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五史丨傳記第二十六——孔子

二十五史丨傳記第二十六——孔子

原標題:二十五史丨傳記第二十六——孔子


朗讀者:梁輝


音頻合成:朱濛丹

孔子( 前 551 — 前 479 )名丘 , 字仲尼 , 人們敬稱其為孔子 、 孔夫子 , 魯國陬(zou 第一聲)邑 ( 今山東曲阜東南 ) 人 , 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 、 政治家和教育家 ,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人 。 其父叔梁紇為陬邑大夫 , 與顏氏少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 。 孔子出生時 , 頭頂中間低四邊高 , 如尼丘山的形狀 , 因此命名為丘 , 字仲尼 。 孔子生下不久即喪父 , 家境貧困 , 他幼時就喜歡玩祭祀和禮儀的遊戲 , 讀書也很刻苦 。 十七歲時 , 已經以知禮聞名 。 魯大夫孟僖子臨死前囑咐兒子懿子道 :「 孔丘是聖人 ( 指商湯 ) 的後代 。 古語說 :『 聖人的後代雖然不一定能當國繼位 , 也一定會有才德顯世的人出現 。』 孔子這麼年輕 ,就如此好禮 , 他大概就是那位才德顯世的人吧! 你一定要以他為師 。」 所以 , 孟僖子一死 , 懿子就與南宮叔一起去向孔子學禮 。


年輕時 , 孔子當過季氏家的倉庫吏 、 司職吏和司空 。 以後就離開魯國 , 到各諸侯國遊歷 。 在齊國受排斥 , 在宋國和衛國被驅逐 , 在陳 、 蔡間受困 。 又從魯國到周 , 向老子問禮 。 臨走時 , 老子對他說 :「 我聽說富貴者送人錢財 , 仁者送人以言 。 我不富貴 , 卻被稱做仁人 , 我就送你幾句話吧 :『 一個聰明而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卻差點兒死掉 , 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 。 學問廣博能言善辯的人遭到危險 , 是因為他喜歡揭人的短處 。 當子女的不能只想著自己 , 當人臣的也不能只想著自己 。』」


魯昭公二十五年 ( 前 517 ), 魯國掌權的三大夫將魯昭公打敗 ,魯昭公逃到齊國 。 孔子隨昭公到齊 , 向齊太師學習韶樂 , 沉醉在音樂之中 , 三個月中嘗不出肉的味道 。 後來 , 孔子回到魯國 , 廣招弟子 , 傳授學問 , 成為很有影響的學者 , 季桓子和吳國使者都曾向孔子請教問題 。 魯定公九年 ( 前 501 ), 孔子被任命為中都 ( 今山東汶上西 ) 宰 , 治理地方很有成績 。 次年 , 孔子升任司空 , 又升至大司寇 。魯定公要與齊景公在夾谷盟會 , 以孔子為相禮者 。 齊人想在盟會上以武力劫持魯定公 , 因孔子事先有備 , 帶了軍隊前往 , 而未得逞 。 齊人在盟書中私自加上要求魯國在齊軍出境時以三百輛戰車跟隨的條文 , 孔子針鋒相對提出 , 要齊國歸還其侵佔魯國的汶陽之地 , 方可履行此約 。 盟誓以後 , 齊侯要設享禮招待定公 , 孔子指出 , 這不符合禮法 , 於是沒有設享禮 。 齊景公認識到這次盟會得罪了魯君 , 所以事後將以前侵佔的鄆 、 讙 、 龜陰三地歸魯 , 以示道歉 。 定公十四年( 前 496 ), 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國相 , 面有喜色 。 門人說 :「 聽說君子遇到災禍不畏懼 , 來了福事不喜形於色 。」 孔子說 :「 是有這話 。 不過還有一句 『 樂其以貴下人 』 的話! 」 孔子下令處死了擾亂國政的大夫少正卯 , 並致力於治國 , 使做買賣的人不敢哄抬價格 , 男人和女人分開道路行走 , 路不拾遺 , 四方旅客不用找官府就能受到很好的照料 。

齊國對孔子代理魯相很憂慮 , 害怕魯國稱霸後將首先兼并齊國 , 於是挑選了八十漂亮女子穿了繡花衣服 , 跳康樂之舞 , 加上三十匹有花紋的良馬 , 送給魯定公 。 從此 , 定公沉湎於女樂之中 , 而不理政事 。 孔子見自己已無法施展 , 只當了三個月代理國相 , 就離開魯國 , 帶了弟子們周遊列國 , 尋找實施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 。


在十四年時間裡 , 孔子先後到過衛 、 陳 、 曹 、 宋 、 鄭 、 蔡 、 楚等國 ,受盡磨難 。 路過匡 ( 今河南長垣境 ) 地時 , 因為孔子的長相與曾經侵暴過匡的陽虎相似 , 而遭匡人包圍五天 。 在宋 , 孔子正與弟子在大樹下習禮 , 宋司馬桓魋魅竟將大樹砍倒 , 想壓死孔子 。 在鄭 , 孔子與弟子失散 , 鄭人說孔子像個喪家之犬 。 在蔡 , 孔子弟子子路向一位擔著草器的老者問 :「 你見著夫子了嗎? 」 老者回答道 :「 四體不勤 , 五穀不分 , 算什麼夫子! 」 在陳 、 蔡之間 , 孔子被包圍於野外 , 斷糧數日 。孔子希望有君主用他 , 說 :「 假如有人用我 , 一年時間我就能做出成績 。」 然而卻沒有一個國君任用他 。


魯哀公十一年 ( 前 484 ), 孔子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 。 他 「 病沒世而名不稱焉 。 吾道不行矣 , 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 為了死後能留名 , 寄託自己的政治主張 , 於是他根據自己的觀點 , 集中精力整理舊有的文化古籍 , 並作為向弟子授課的教材 , 編定了 《 書 》、《 禮 》、《 樂 》、《 詩 》、《 易 》、《 春秋 》 六種儒家經典 。


《 書 》 又名 《 尚書 》, 是前代政治文獻的彙編 。 孔子從周王室訪得虞 、 夏 、 商 、 周的典籍三千多篇 , 從其中選出對人主有規範作用 、 足以垂世立教的典 、 謨 、 訓 、 誥 、 誓 、 命等文體的文章一百篇 , 編成了該書 。


《 禮 》, 指 《 士禮 》, 就是 《 儀禮 》, 其內容是關於士大夫應該掌握的冠 、 昏 、 飲 、 射 、 聘 、 覲 、 喪葬 、 祭祀的各種禮儀 。 孔子認為 , 禮是實現天下歸仁和個人立身的重要手段 。 經過長期的搜集和實踐 , 孔子終於對已經崩壞的禮有了全面的掌握 。 總結三代禮儀的變化 , 他認為只有周禮方可糾正世風 , 說 :「 周監二代 , 鬱郁乎文哉 , 吾從周 。」 從而將其著錄於書 。

《 樂 》, 即 《 樂書 》, 就是古代的歌曲 。「 詩言志 , 歌詠言 」, 孔子十分重視音樂對了解民情 , 陶冶情操 , 引導社會風氣的作用 。 他用了很多精力搜集研究音樂 , 終於對音樂的規律有了深切體會 , 說 :「 樂其可知也 : 始作 , 翕如也 ; 從之 , 純如也 , 皦如也 , 繹如也 , 以成 。」 孔子以樂作為教學的課程之一 , 但樂是否有書 , 古人爭論很多 , 難以定斷 。


《 詩 》, 後代又稱 《 詩經 》, 是前代詩歌的選集 。 詩按性質和樂調分為風 、 雅 、 頌三類 。 風是民歌 。 雅是貴族應酬的歌曲 , 又分大雅和小雅 , 大雅音調比較沉厚 , 小雅音調比較優雅 。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章 , 音調節奏遲緩板滯 , 一唱三嘆 。 孔子說 :「 詩 , 可以興 , 可以觀 , 可以群 , 可以怨 。 邇之事父 , 遠之事君 , 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 就是 , 學詩 , 可以提高才智 , 搞好人的關係 , 表達思想情感 , 事奉好父母和國君 , 增長見識 。 孔子搜集到三千多首詩 , 加以整理 , 選取其中有利於禮義施行的三百零五首 , 編成了 《 詩 》。 對每首詩 , 孔子都配以樂曲進行歌唱 , 以求合於韶 、 武 、 雅 、 頌之音 。


《 易 》, 即 《 周易 》。《 易 》 本是古代占卜之書 , 相傳周文王對其進行整理 , 演繹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 成為 《 周易 》。 孔子從四十歲開始學 《 易 》, 讀的次數太多 , 連編聯竹簡的牛皮繩都多次磨斷 。孔子對 《 易 》 進行解釋和論說 , 寫成了十翼 。 經過十翼的闡發 ,《 周易 》 就不限於占筮之用 , 而是跨進了哲學的領域 , 成為一切道理的根本 。


《 春秋 》 是一部編年史書 。 據說孔子曾使子夏等十四人去周王室訪書 , 求得一百二十國史書 。 孔子以魯國編年史 《 春秋 》 為基礎 ,根據尊奉周王室 , 總結三代歷史發展法則的精神 , 對史事進行書寫或刪削 , 終於修成了自魯隱公元年 ( 前 722 ) 至魯哀公十四年 ( 前481 ), 共二百四十二年的編年歷史 。 孔子注重史事記載的褒貶和正名 , 以其作為存王道和懲惡勸善的工具 。 孔子對此書極為重視 , 說 :「 知我者其惟 《 春秋 》 乎! 罪我者其惟 《 春秋 》乎!」


孔子的學生據說達三千人 , 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 最著名的如顏回 、 閔損 、 冉耕 、 冉求 、 仲由 、 宰予 、 端木賜 、 言偃 、 卜商等 。 他分德行 、 言語 、 政事 、 文學四科對學生進行教育 , 設置了禮 、 樂 、 射 、御 、 書 、 數六類課程 。 他自己學而不厭 , 對學生誨人不倦 。 學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 , 不去開導他 , 不到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 。 教給他一個道理 , 不能由此推演出其他道理的 , 便不再教他 。 要求學生 「 知之為知之 , 不知為不知 」, 杜絕揣測 、 武斷 、 固執和自以為是的惡習 , 對齋戒 、 戰爭和疾病要特別謹慎 。 孔子很少向學生談功利 、 命運和仁愛 , 也不講怪異 、 暴力 、 叛亂和神靈 。 提倡勤溫習 ,「 溫故而知新 , 可以為師矣 。」 多思考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要不恥下問 , 廣泛求教 ,「 三人行 , 必有我師焉 。」

孔子感慨時光的流逝 , 站在河邊說 :「 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 ,日夜不停地流去! 」 孔子七十三歲時生病 , 見子貢來 , 嘆息道 :「 泰山崩塌了! 樑柱摧折了! 哲人凋謝了! 」 七天以後 , 即魯哀公十六年( 前 479 ) 夏曆二月十一日 ( 周曆四月十八日 ) 逝世 。 魯哀公悼念道 :「 老天不仁慈 , 不肯留下這位老人 , 丟下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君位上 。 嗚乎哀哉! 尼父 , 我再也沒有榜樣了! 」


孔子死後 , 弟子們將他的言論和談話記錄整理成一本書 , 名為《 論語 》。


孔子綜合三代以來思想文化的精髓 , 尋求挽救世風頹廢 、 禮樂崩壞的方法 , 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 。 在孔子看來 , 仁就是愛人 , 提出 「 己所不欲 , 勿施於人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達而達人 」。 要 「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 並尊重他人的人格 , 說 :「 三軍可奪帥也 , 匹夫不可奪志也 。」 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 , 禮是仁的規範 。 君對臣要惠 , 臣對君要忠 , 父對子要慈 , 子對父要孝 , 兄對弟要友 , 弟對兄要悌 。「 克己復禮為仁 」, 人們應該 「 非禮勿視 , 非禮勿聽 ,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 提倡為了實現仁的最高道德境界而獻身 , 說 「 志士仁人 , 無求生以害仁 , 有殺身以成仁 」。 仁的思想推行於政治上 , 就是行德治 、 禮治 , 做官的作風好比是風 , 而民眾的作風好比是草 , 只要做官的行善務德 , 民眾自然會服從 。 整頓政治的方法是正名 , 說 :「 名不正則言不順 , 言不順則事不成 ,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 而正名則要 「 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就是各種人都名副其實 , 不可徒有虛名 。 治理社會的具體辦法是庶 、 富 、 教 , 就是首先要讓人口多起來 ,然後使他們富裕起來 , 再對他們進行教化 。 反對苛刻的政治 , 說 :「 苛政猛於虎 。」提出 :「 有國有家者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貧而患不安 。」 要 「 均無貧 , 和無寡 , 安無傾 」, 使財富平均而沒有窮人 , 使人民和平而不怕人少 , 使境內平安而不至傾危 。 孔子的人生觀是積極的 , 他 「 發憤忘食 , 樂以忘憂 , 不知老之將至 」。 他吃粗糧 , 喝冷水 , 彎著胳膊當枕頭 , 樂在其中 , 將不義的富貴視若浮雲 。


評 : 孔子的思想 , 博大恢宏 , 超越時空 , 以人和人的關係為出發點和歸屬 , 探求社會安定 、 人際和諧的方法 , 得到歷代學者和政治家的認同 。 其所創立的儒學和儒家學派 , 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 , 經過後繼者的完善和發展 , 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佔治地位的思想 , 並影響了我們民族的個性 , 對現在和未來的中國發展有著不容置疑的作用 。 孔子不愧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

*本文摘自《二十五史簡明讀本》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李國章 趙昌平 主編


汪受寬等 新撰


定價:¥680


這是一部由二十餘位史學名家合力傾心打造的力作;也是當今唯一一部承傳二千年來史家精華,用正史紀傳體體例撰寫的歷史普及讀物。它篇幅適宜,精簡可信,清新易讀。它既保持了《二十四史》的精粹,又汲取了現代史學研究成果尤其是考古發現的新成果。如果您渴望了解祖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卻又苦於時間有限,那麼,《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就是您的最佳選擇。



文末購書福利


噹噹網


京東


如遇圖書缺貨請耐心等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古籍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宮崎市定亞洲史論考

TAG:上海古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