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是如何感受到社會問題的?

我們是如何感受到社會問題的?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媒體知道社會問題的,但是,知道並不等於感受。好比知道分子並不等於知識分子。

我們在媒體上獲得的經常會是一種群體性感知,也可以稱之為環境性感知,有時候,我們看到一條新聞時,我們會覺得好多人都和自己的想法類似,我們在尋找同夥,我們會激情澎湃,彷彿感同身受。但是,當一個報道出現結果反轉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會有一種上當的感覺,並且是集體性上當。

好多年前,在我學習英文的時候,有一個英語散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作者描述的是他在一戰前夕是如何發現戰爭開始的痕迹,那天,他按照習慣到維也納森林散步,注意到地面上軍車壓過的軲轆印記,那一刻,他知道戰爭爆發了。我們可以說他真正的感受到了戰爭。這不同於僅僅從報紙上看到戰爭爆發的新聞。

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現一些自然的個人感受,比如說,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這時候,他會比很多人更能夠感受到有關醫院和看病的社會問題。雖然新聞記者也可以通過微服私訪把他們的客觀感受告訴我們,但是,記者的這種感受畢竟是間接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當我們老了,我們不用去養老院就可以感受到一些老人的心態,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特別關心一些和養老有關的信息和問題。同樣的道理,家裡有孩子上學時,我們會格外關注教育問題。這種關注甚至大於我們自己上學的時候。再有,當我們找工作時,我們會格外感受到就業的艱辛。還有,家裡負責買菜的人往往比統計局更能夠感受到菜市場的物價波動,對統計大隊來說,菜市場就是個數字,而對經常買菜的人而言,早市就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感受。我們常常會聽到的一種反差就是,家裡買菜的人對菜市場物價的感受與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有明顯的不同。

上面說的是自然的個人感受,自然雖然不能完全等同於必然,但是,這些自然大多是必然發生的。那麼,除了自然的個人感受,我們很多人也會碰到一些偶然的個人感受,例如,有人下崗了,此時此刻,他對下崗問題的感受就會比很多人更深入。或者一些人出國了,他們對國外的感受就明顯大於國內沒有出過國門的人。

當我們親身感受到一些社會問題時,我們會比平時更多的搜索相關資料,參加有關的討論,甚至於可能還想參加有關的社會活動。這種由個人感受而引發的對相關新聞和信息的關注,顯然不同於那種由關注新聞而產生的關注相關問題。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個人感受。

當我們沒有個人感受時,我們往往是聽媒體的,媒體力圖生產很多讓我們有感受的新聞信息,某些電視畫面讓我們受刺激,讓我們的感情在短時間發生變化。新媒體在這方面可以做的更好,把我們拉到許多互動和討論中。但是,在沒有個人感受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新聞通常是在提醒我們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是形成群體性感受的前提。我們就像是時事評論員一樣去討論一些最新的社會問題。有時候會出現一種有意思的現象,一群街上的老大爺在熱烈的談論一個國際問題,這當然和新聞有關,不過,更多感受到的是問題的遙遠。這不是詩和遠方,這是問題和遠方。這也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環球時報》的發行量依然走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者劉宏 的精彩文章:

TAG:學者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