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怎麼看精神分裂症?

中醫怎麼看精神分裂症?

《素問·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夫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治,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一、名家注釋

張介賓註:「志藏於腎,腎屬水也。神藏於心,心屬火也。目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則水生於目。」

高士宗註:「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承上文心動水行,腎持水藏之意,而言水火相感,神志俱悲,而後淚出也。故曰夫水之精為志。志,腎所主也。火之精為神;神,心所主也。若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而為淚也。」

二、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生活中精神、神志、情志、神情等都是常用的辭彙,也許是因為習慣成自然,我們已經很少去分析這些辭彙的原始本意,以及彼此之間的差異了。實際上這些辭彙都是有其相對應的根源。

首先看水火,是五行中的兩行,經云:「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因此既是五行,也存在陰陽對立的關係,它們的區別在於其在五行之中形的部分屬陰,是以其味調節其精,其在五行之中氣的部分屬陽,也就是寒熱,水火之氣是陰陽對立關係,其氣彼此互根,相互控制。

精神源於心腎,心藏神,腎藏精,生活中我們經常提到的精神其根本就是心腎,精神的物質基礎是水谷精微,經云:「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

神有五神,分別是神魂魄意志,對應心肝肺脾腎五臟。五臟藏精,「陰平陽秘」精藏於內則神舍其中,精化氣在外表現為情志,也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謂「水之精為志」是指腎主水藏精在外表現為情志平衡,志主七情,經云:「其在志為怒……在志為喜……在志為思……在志為憂……在志為恐。」所謂「火之精為神」心屬火藏神,神統主神魂魄意志,雖然志主七情,但神統志,因此心神為神情、情志的根本。

三、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個西醫診斷病名,這個診斷很有意思,明顯帶有中醫色彩,意思是精與神的分裂。這個病的西醫病因不清楚,其診斷依據主要源於人的感受,這一點與中醫相同。先來看看西醫是如何描述此病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科疾病,是一種持續的、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是以基本個性、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徵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青壯年發病多,嚴重的可影響行為及情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徵兆被認為是基本的思考結構及認知發生碎裂。這種解離現象據說會造成思考形式障礙並導致無法分辨內在及外在的經驗。

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會自己表示有幻覺,或者旁人可以發現他們的表現受幻覺影響。患者也可能表達明顯妄想信念,社交或職業功能退化等一些次要的癥狀,沒有器質性腦病,可以是確立診斷的條件。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可分偏執型、青春型、緊張型、單純型和其他型等五型。本病除了多發於青少年,尤以青年居多以外。發病季節以春季為多。本病預後欠佳,尤以單純型和青春型較差。

根據《黃帝內經》中關於精神的論述,五臟藏精與神,精屬陰主靜,神屬陽主動,精有了神則靜而不沉,神有了精則動而不浮。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因為某種原因精神的這種相互控制的功能失調,則可以表現出精神異常,輕則抑鬱,重則精神分裂。

前面已經介紹了西醫對該病的認識,中醫對這些癥狀的認識還是有自己的特點。舉個例子,人的心中可以有很多想法,經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如果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心中可以容納很多事情,形容此類事物的辭彙也很多,諸如:海納百川,男人的胸懷比天空還要寬廣等。如果一個人的心胸比較狹小,我們可以形容是心中存不住事情,或者心眼小等。這些現象實際上都是心神與腎精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每個人的精神相互關聯的情況不同,但精神互為根本的狀況應該是在正常的範圍之內的。如果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病人的外在表現一定是與眾不同的,例如,有些話一般來說可能永遠都不能講的,當精神正常時人們都有最基本的控制力,而發病時精神已經不在受控制的限度內,這時候會脫口而出毫無顧忌,有些事正常來說是永遠都不會做的,這時候也會毫不避諱,這就是中醫說的精神分離了,精神不再互為根本,不再相互控制了,《黃帝內經》中稱為「癲狂」。也就是西醫所說的精神分裂症。

四、泣涕者,腦也

經云:「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這段經文讓我想起了一個病「腦漏」,腦漏實際上就是鼻淵,主症鼻腔時流涕液。《景岳全書·鼻證》:「鼻淵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於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為腦漏。」《醫醇剩義·腦漏》:「腦漏者,鼻如淵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風也,火也,寒也。鼻為肺竅,司呼吸以通陽,賊風侵入,隨吸入之氣上徹於腦,以致鼻竅不通,時流清涕,此風傷之腦漏也。陽邪外爍,肝火內燔,鼻竅半通,時流黃水,此火傷之腦漏也。冬月邪寒,感冒重陰,寒氣侵腦,鼻竅不通,時流濁涕,此寒傷之腦漏也。」

腦漏臨床表現就是指一個鼻腔為濁涕阻塞的癥狀,但為什麼稱之為腦漏呢?這裡涉及兩個問題,第一是津液,第二是奇恆之腑。首先,津液源於水飲,入胃後化為精微物質,清稀者為津,稠厚者為液。

經文指出:手陽明大腸經脈主津液所生,手太陽小腸經脈主液所生。「津」為陽,天氣所生,瀉而不藏;「液」為陰,地氣所生,藏而不瀉。「津液」都有潤滑濡養的作用,不同的是津的作用在表,可以排出體外,表現為淚、涕、尿液等。「液」在里,主要存於關節腔、筋膜內以及腦髓等處,有營養、濡養的作用。奇恆之腑是指腦、脈、骨、髓、膽、女子胞六腑,此六腑不同於普通的六腑,奇恆之腑為天氣所生,藏精而不瀉,「液」的性質與之很類似,有藏而不瀉的特點,而且經常與之同藏於奇恆之腑。不同的是,奇恆之腑一般來說是不能排泄的(膽汁除外),而「液」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適當排泄,正常排泄包括男子精液,女子白帶等。如果有異常表現時,其「液」也會排泄出體外,如腦漏、脊髓液的泄漏等,以及一些痰飲性病症等,凡是與奇恆之腑有關的液體的排泄都屬異常。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辛甘化陽,可治喉痹——慢性咽炎醫案一則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