看了一眼司馬懿說:「人就是苦於沒有滿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最終曹操沒有聽取司馬懿的意見。成語得隴望蜀出自於曹操之口。


西城弄險



街亭失守,蜀軍退守漢中,孔明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這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只有一般文官,除運糧兵士,只剩二千五百兵在城中。司馬懿領魏兵15萬,分兩路往西城殺來。孔明傳令:大開四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魏兵到時,裝作旁若無人,不可擅動。孔明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正襟而坐,焚香彈琴,神態自若安閑。司馬懿遠遠望見,心生大疑,恐有伏兵,不敢前進,吩咐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孔明曰:「吾非弄險,實不得已。」眾將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西城就在今天西和禮縣交界處、長道鎮邊上的新城村。


鹵城割麥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在鹵城(今鹽官)搶收小麥描寫的十分精彩。諸葛亮攻取了草為軍事要寨祁山後,曹魏大軍退居鹵城。當時正值小麥成熟季,蜀軍長途征戰,糧草不濟,諸葛亮一直籌劃搶收小麥。


曹魏大都督司馬懿最害怕諸葛亮搶了他的小麥,派大將張郃進逼祁山,鉗制蜀軍,自己親率將士搶收小麥。就在魏軍收完小麥正要運送的節骨眼上,諸葛亮導演了一幕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奪糧迷魂戰。在四輛四輪車上,都坐著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還有500名軍士擂鼓,他們分前後左右,從四路向魏軍殺來。司馬懿真假難辨,亂了方寸,慌忙棄了鹵城,逃往了上邽(今天水)。張郃出寨營救,又被姜維設伏,點起硫磺雜草,斷了後路,張郃也匆忙逃往上邽。就這樣司馬懿為諸葛亮免費義務勞動了一場,收好的小麥被蜀軍全數運走。


張郃命喪木門道


公元231年,諸葛亮開始了他的第四次北伐,魏明帝派司馬懿督軍迎戰蜀軍。司馬懿知道蜀軍銳氣正旺,但缺乏糧草,急於速戰。於是命士兵憑險堅守,不得出戰。

由於負責供應糧草的李嚴,因遇雨而難以如期抵達,於是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蒲假傳後主聖旨,說東吳有可能出兵伐蜀的跡象,令諸葛亮退兵。


諸葛亮大軍撤退時,為防止司馬懿追擊,命楊儀、馬忠兩人帶一萬名弓箭手,去木門道兩側的山頭上埋伏,備齊滾木擂石,以阻擊司馬懿的追兵,又令魏延和關興二將向木門道方向撤退。張郃在中途碰到魏延和關興,並受到了兩人輪番阻擋與辱罵。火爆脾氣的張郃憤怒地丟失了思考能力,於天黑前趕到木門道中。忽然聽見一聲巨響,兩邊山頭上滾木擂石一併滾下,張郃和百餘個部將被堵在中間,進退無路。張郃被亂箭射中死在了木門道。


木門道就在現在禮縣與天水交界的地方。


姜維大戰鐵籠山


鐵籠山位於禮縣城西南十五公里,海拔1837米,鐵籠山東有營盤梁,西有四坪營。


據《三國演義》記載,漢延熙16年,司馬昭得知蜀兵駐紮鐵籠山下,令徐質引兵五千,斷其糧草,蜀軍望徐兵落荒而逃,徐質領兵追趕,正中姜維之計。被砍下馬來,姜維命蜀兵換上魏裝,騙開魏軍營門,司馬昭大驚,見四下無路,只得逃上鐵籠山。


此山只有一條路,四下險峻難上,山上只有一泉,只夠百人飲用。司馬昭手下六千餘人,被姜維圍困,山上泉水不夠用,人馬酷渴,司馬昭仰天長嘆,"吾死於此"。


王韜說:「昔日耿恭受圍,拜井而得甘泉,將軍何不效之」。?


司馬昭拜曰:「若昭該死,令甘泉枯竭,昭當自刎頸,願蒼天賜甘泉,以活眾命。」話畢,甘泉湧出。湧出甘泉之地,人們稱為「水眼」,泉水至今噴涌不止,水泉村出土了一枚司馬昭印,鐵籠山又有四營坪,拴馬石,與古戰場有關的地名。


鄧艾偷渡陰平

公元263年,大將軍司馬昭決定大舉進攻蜀漢。


司馬昭決定兵分三路,鄧艾率領三萬大軍牽制姜維,諸葛緒斷絕姜維退路,鍾會統兵十萬主力奔赴漢中。


姜維一看這軍事布局,就知道漢中難以保住,就在陰平橋頭巧妙的調動了諸葛緒的軍隊。退至陰平集中兵力據守劍閣,抵禦鍾會的進攻。


由於諸葛緒的失誤放跑了姜維主力,鍾會久久難以攻克劍閣,而運糧道路既遠又危險,鍾會想準備退兵。


這時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說:「如果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劍閣守敵必定會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岭,很難行走,蜀軍沒有設防。


文縣境內的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歷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當年鄧艾就是從這裡裹氈而下,通過摩天嶺直插江油關而滅蜀的。


鄧艾從沓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沓中就是現在岷縣南部、宕昌、舟曲這一帶。


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才如夢初醒,投降魏軍,蜀漢亡。



(文/ 記者 張霞 通訊員 董雲飛 參考資料 《隴南五千年》《隴南史話》《三國志》等)

來源:隴南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隴南武都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隴南武都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