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強大的蜀國瀕臨滅亡之際,為何舉國投降,而非南渡保存實力呢?

強大的蜀國瀕臨滅亡之際,為何舉國投降,而非南渡保存實力呢?

原標題:強大的蜀國瀕臨滅亡之際,為何舉國投降,而非南渡保存實力呢?


隨著蜀國先主劉備的逝世,蜀國整個的國力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原先建立蜀國的那一批將領和謀臣們,都已經老的老,一個個都步入了垂髫之年,在心思和年紀上就已經比不過後一代了,更別談如何再為蜀國強大而效力,加上諸葛亮後期北伐兵敗,整個蜀國已經步入了一個滅亡的危機,後來魏國南下,劉禪率領著文武百官開城投降。


這裡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因為蜀國雖然國力比起建國初期已經下降了很多,但是當時的魏國也絕非強盛之期,加上蜀國可以憑藉著川蜀地區的天險,就在當時來看,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足以將蜀國消滅殆盡的,那麼問題就在於當時蜀國大將姜維還在前線抵抗魏軍的時候,而魏軍僅僅偷渡出來兩千人逼近蜀國皇都,為何劉禪就選擇了棄國投降呢?而不是正面抵抗或者南渡圖謀發展。



自諸葛亮在世時期,曾經多次南下,特別是對於南中地區加強了比較強的軍事控制。在蜀國建立不久,因為南中地區經常發生叛亂,嚴重危害了蜀國的人民百姓生活,於是諸葛亮曾多次率軍去攻打南中地區。尤其是當時蠻夷之地的首領孟獲,與諸葛亮大戰七次,其中全部被其俘虜,不過最後還是放了。


諸葛亮這麼做的原因就在於通過以這種方式來實現對南方地區的人心控制,事實證明後期孟獲也的確是對蜀漢非常的忠誠,可以說已經是心悅誠服了,然而在蜀國瀕臨滅亡的時候,為什麼全國面對著區區兩千的曹兵,就選擇了開城投降呢,而不是加入南中地區,利用當時的部落力量反抗?


其實,從當時的歷史上來看,蜀國對於這塊地區的控制並不算是非常地牢固,因為畢竟是諸葛亮生前多次通過武力來征討的,除了孟獲之外,該地的許多首領對於蜀國也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因為後期蜀國多次窮兵黷武,為了獲取軍事物資加大了對南方地區的掠奪。


這些做法引起了當地許多首領的深為不滿,只不過念在當時歸順於蜀漢名下,就沒有太大的舉動,不過暗地裡卻早已經兵戈相向,所以說本身南中這一塊也是非常的動亂,如果蜀國貿然南渡,說不定就會成為這些部落首領的魚肉。



再加上當時的南蠻實在是太遠了,如果南渡必然還需要耗費許多的人力物力,這是最不可取的,在這種災難危及時刻,而留在益州這塊,蜀國因為後主的貪玩,不理朝政,本來早就人心背離,更別說還會有人來支持蜀國政府順利逃亡南方這種事情了。


而對於孟獲而言,他為何不會派兵幫助蜀國呢?這其中就要與他被征服的過程有關,諸葛亮曾經也生擒了他七次,並且每一次都誠心勸降他,可以說孟獲的歸順是與諸葛亮有關的。其實換句話說就是孟獲這個人是忠於諸葛亮而非忠於蜀漢,而諸葛亮死後,孟獲就已經沒有了他所臣服的對象。



特別是在蜀國面臨滅國危機之時,南中地區的部落首領當然還是十分高興,因為這樣他們又可以重新做起自己的山大王來了,而不用擔心蜀國對其再加以控制,就算魏國征討完蜀國之後肯定也沒有精力再往南這麼遠來收服這些佔據一方的部落首領。因此,蜀國在最後與魏國的戰爭當中,實在已經是走投無路了,只能是開城投降才為最好的打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說古今內外 的精彩文章:

十全老人乾隆,兒子數不勝數,為什麼把皇位傳給了平庸的嘉慶

TAG:趣說古今內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