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千年來,桑弘羊為什麼總是贏?

兩千年來,桑弘羊為什麼總是贏?

原標題:兩千年來,桑弘羊為什麼總是贏?


作者:千字君、朱愈嘉


來源:池見草



▲漢武帝的斂財能手:桑弘羊

「漢武帝難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漢武帝的形象都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個好大喜功、控制欲極強的皇帝,他對國家和民生的破壞是非常巨大的。


漢朝初年,皇帝們奉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治國理念,民間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官倉里的糧食多到變質,府庫中的銅錢多到串錢的繩子都朽爛。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也記載了漢初時商業繁榮、民眾富裕的盛況。


但是,由於武帝常年征戰,文景兩朝積累下的充沛國庫竟被消耗一空,國家財政出現了「用度不足」的危急狀況。為了支撐持久戰爭,武帝把手伸向了百姓,他推行強硬的國營化經濟政策,實行鹽鐵國家專營。這些政策讓國家大發其財,卻導致民間經濟凋敝、人口銳減。他晚年就曾多次降下罪己詔,反思自己不惜民力的過失。


像漢武帝這樣用費無度的皇帝,會把幾代人的錢都花光,連帶子孫也要欠債。但是他在世時,根本無人敢批評國營化政策,更別說制止了。


武帝去世6年後(公元前81年2月),漢帝國的議事大殿上發生了一場帝國經濟政策的公開辯論。辯論的一方是武帝時期的財政大臣(大農令)桑弘羊及其屬下,另一方則是一群儒生。這場經濟政策辯論的主題是——「鹽鐵行業是要放開民間自由競爭,還是繼續國營壟斷?」《鹽鐵論》記錄了這次對後世影響至深的大辯論。



「桑弘羊之問」


一上來,儒生就對桑弘羊採取凌厲的攻勢,曆數鹽鐵國營的罪惡:

1.國有專營制度造成絕對壟斷,價格昂貴,強買強賣。

2.強行收購糧食物資建立儲備,這是與民爭利,導致經濟蕭條、人民困苦。


3. 國營制度豢養了權貴經濟,形成了以國營為名、攫取私利的特權集團。

儒生說完,對面的桑弘羊卻沒有絲毫慌亂,輕輕地捻著鬍鬚,反問儒生:

1.帝國運轉需要巨額的財政開支,光靠農業稅根本不夠,如果不執行國有專營制度,請問錢從哪裡來?


2. 一旦遇到戰爭、災荒等急需用錢,國庫卻空空如也,怎麼辦?


3. 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財源掌控在手中,形成壓倒性的力量,一旦地方勢力膨脹起兵造反,怎麼辦?

儒生們目瞪口呆,啞口無言。這就是聞名後世的「桑弘羊之問」,它難倒了中國歷代的知識精英,也成為皇帝們的最愛——這三個反問,不僅讓官家打壓民間經濟變得順理成章,還讓皇帝搜刮百姓變得心安理得



▲「大歷史觀」第一人:黃仁宇


著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說:「這個帝國的運轉,從來不是依靠法律權威和數字管理,而是從上至下的道德感召力。中國歷代的皇帝,從來沒有藏富於民,而是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間、做大中央政權。民間經濟的凋敝,讓中國始終無法擺脫農業國的身份。反過來,這種人身控制,也讓中央集權越發穩固。」(參閱《黃仁宇作品集》,史上最全套裝,含獨家書《緬北戰爭》《從大歷史看蔣介石》)

弔詭的是,此後的兩千餘年,中國歷史陷入了一個怪圈:歷朝歷代的「桑弘羊」無一例外地戰勝了「儒生」——幾乎每一個皇朝,都極力壟斷財政、做大中央政權。但是,每逢饑荒或戰爭,中央政權總是捉襟見肘。並且,每個王朝都無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王安石變法:千年前的國家干預


鹽鐵大辯論一千年後,宋太祖趙匡胤為加強中央皇權,極力削弱地方和民間,大宋朝由此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官僚機構臃腫,效率低下;軍隊開支巨大,屢戰屢敗。為扭轉這一局面,王安石採取了一系列桑弘羊式的國家干預政策。


這些措施短期內改善了財政,卻帶來了更嚴重的後果。以青苗法為例:國家在青黃不接的時節貸款給百姓,待百姓豐收之後再歸還本息。於是,國家變成了高利貸者。官員藉機大搞腐敗,強制農民借貸。於是,國庫開始充盈了,百姓的境況卻越加悲慘。



▲王安石變法的實質就是國家干預主義。——馬立誠《歷史的拐點:中國歷代變法實錄》


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最激烈的反對者,他對「國家專營」是這樣評價的:「天地間能掙錢的行業是有限的,只要官家壟斷了,民間自然就無法盈利。桑弘羊能夠使國庫充盈,如果不是取自百姓,還能取自哪裡呢?」(《資治通鑒·漢紀十四》)


晚清洋務運動:夾縫中的民間資本


鹽鐵大辯論一千九百五十年後的洋務時期,朝廷鼓勵「興辦實業」,但不允許民間獨立經營,於是出現了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三種企業。其中,只有輪船招商局等少數幾個官督商辦的企業盈利。但是隨後,李鴻章便找了種種借口,將三個民間股東以凈身出戶的方式全部逐出。隨著民間資本的退出,洋務企業陷入了長期的虧損和停滯。


這種結局其實並不算意外,洋務運動的目的從來不是「自強」、「求富」,而是桑弘羊式的訴求:維持中央集權的絕對優勢,對內消滅農民起義、對外在全球爭霸。因此,清廷根本不在乎洋務企業是否營利,更不會把民眾的財產權放在眼裡。

兩次提名諾獎的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如此評價洋務運動:模仿西方技術,建立先進企業,這種模式的確曾讓中國成為亞洲強國。但是,在不改革制度的前提下,技術帶來的經濟發展,只會助長政府的機會主義;政府和官辦企業利用特權,與民爭利,損害社會利益。最後,非但私人企業無法發展、政府和官辦企業貪污腐敗橫行,國家的整體活力也必然被蠶食!在這種制度下,官辦企業效率越高,越不利於長期的經濟發展。



▲《楊小凱學術文庫》(九卷)【首度問世·全國最後200套】


凱恩斯與哈耶克之爭


究竟是要「國家壟斷經營」,還是要讓「民間自由生長」?與「桑弘羊之問」如出一轍,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西方思想界——其激烈、曲折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國歷代的爭議。


在西方,儘管亞當·斯密奠定的自由市場理論早已成為公理,然而「政府包辦」的神話仍然一直存在,每逢經濟危機,這個神話尤其甚囂塵上。20世紀初的主流經濟學家,幾乎都以「社會主義者」自居(千字君薦: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一本書讀懂世界經濟史脈絡)。


1930年代,為了應對大蕭條,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凱恩斯認為:「適當的」國家干預,可以彌補「市場固有的缺陷」;財政刺激和國家福利,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人民幸福。


與凱恩斯針鋒相對,以米塞斯、哈耶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堅決主張:市場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只會帶來更多的混亂;財政刺激和國家福利,其本質是對市場秩序、私有私產的粗暴踐踏,必然滋生更多的浪費和腐敗。



▲哈耶克與米塞斯——「20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學者」

1931年,哈耶克在倫敦開辦講座,掀起了與凱恩斯的論戰。不久後,他又在《經濟學刊》上發表文章批判凱恩斯。凱恩斯被激怒了,就像桑弘羊批駁儒生一樣,他將哈耶克批判得體無完膚。


當時很少有人理解兩人的論戰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掌權者的嗅覺卻異常靈敏。觀念的後果很快得到驗證,世界開啟了「凱恩斯時代」:蘇聯、德國把凱恩斯主義視為「國營壟斷」的正當性理由,很快開啟了大政府的擴張之路;民選政府也開始肆無忌憚地濫發貨幣、製造通脹,特權階層以「公共福利」的名義,拿著納稅人的錢做私人投資。


二戰後,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自由憲章》《致命的自負》。其中,《通往奴役之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著作」。他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邏輯」向世界證明: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經濟規律,只有自由市場才能充分利用稀缺的知識,使社會保持運轉;任何形式的計劃體制、國家干預,都只會帶來匱乏、混亂和奴役,最終將人類導往烏托邦地獄。


歷史終究站在了哈耶克一邊。英美拋棄凱恩斯主義之後,最終贏得了冷戰,捍衛了自由體制;曾經「繁榮強盛」的計劃體制漸次衰亡,蘇聯走向覆滅。戈爾巴喬夫在其回憶錄《蘇聯的命運》中說:「我們的所有經濟政策都不符合效率和民主,貪婪的特權階層大發橫財,其他人都變得窮困不堪……蘇聯是被人民拋棄的。」



▲曾經不可一世的「蘇維埃帝國」,為何難逃崩潰的命運?


與儒生們所受到的同情截然不同,像哈耶克這樣「沒良心」的經濟學家,長期處在邊緣地位,忍受著「瘋子」、「無恥」的指責,仍然堅定持守反對派的立場 ——為了捍衛自由市場、個體尊嚴,他甘願做一名孤獨的鬥士。


兩千年前儒生們無法回答的問題,被哈耶克終結了。他用盡一生向人們證明:人類的幸福、經濟的繁榮,源於自由市場中「像植物一樣生長的個體」,而不是「像工匠鑄造模塊一樣的集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隆匯 的精彩文章:

下半年基建投資有望加速,哪些領域最有可能優先獲益?
小米集團IPO認購逆轉四大看點:全球科技股史上前三,創三大記錄

TAG:格隆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