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韋樹關:為民族語言「立言」

韋樹關:為民族語言「立言」

文/《中國周刊》記者劉霞

韋樹關

1983年,廣西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那一年,18歲的韋樹關考取了首屆壯語專業。畢業後他從全校27個人中脫穎而出,考進了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生部,於壯侗語族語言文學專業繼續深造,專攻壯漢語言比較研究。為此,學校還專門獎勵了他100元。而那時,一個畢業生的工資也僅只有58元。

1990年,碩士畢業的韋樹關回到母校廣西民族大學。1993年9月至次年6月,他作為互換教師赴越南河內外語師範大學講學。為了與當地人交流,韋樹關開始學習越南語。由於沒有基礎,入門比較困難。但他沒有退縮,堅持每天去市場買菜,用越南語與老闆聊天,回來後翻閱相關書籍鞏固知識。靠著點滴積累,三個月後,韋樹關已能跟越南人進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了。

初接觸越南語時,韋樹關隱約感到它和壯語有聯繫,壯侗民族與越族的祖先都是西甌和雒越,越南語和壯語在語法上也很相似,兩種語言都有大量漢語借詞且讀音相近。帶著濃厚的興趣,韋樹關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以壯侗語研究為基礎,伸出兩翼,進行平話方言研究與東南亞語言研究。

研究民族語言,就必須下田野採集第一手資料。韋樹關曾跑遍廣西壯語9個土語地區,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地區說普通話存在的問題。他在每個地區設點,對不同地區人的發音進行錄音,以此了解壯族人說普通話存在的具體問題,從而做針對性的研究。他根據材料完成了《壯族人學習普通話語音難點突破》一書。

2004年,韋樹關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廣西瀕危語言個案研究」子課題「京語研究」的研究工作。為收集詳實的第一手材料,他帶著自己的研究生多次到「京族三島」進行調查。調查中,他發現全國兩萬京族人中會說京語的不到7000人。如此瀕危的語種,要找到一個民族意識感強且發音標準的人並非易事。發音人的文化水平不能太高,避免與家鄉傳統文化聯繫斷層;但也不能太低,一般是尋找初高中文化水平的當地人。語言收集過程枯燥漫長,京族人沿海而居,經常出海,發音人少有能堅持下來的,這為調查帶來很大的困難。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調查完成後韋樹關根據材料寫成《京語研究》,全書80萬字,是國內目前京語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專著。

一次韋樹關帶著研究生到融水縣做調查時遇到縣城發大水,街道被淹,只能靠船出行。加上停水停電,他們餓著肚子,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吃到飯。「困難已是家常便飯,克服一下就行,只要調查能夠順利進行。」韋樹關感慨地說。他在田野總能跟當地人打成一片,自然溝通。「韋老師是到一個山頭唱一個山頭的歌,各種方言都會一點。」學生樊蘇樂說道。

2012年11月起,韋樹關開始擔任文學院院長,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壯語文)專業是廣西民大文學院的特色專業。2013年,文學院獲得博士點授予單位資格,壯語文特色專業可謂功不可沒,它給學校的博士點建設增添了更加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經過多年建設,該學科現為學校3個博士點的二級學科之一,形成了以壯侗語族語言文學研究見長的學科特色。現有壯侗語族語言研究、中國與東南亞跨國民族語言比較研究、民族民間文學與民族作家文學研究、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研究等四個相應固定的學術研究方向。韋樹關認為,廣西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自治區,也是壯侗語族的大本營,有十分豐富的語言、文學、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和研究這些珍貴的資源,不僅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利於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

韋樹關在古壯字、喃字等「類漢字」方面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類漢字,也叫漢字系文字,是指歷史上一些民族利用漢字及其偏旁,仿造漢字造字方法創造出來的方塊文字。在中國南方,10多個少數民族在漢字影響下創造了類漢字,主要有古壯字、古布依字、古侗字、古仫佬字、水書、古毛南字、古苗字、古瑤字、喃字(京族)、古哈尼字、古白字等。南方少數民族類漢字所記載的文獻,涵蓋了這些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記載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韋樹關2016年申報的《南方少數民族類漢字及其文獻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掌握南方少數民族類漢字的傳承現狀,進而分析南方少數民族類漢字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保護對策和建議。

韋樹關稱,本項目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運用資料庫技術,建設南方少數民族民族類漢字文獻資料庫,實現這些文獻的數字化、可讀化,使南方少數民族類漢字文獻真正成為中華大文獻、大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南方少數民族類漢字及其文獻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十多年來,韋樹關一心走在民族語言研究的道路上,並取得豐碩成果。已出版專著6部(獨著2部),辭書2部,發表論文70篇,承擔科研課題12項(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持省部級項目4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一等獎1項(第二作者),二等獎2項;教學成果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2013年,韋樹關被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聘為「廣西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特聘專家,這只是他為地方文化建設提供的眾多智力服務中的一項。而這,對於一個常年腳踏土地的民族學研究者而言,是一項無上的榮譽。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新聞雜誌。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2018年第8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周刊 的精彩文章:

在可可西里聆聽野性高原的呼喚(下)
王春紅:用藝術描繪真實的生活

TAG:中國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