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轉向東方之路——俄羅斯與亞太國家能源合作的前景
「
《俄羅斯中亞油氣市場追蹤報告》由石油觀察智庫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出品,半月刊,每期近兩萬字。《報告》完全原創,時效性與深度並存,由石油觀察智庫專家觀點和第一手外文資料彙編而成,是了解俄羅斯中亞地區油氣市場最新行業政策、公司動態和對外合作趨勢的最佳文獻參考。歡迎年度訂閱或石油觀察公眾微信號直接購買。
作者:謝爾蓋·吉洪諾夫
轉向東方之路——俄羅斯與亞太國家能源合作的前景
(本文原載於俄羅斯《油氣垂直一體化》雜誌2018年第12期)
亞太地區國家對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吸引力在今天毋庸置疑。早在西方國家推行反俄制裁,且地緣政治關係加劇前,就有俄羅斯油氣公司向東擴張必要性的討論,這種討論已經持續10多年了。不能說過去幾年俄羅斯油氣行業的發展方向已經由歐洲轉向亞洲,但變化還是存在的。亞太地區市場的影響在逐年增大,佔俄羅斯石油總出口量的29.2%。而天然氣的形勢要複雜的多。目前,俄羅斯只有6.4%的天然氣出口到亞太地區,但在2019年底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俄羅斯公司向亞太地區市場的推進速度受客觀因素影響。首先。瞄準該市場的不只有俄羅斯的油氣生產商,該地區的競爭在逐年加劇。其次,俄羅斯東部目前的運輸基礎設施並不發達,我們出口到亞洲的三分之一的石油是通過管道交付給買家的,而餘下的部分則通過海上運輸,天然氣只能以LNG的形式運往亞太地區國家。建設通往這些國家的輸氣管道是一件漫長,複雜且昂貴的業務。 「西伯利亞力量」已接近投產(計劃於2019年底),但「西伯利亞力量-2」管道的談判目前陷入僵局,項目前景不明。最後,還存在一些風險,如亞太地區的能源消費增速放緩,而自身油氣產量大幅增加,此外,還有俄羅斯在歐洲的利益及俄羅斯資源基礎的能力。
轉向東方是正確的
俄羅斯油氣公司轉向東方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更多地是在經濟領域,而非政治,這有別於西方。俄羅斯與美國及歐洲的緊張關係加劇,這有利於俄羅斯油氣行業向東方發展,促進俄羅斯公司與亞洲夥伴的合作。但並不能說亞太國家根本不在意反俄制裁。例如,日本被迫加入反俄制裁之列,但力度要比歐盟或美國小得多。在亞太地區,像韓國這樣的長期西方盟友並沒有對俄羅斯實行經濟制裁。
Matrix Capital合伙人、高等經濟大學教授葉夫根尼·加夫里連科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制裁在客觀上會促使投資者謹慎對待與俄羅斯的合作,包括油氣合作。但對於亞太國家來說,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仍十分重要,說制裁嚴重限制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為時尚早。
VYGON Consulting分析師丹尼斯·皮加列夫認為,西方制裁促使俄羅斯擴大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大型項目融資和油服行業的設備供應。西方公司在大陸架的作業受到限制,使中國及日本設備出現在鄂霍次克海域。中國公司積極進入俄羅斯能源行業。例如,東西伯利亞的油田(萬科爾、尤魯布切諾-托霍姆、魯斯科耶等油田)或其他項目(「亞馬爾LNG」)。China Global InvestmentTracker的數據表明,中國自2005年起向俄羅斯能源行業共投資330億美元。考慮到西方很可能繼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必須進一步發展夥伴關係,例如,建立基於金磚國家的新金融工具。
但是,對於俄中關係還有其他一些觀點。最初,俄羅斯傳統上將亞太地區合作的主要希望寄託於中國,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我們在這一地區的主要合作夥伴。但是,正如國家能源安全基金會主席康斯坦丁·西蒙諾夫所說的那樣,最初俄羅斯希望中國在美國和歐盟推出反俄制裁後借給我們「友好的」臂膀,但落空了,中國投資者並沒有很快參與俄羅斯的項目,俄羅斯公司同中國的合作只是在一般條件下進行。中國的貸款條件確實苛刻,而吸引中國向俄羅斯項目投資又確實存在問題。最終,在中國第一次拒絕進入萬科爾項目及中國華信取消購買俄油股份後,這一幻想破滅。從這一意義上說,印度是一個更可靠的合作夥伴。但是,如果比較與俄羅斯的合作規模,中國目前更具競爭實力。
增長的市場VS舊世界
亞太地區在全球油氣需求中所佔的份額正在增加,已超過全球油氣消費量的一半,其中中國所佔的份額超過三分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中國和印度是21世紀30年代中期前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去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6.1億噸的石油消費量中,有4.2億噸來自進口。今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接近1300萬桶/日。俄羅斯已連續兩年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來源國。去年,俄羅斯向中國市場供應了5970萬噸石油,與2016年相比,增加超過13.8%。
這裡需要指出,得益於現有的運輸基礎設施才能實現了如此巨大的數量。這首先依靠的就是東西伯利亞-大平洋管道(ESPO)的投產。自2011年起俄羅斯經該管道將石油運至中國。石油經該管道到達遠東的科濟米諾港,進而再輸往向日本、韓國及印度。2017年對韓國和印度的俄羅斯石油供應量呈增長態勢,日本則恰恰相反,有所減少,但是對日本的俄羅斯LNG出口水平保持穩定。
除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外,俄羅斯還通過斯科沃羅季諾-漠河管道和經中哈原油管道向中國供應石油。對中國而言,直接獲得俄羅斯石油比通過過境國從中東進口原油更有利。從哈薩克過境也對中國有利,因為中石油擁有中哈原油管道50%的股份。
安永莫斯科油氣中心主任丹尼斯·鮑里索夫認為,亞太地區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的能源消費量增速仍是世界最高的,1980年,該地區在全球油氣資源總需求中佔比22%,現在為55%,預計2035年將達到70%。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增長的關鍵點。由於俄羅斯與這些國家能源市場的地理位置接近,俄羅斯正在預先尋找可能的合作方向。根據俄羅斯現有的資源基礎(尤其是天然氣),在不丟失西方市場的情況下,可以將部分資源轉向東方(依靠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二線高達5000萬噸/年的管輸能力,以及「西伯利亞力量-1」及「西伯利亞力量-2」天然氣管道的投產)。
康斯坦丁·西蒙諾夫認為,俄羅斯在向東方的石油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因此可能使向西方的出口量下降。為了執行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同,俄羅斯現在不得不調動部分西西伯利亞的石油,因為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油田已無法滿足向亞太地區的出口。俄羅斯公司與中國的合同簽訂速度超過了其石油生產速度。天然氣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合同較少,管道正在建設,資源基礎較好。「西伯利亞力量」的天然氣來自東部氣田,這完全不會影響到歐洲消費者。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可能打破自身向歐洲的天然氣出口記錄,同時向亞太地區國家的供應量也會有所增長。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將石油出口自西方轉向東方還具有經濟意義。由於石油在亞洲的價格更高,因此對於俄羅斯公司而言,在東方出售石油更有利可圖。例如,2017年,俄羅斯的石油公司向亞洲的出口收益超過10億美元。
葉夫根尼·加夫里連科夫認為,對於俄羅斯來說,與歐洲的關係十分重要,但由於受到制裁,雙方最多只能保持目前的水平。因此如果討論發展的優先事項,從中期看,亞洲方向看起來更合理。從長遠來看,地緣的必要性使俄羅斯需要與歐洲國家保持關係。只有在俄羅斯開始顯示出更高更穩定的經濟增長時,包括其能源部門,才有可能談論發展的可能性。在這種條件下,西方投資者對俄羅斯的經濟興趣將會增加。現在這種興趣不僅被制裁及教條的意識形態所限制,還被俄羅斯不是很有吸引力的經濟狀況所限制。
煤炭的依賴性
不僅僅是俄羅斯國內的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問題、以及維護同歐洲關係的必要性限制了俄羅斯油氣公司在亞太地區的擴張。這一地區油氣行業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正在影響,並將繼續影響與俄羅斯油氣公司的關係。首先,亞太地區國家的能源依賴於煤炭。
目前,煤炭在全球能源消費中的佔比超過40%。實際上最近10年增加的燃煤發電站都在亞洲。煤炭在亞洲的主要優勢在於該地區煤炭資源豐富,而燃煤發電站價格較低。現在討論在亞洲用俄羅斯天然氣取代煤炭並不現實,但俄羅斯天然氣完全有能力在亞太地區能源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取代煤炭,但這需要時間。
例如,2016年印度通過了一個計劃,該計劃規定在2022年前將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由6.5%增至15%。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能源需求增速最快的國家。但由於管道天然氣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到達印度,因而對印度的LNG供應量將增加。諾瓦泰克公司(Novatek)已從「亞馬爾LNG」向印度供應了第一批LNG,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已與印度公司Gail簽署了LNG供應合同,自今年或明年起每年向其供應高達40億立方米LNG。
2016年,中國也通過了一項計劃,即逐漸由煤炭轉向天然氣。根據該計劃,截至2020年,天然氣在該國能源中所佔比例應由6%增至10%,截至2030年,應增至12-15%。但在2017年底,這項計劃被重新修訂,轉用天然氣的條件變得更加寬鬆。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的聲明,應該「有序地」推進煤改氣的計劃。中國當局的謹慎很大程度上與2017年一些地區發生的天然氣荒有關。而2019年底「西伯利亞力量」投產後,將完全解決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問題。
康斯坦丁·西蒙諾夫認為,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來說,天然氣消費水平極低。毋庸置疑,中國在未來將增加天然氣的消費量。印度也一樣。俄羅斯擁有競爭的所有優勢,包括與來自澳大利亞或美國的LNG競爭。這是因為俄羅斯距離市場較近,並已經擁有成熟的運輸基礎設施。
丹尼斯·鮑里索夫認為,在談到中國市場時,有必要分析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各種情景,因為迄今為止影響中國能源平衡的一些重要因素仍存在不確定性。中國GDP增速是否能保持超過6%、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佔比是否能夠從6%增至10%,甚至是15%,中國自身的天然氣生產又將如何?根據這些問題的答案,俄羅斯天然氣在中國的前景差異會較大。根據我們的評估,在比較平均情景和樂觀情景下,差異可達1500億立方米。
國內和國外供應
俄羅斯油氣公司在亞洲市場的另一個阻礙是其本身的產量和從其他國家的進口,比如美國,中東國家和澳大利亞。中國擁有巨大的油氣資源基礎。而其他國家,如印度,越南和緬甸也擁有石油和天然氣,但不是很多,不會干擾到俄羅斯的出口。
幾年前,中國開始實施頁岩氣開採計劃,它被視為俄羅斯出口的嚴重威脅。2016年中國生產了79億立方米頁岩氣,2017年增至90億立方米,2020年前可能增至170億立方米。但這並不是中國經濟所需要的增長,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將頁岩氣產量增至300億立方米。但是,相比於美國,中國的頁岩氣開採要貴的多。
在俄羅斯公司向東方推進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因素為其帶來了困難,即其他國家的供應。亞太地區市場過於「美味」,尚未發生過激烈的競爭。2016年下半年,美國LNG生產商試圖轉向亞太地區國家,隨著特朗普政府上台,反對俄羅斯油氣公司向東方擴張只會加劇。
2017年,許多人都在討論中美在油氣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去年11月初,特朗普出訪中國後,雙方在能源領域達成了數十億美元的協議,這可能直接觸及俄羅斯的利益。例如,在阿拉斯加的聯合LNG項目及中國投資開採西佛吉尼亞的頁岩氣。然而中國公司參與美國項目並不意味著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將取代俄羅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正如康斯坦丁·西蒙諾夫所說的那樣,所有這些協議不過是意向性聲明,不具有法律效力。特朗普正在全球積極推廣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但更多的是在政治方面,而非經濟方面。美國無法強迫中國購買美國LNG和石油,但中國可以利用這些與美國的協議在與俄羅斯公司簽訂合同時獲得更多對其有利的條件。
2017年,中國從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和緬甸進口管道氣,而主要的LNG供應商並不是美國,而是澳大利亞、卡達和馬來西亞。2017年,中國購買了3900萬噸LNG,超過韓國,成為世界上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LNG消費國。俄羅斯向中國供應了共50萬噸LNG,而大部分俄羅斯LNG則被運往日本(750萬噸)。儘管日本與美國關係密切,但在日本,美國LNG出口份額明顯低於俄羅斯。2017年,日本從美國購買了共95萬噸LNG。
根據康斯坦丁·西蒙諾夫的說法,對於中國而言,美國LNG過於昂貴,但該地區需求極大。俄羅斯對美國和澳大利亞頗具競爭優勢,由於地理位置,俄羅斯LNG從運輸價格到運輸速度都具有巨大的優勢。
今年2月,中國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所推出了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這將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降低外貿業務的貨幣風險。中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金磚國家成員,而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來源國,這使得雙方能夠以本國貨幣結算。康斯坦丁·西蒙諾夫認為,現在討論中國石油期貨對市場的影響還為時尚早,但毋庸置疑,它的推出對於俄羅斯公司來說是一個好的信號。
(本文有刪減,詳細見報告全文)
※中國天然氣市場交易首次引入招標模式 等10則
※人物專訪:俄羅斯能源部副部長莫洛德佐夫談北極能源開發
TAG:石油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