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回答孩子的「能靠抖音掙錢為什麼還要上學」之問
朱昌俊
「醫生,如果你能讓我媽媽每天給我時間玩抖音,我就接受治療。」杭州市七醫院學業壓力門診主治醫師徐鷗沒想到,眼前這個文靜內向的小姑娘,一來就語出驚人,跟自己談起了條件。雯雯(化名)今年上初二,2月份以來一直沉迷抖音,每天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這上面。家長嘗試了各種勸誡的辦法,結果卻變本加厲。今年5月,只能帶著雯雯找醫生進行心理諮詢。這才有了開頭這段對話。在諮詢過程中,雯雯甚至曾提出過這樣的想法:「我的字體一套能賣出100元,現在我能保證自己每個月的日常開支,既然如此,為什麼我還要上學?」(浙江新聞客戶端)
一個沉迷抖音的初二女孩,居然反問父母「能靠抖音掙錢為什麼還要上學」,這確實讓人始料未及。不過,如果要負責任的回答,成人當然也可以講出很多道理,諸如讀書的社會學意義遠不只是為了賺錢;現在玩抖音能賺錢,也不等於以後能賺錢……只是問題在於,要向孩子講出這番道理或許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讓他們理解,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意識到互聯網並不代表全部。
00後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正是因為這層大背景,這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較之前代人都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整個社會對之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同時,這也決定了,那些顯得天經地義的「大道理」,以及看似亘古不變的教育方式,可能對他們來說並不管用了。一定程度上言之,我們對於「能靠抖音掙錢為什麼還要上學」之問的驚詫,或許並不是因為孩子的「功利」超過了我們的想像,而是我們的觀念轉變太慢了。
孩子過早觸網乃至沉迷,當然應該警惕。並且現在也不缺乏相關干預措施,比如一些遊戲建立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最近相關部門也出台規定,要求控制新增網路遊戲上網運營數量,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採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一環,這些做法或許確有必要。但是,如果教育觀念和思維不能與時俱進,這種外部干預措施的效果仍無法高估。
最典型的,仍有一些學校和家庭將網路當成洪水猛獸,這種做法就未必正確。因為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都得看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孩子玩網遊,不過是他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如過去每代人的童年都會玩遊戲一樣,只不過區別在於線上還是線下。這意味著,對之進行隔離式干預,不僅難以實現,甚至可能適得其反。與其試圖將孩子與網路隔離開來,最合適的方式,應該是幫助他們建立起與網路的正常關係。比如,這起案例中,小女孩在抖音上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正確的做法應該不是一味阻止,而應是幫助他們意識到,網路再好,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成為全部,更不應該與讀書對立起來。
當然,需要轉變教育方式和觀念的,決不只是家庭和父母,作為系統教育者的學校更該走在前面。面對互聯網對於文化、觀念等等全方位的影響,學校教育的一個很重要任務,應該是幫助孩子,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依然能夠明白讀書、學習的價值,能夠區分主次,能夠處理好上網與學習、互聯網與生活的關係。如果希望靠阻斷互聯網,來保證互聯網原住民依然能夠像前互聯網時代的孩子那樣思維、行為,註定是徒勞的,這樣的教育也只能是失敗的。
所以,當孩子說出「能靠抖音掙錢為什麼還要上學」之問時,我們首先應該意識到的或許不是孩子被網路「害」了,而是我們正常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網路時代,是否真的與時俱進了,是否依然保有它該有的吸引力與活力。儘管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並且可能知易行難,但除了直面,恐怕別無他法。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