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用「破瓜之年」形容女子16歲?查過字典後感嘆古人智慧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文學裡,很少直接用數字來說明女子的年齡。就比如,女子12歲用「金釵之年」,13歲用「豆蔻年華」,15歲用「及笄之年」等等。男孩子也是一樣,20歲時「弱冠之年」,30歲時「而立之年」……這些形容年歲的成語都有各自的出處。然而,你知道女子16歲是用哪個成語嗎?
相信大家都是博學多識的才子,沒錯,女子16歲在古代用的是「破瓜之年」。乍一看,絕大部分人都會感嘆古人的智慧,真的太形象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在腦海里勾勒這樣一幅畫面:一個熟透的西瓜,飽滿肥大,用手敲一敲,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拿一把刀,輕輕插進西瓜皮,不用太大力,瞬間你就會聽到一聲「嘣」,西瓜破開了,露出紅色的西瓜瓤,西瓜汁也流出來了。
當你想到這裡的時候,你再把一個16歲的女子拿過來一對比,真的是絕配。試想一下,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子,十五六歲,正是青春年華。皮膚白皙,掐一下好像就能流出水來,彈性十足。在古代,女子基本都是閉門不出的,也不怎麼幹活,久處深閨之中,嬌羞感慢慢,同時這也到了出嫁的年紀。新婚之夜,新娘新郎入洞房,做不可描述的事,這不就是「破瓜」嗎?
當你想到這裡的時候,你肯定覺得自己太聰明了,二者聯想再對比,肯定就是這個意思。但我要告訴你的是,「破瓜之年」的本意和這個毫無關係!
查過字典後真要感嘆古人的智慧!「破瓜」並非女子破身,在古代,用「破瓜之年」表示女子16歲,是因為「瓜」字拆開就是兩個「八」子,二八十六,這才是本意,所以通常女孩子16歲我們也說「二八年華」。
其實最早出現「破瓜之年」原型的是在唐朝范慮的《雲溪友議·韋皋》里:
「獨東川盧八座送一歌姬,未當破瓜之年亦以玉簫為好。
其實不光是我們現代人容易俗化這個成語,就連古人也經常弄錯。清代袁枚的《隨園詩話》:「古樂府:『碧玉破瓜時』或解以為月事初來,如瓜破則見紅潮者,非也。蓋將瓜縱橫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歲解也。看來古人就知道這個詞容易被曲解,所以專門拿出來加以糾正。
那到底誰才是歪解「破瓜」的元兇呢?明朝馮夢龍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說:「那杜十娘自十三歲破瓜,今一十九歲,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盪,破家蕩產而不惜。」在這句話里,馮老先生用「破瓜」明顯就是女子破身的意思。我真要感謝馮老哥,你把多少人帶溝里去了。
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尤其使用成語前,一定要弄清楚本意,切莫望文生義,弄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