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娘炮小鮮肉審美引起公憤的時代,來聊一聊尚武精神,聊一聊那些精神節氣和風骨

娘炮小鮮肉審美引起公憤的時代,來聊一聊尚武精神,聊一聊那些精神節氣和風骨

原標題:娘炮小鮮肉審美引起公憤的時代,來聊一聊尚武精神,聊一聊那些精神節氣和風骨

最近抵制小鮮肉閹割精神式審美這股風潮大快人心。作為個人而言,我實在對於一個國家的流行文化的審美如此惡劣忍無可忍,簡直上升到反智主義的高度了。我理解審美的多樣性,但是無法忍受審美的拙略。每個人都有自我表達的權利,但是如果為了流量一味渲染這樣並不健康茁壯的審美,讓深受無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所影響的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影響的不只是審美,而是精神氣質和風骨,那麼就是一種惡。我們痛心地看到「流量為王」的時代里,電影產業是如何被毀掉的,它甚至滲透到了央視這些官方媒體強制學生觀看的節目里。


我只是想說,請救救孩子。


所以我再次貢獻一篇舊文,來聊一聊中國人的尚武精神。這個時代我們缺乏的是「美育」與「體育」--身體教育,「武」與「舞」其實是同一個詞語,是生命力,是藝術,是風骨,是氣節,是尊嚴,是不卑不亢擲地有聲的情懷。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氣神與風貌,我在此呼籲我們需要更多健康的,在陽光底下茁壯而充滿生命力的審美取向。


我想說,這些風骨與審美與性別無關,與性向無關,任何一種美,之所有成為美,是因為它美得有尊嚴,是充滿了生命的力量的。絕對不是奴顏屈膝迎合大眾被精神閹割過的病態審美。

謝謝。


我是讀金庸長大的,再早一點讀諸子百家,除了老莊是摯愛之外,最愛「兼愛」「非攻」的墨家--很多觀點認為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對墨家的繼承。《史記》里百讀不厭的是《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我喜歡魏晉的唯恐天下不亂,喜歡漢唐這些與外族血液融和的年代,我喜歡鐵血的魄力,喜歡獨行天地間的自由落拓。簡單的說,我就是喜歡一切有力量的東西。


後來看梁啟超的《新民說》,讀到他推崇尚武精神讀到熱血沸騰--「野蠻人尚力,文明人尚智「?並非如此,梁公所提到的德國卑麥斯的鐵血政策,大概就是在最初讓我對德意志這個尚武的民族產生特殊的連結吧。


左腦是智,右腦是美,我不僅僅說身體是武,而是說精神氣亦是武。


可是請恕我直言,我們的時代是在梁公那個時代之後最需要再次站出來提倡「尚武精神」的年代,一振萎靡之態。


「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


9年前寫的文字。當時的背景是剛到義大利讀書,世界觀還沒被打開,現在看來受到了當時很多認知的局限,格局與思考的維度如今看來也覺得略幼稚。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血腥的征服與被征服的歷史。強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就是這個世界殘酷的現實。我們的時代被軟綿綿的情歌和矯揉造作的過分關注個體內心的文字浸泡得太過於疲乏和精神病態,我們需要有力量的東西。


所以我想寫一寫尚武精神。


1.

義大利和中國的相似之處有一點在於,大國的沒落都因為尚武精神的流失。


古羅馬毀在了士兵們最後的酒色淫逸,而放射的大理石建築和鉛制的酒杯大大腐蝕了他們的體力和智力,從而失去了戰鬥力,從此一蹶不振,近代史上幾乎沒有打過勝戰,"義大利人"簡直成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代名詞。在戰場上丟盔棄甲把軍備白白送給敵方,哪怕是今天義大利的憲兵們還是一副軟綿綿的渙散鬆懈。


而中國在漢唐氣魄的鼎盛輝煌之後,從北宋之後揚文抑武,直到明朝開始輕武,清朝末期的懦弱恥辱,以及中國最屈辱的近代史。我寫這篇適逢南京大屠殺的70年祭,日本軍人固然可惡,但是幾百萬人居然被幾千人屠城而全無反抗,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前說起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和奧古斯都還有中國的秦漢氣魄都是想到的"英雄美人",而後來標榜的不再是英雄,而是"才子佳人",中國的才子們從宋明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形象一直延續到文革那些含冤受屈的知識分子。


除了歷史上擴張性的尚武,尚武精神更多的是為了有力量去維繫和平。可怕的並不是一個國家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可怕的是民風也隨之萎靡。如果一個民族的偶像是那些缺乏力量和精神病態的東西,那麼這個民族的希望也堪渺茫了。尚武說的不是崇尚武力,而是說的更多的是這個民族的氣節


"真正的「尚武」精神,是一種深深紮根於理性潛層的無私無畏、大智大勇。"(田秉鍔《大國無兵》)



我不想說的是憤青的言論。我只是想理性地討論關於"尚武"這個話題。


客觀地說,戰爭是某種歷史進步的必須。它有效地促進了資產的重新分配。在歷史上,一個階級取代另外一個階級,又或者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取代新的生產力,都需要流血犧牲去實現。

戰爭客觀地推動了歷史的進步。而中國歷史上那些與外族血腥融合的朝代,無一例外地刺激了這個朝代各個方面的進步,在競爭中讓這個民族時刻保持緊張有力。


2.


我曾經看到一句說"唐朝尚武,而宋朝崇文。唐文治武功稱天可汗,而宋朝步步敗退有靖康恥。結果就是,唐亡於家臣,而宋亡於韃虜。」


因為害怕唐朝和五代的那樣被家臣所毀,以及改變武將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局面,削奪武將兵權,降低武將地位;一方面又不斷提升文人的地位。(客觀地說,北宋民間習武風氣是歷朝之最。只是在政府的政策下,逐漸就形成了崇文而輕武)。


這也是一種封建王朝統治者的需要,內部威脅大的國家,沒有不削弱尚武精神的;外部威脅大的國家,沒有不提倡尚武精神的。加上儒家思想到了南宋程朱時代到了鼎盛時期,所以從宋朝開始中國逐漸丟失了尚武的精神。


此後幾百年里,外族入侵,壓迫,屠殺。而一方面失去了大國氣勢和抵抗力,中國人變得缺乏勇氣,懦弱,膽小,順從,窩囊,培養出了一種可悲的奴性。


從北宋以來,有契丹、金朝、西夏、蒙古、韃靼、瓦刺、建州女真先後入侵中原,而近代史上的八國聯軍,日本倭寇...居然從少見全民族同仇敵愾的反抗,一直處於一種被動挨打的位置。



有人客觀分析唐宋戰事,我深以為然:


唐朝的版圖是宋的兩倍還不止,唐朝的對外戰爭中,前期除了唐太宗征高麗以外,都是大獲全勝的(客觀地說還是敗仗的),到了唐朝中期玄宗統治後期及安史之亂以後,國力漸弱,對外戰爭才漸漸處於下風。而宋朝從統一中原以後,一直都是敗多勝少,在對外戰爭中打的勝仗可以數得出來:

1.檀淵之盟。北宋不敗而敗,契丹不勝而勝。平手。


2.北宋在西夏戰場上范仲淹狄青等人取得了一些小勝,但也有很多敗績,雙方有勝有負。平手。


3.南宋岳飛大敗金軍,直搗黃龍。勝利。


4.韓世忠黃天盪包圍並大敗金軍。勝利。


5.劉琦、虞允文大敗金軍,金主完顏亮死。勝利。


宋朝根本沒有打過像樣點的勝仗,而唐朝呢實在太多了:滅東突厥、平高麗、征西域、戰吐蕃、戰回紇、戰契丹…… 唐朝的人敢同時在外和所有的外族開戰,幾乎沒有哪個外族沒有跟唐朝打過,這就是唐朝人的膽量與氣魄,宋朝人就沒有這個膽量與魄力.


由於南北朝以來的尚武之風盛行,加之多民族融合尚未完成,帶著北方少數民族剽悍之血液的唐朝軍人,可以說是所向無敵,以一當十,敢於直接和以剽悍野蠻見長的東突厥幹上,



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後期則實行的是募兵制,在前期由於南北朝以來的尚武之風盛行,加之多民族融合尚未完成,帶著北方少數民族剽悍之血液的唐朝軍人,可以說是所向無敵,以一當十,敢於直接和以剽悍野蠻見長的東突厥幹上.而宋朝呢,自從實行了文人帶兵以後,文官貪財,武將怕死。這裡有事實為證——有人曾經問岳飛:「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呢?」岳飛慨然答到:「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3.

其實在北宋崇文抑武之前,中國一直是一個尚武的民族。


都說中國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於是將「儒」士視為柔弱之人,認為這位「老夫子」只是以文見長。然而細考古籍卻發現孔子不僅是習武、講兵之人,還是一位「矢無虛發」的射箭高手.《史記 孔子本紀》中不僅記載了這位教育家身強善射,而且記載了孔子辦學時的「六藝」順序是「禮、樂、射、御、書、數」,把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單兵訓練課目「射」、「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文武不偏廢的教育思想,對培養後人的尚武精神不無啟發。


其實最初戰爭的打法和現在想像的戰爭完全不一樣,並不真正動武,而是兩軍對峙,以陣法與氣勢博弈,雙方都非常受禮,彷彿一場舞蹈--因此我在想」武「與」舞「同音是不是這個淵源。這無關於殺戮,而是關乎於精神氣節。因此之後兩軍不按章法地兵戈相見,才有」禮崩樂壞「之說。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鐵血政策不必說了。而趙國,武靈王親自倡導胡服騎射,齊國,管仲的提倡下,全國人民都習慣以「技擊」為日常娛樂項目,魏國,「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楚國,王權雖然衰落,但是貴族私兵卻質量極高,看看之後項羽和他的八千子弟兵就知道了。


還有那些遊俠和刺客們,諸如豫讓、荊軻、專諸、要離、聶政...千秋英名,縱死俠骨猶香。那首讓嵇康臨行前彈奏的"從此絕已"的《廣陵散》,就是為了紀念聶政。《史記 遊俠列傳》里說評價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



還有信陵君和朱亥、候贏的這一段往事,李白曾經以此寫過一篇《俠客行》。裡面的那些句子讀來豪氣干雲"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即便是在以無為的道家思想里,莊子仍然寫過這樣的意氣"相視一笑,莫逆於心" 。


而墨家精神本來就是尚武。墨子本身就是個武士和軍事家,梁啟超所說:「墨學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墜,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蓋有之矣。」說的就是他兼愛非攻,犧牲精神。他的思想不僅僅對秦國,也對中國幾千年的俠義精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秦人尚武。《詩經.秦風.無衣》注釋中就記載有「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的性格特質。班固在《漢書》中也說「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秦人在國君繼承人的選擇上,要「擇其勇猛者而繼之」,而且將功爵與殺敵直接聯繫了起來。《韓非子.定法》記載「商君之法: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


精神熏陶與政策鼓勵的雙重合力下,秦軍能成為一支百戰不殆的勁旅,秦國也憑藉這支軍隊一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強大帝國。


當時的人們說"秦人頭枕兵器,身穿盔甲,好與人拚命"。秦始皇兵馬俑之中,沒有一個秦俑是帶頭盔的。這正印證了秦人俠義尚武、英勇頑強的形象。


余光中寫的《秦俑----臨潼出土戰士陶俑》 里有一句說"如果征鼓突然間敲起?/你會立刻轉身嗎,立刻/向兩千年前的沙場奔去/去加入一行行一列列的同袍?/如果你突然睜眼,威武閃動/鬍髭翹著驍悍與不馴/吃驚的觀眾該如何走避?"


秦人並非匹夫之勇敢,「秦人勇於公仇而怯於私鬥」,這就是尚武精神。



至於大漢王朝,尚武精神達到了頂點。漢人勇武剛強,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他們紛紛投筆從戎,走向了邊疆。他們擴張國土於四方,北擊匈奴,南收粵越,西震西域,強漢之兵鋒,無敢攖者。


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陳湯說"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即使是文人,也氣勢非凡:班固一把年紀了還想著為國殺敵,帶著幾十個隨從就敢隻身單騎定西域,一已之力安定西域36國。司馬相如、連東方朔都說是個劍術高手。當時的文人走在路上都是腰配長劍的-----連再早的孔子都是佩劍的.


不必列舉漢朝時期的各種名將。單只說一個霍去病,二十歲的霍去病橫刀立馬放牧青春,過居延海祁連山,受降渾邪,遠逐漠北,封狼居胥。禪姑衍,兵鋒直抵翰海。狼居胥山即高加索山,而翰海則是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霍去病時代,將中國的版圖擴張到了離中原最遠的疆域.。


被范文瀾在《中國通史》里評為「南朝唯一有氣魄的一首好詩」的句子,依然在追憶著霍少"去時兒女悲,歸來胡茄競。試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霍去病情結之後一直是漢民族尚武精神的一種典型.。岳飛在《滿江紅》里所寫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借喻了霍少的典故;貫休嚮往的是"霍嫖姚,天子將之平朔漠。肉胡之肉,燼胡帳幄"的酣暢淋漓;曹植追懷霍去病以及漢軍將士"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的壯烈之舉,王維則是仰慕「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慷慨之氣(《少年行》)。杜甫懷念他的詩里寫「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後出塞》「將軍只數漢嫖姚」 (《寄董卿嘉榮十韻》)「漢朝頻選將,應拜霍嫖姚。」連柔弱的北宋文人都有感嘆「嫖姚立大勛,萬里絕妖氛。」(宋.宇昭《塞上贈王太尉》) 。李白的詩文寫「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敵可摧。旄頭滅。 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無人。漢道昌」(《胡無人》).


等讀到明清史跟近代史,就悲痛地發現兩千年前漢人的熱血和膽氣慢慢地被祁連山的寒風吹涼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鏗鏘,一擲萬古流芳,直到今天仍然可以聽到金石撞擊一般的響徹天地。



嫖姚這個封號在古漢語里的意思就是"輕快的鷹",草原上的鷹和狼是我最喜歡的圖騰。我想將來如果我有個兒子,我就要叫他附離,突厥語里"狼"的意思。


漢朝是漢民族血性和膽氣,骨氣,傲氣,民族自信心最強大的時候。那時候的好男兒英勇無畏以捐軀報國為己任,堂堂立足於天地之間。"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這就是西漢馬援的話。

整個漢朝出了多少名將:李廣,衛青,晁錯,曹參,趙充國,李廣利,周亞夫,韓信,霍去病,周勃,夏侯嬰,陳湯,班超,虞詡,耿弇,竇憲,祭遵,耿恭,耿秉,耿夔,馮異,馬成,馬援....



漢民族的優良品質在儒家思想和後來的被侵略史的壓抑下變成了一種順從的奴性。而事實上,漢民族立國的根本在於這些美好的品質:勇敢,氣節,剛毅,質樸。其實就算是儒家老大孔子也說過根本在於"剛毅,木訥,近仁"。中華民族根本不是一個文弱膽小的民族。


血性是什麼,不是野蠻愚昧,不是殘忍暴戾;是榮譽感、自尊心,是對理想和原則的執著和堅定。民不重義,士不重道,血性就那麼渙散殆盡了.。


4.


說起兩漢,在劉邦平天下之後,仍然有一段關於俠義的千古英烈傳奇,那就是田橫五百壯士。寧死不屈,捨身取義。徐悲鴻曾經畫過這個題材的油畫《田橫五百士》,時值抗日,他以此激勵民眾以"威武不能屈"之品質抗擊日寇。



再往下就不再說三國的尚武傳統了。蜀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西涼馬超,姜維...魏有張遼,夏侯敦,龐德,張郃,夏侯淵...吳有周瑜,陸遜,太史慈,甘寧,魯肅...還有呂布,董卓之流,三雄除了劉皇叔之外的曹操和孫權都武將出身...此後的魏晉南北朝是徹底的亂世.南北朝之後的隋唐初期,有最著名的隋唐十八條好漢,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雄闊海,伍雲召,伍天賜,羅成,楊林,魏文通,尚師徒,新文禮,韓擒虎,謝映登,王伯當,秦瓊,尉遲恭,單雄信,還有諸如李靖,秦用,來護兒...這都是一些亂世出英雄的年代。



即使是魏晉,那也是一個好奇任俠的年代,儘管不以武將聞名。但是我們說的尚武說的不僅僅是武力,而是氣節,是風骨,是膽色和血性。魏晉名士性好老莊清談,但是魏晉名士風流說的卻是他們不願意屈就司馬氏的俠義,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趨炎附勢如果說兩漢出的是郭靖那樣"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那麼魏晉出的就是黃藥師這樣慷慨不羈,快意恩仇的英雄人物。

魏晉人物的氣勢氣場仍然不輸兩漢遺風,爽朗剛健,淄而不涅。嵇康寧可遁入山林打鐵,《世說新語》里說他赤著上身打鐵,有龍章鳳姿之美。這樣的血性和陽剛之美才是值得推崇而標榜的。在我看來,所謂現在的花美男,簡直就是跳樑小丑。



五胡亂華時代,不應該單純地用狹隘的民族主義去評判。其實就尚武的武力這一點來說,北方的草原所孕育的就有五個民族曾經在中國建立獨立的政權,還有顯赫一時統治歐洲大陸的柔然帝國。


北方的胡服和一些彪悍肅殺的傳統,加上血統與漢人的混雜一定程度上說影響了隋唐的尚武精神。說到血統純凈,也許只有漢朝才是真正的漢民族的朝代,隋唐嚴格地說只是漢化了的胡人或者說參雜了胡人血統的漢人:隋唐王室都有鮮卑血統,朱元璋也有回人的血統,蒙清就不必說了。胡人的驍勇善戰和漢人的文明的融合造就了更為優秀的人種。而文化上兼收並蓄,沒有那麼多狹隘的傳統和民族保護主義,在我看來,是一種歷史進步的必然。


5.


直到李唐盛世,又是一個中國人尚武的高峰。不僅武夫勇猛,連文人亦然。盛唐最初的邊塞詩派寫出的句子是何等的大氣和悲壯?


因為唐代是游牧文明的邏輯,很多學者提到過唐詩里的「宇宙意識」,充滿了獨處的體驗以及一種直接在天地間與日月星辰對話的氣勢



唐代書生想擁有的就是騎馬縱橫天下,馳騁疆場。他們說"壯士恥為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好奇任俠,不羈放任,奠定了一個王朝大氣雄渾的盛大氣度。這和宋明清文人集體扭捏做閨怨狀傷春悲秋的狹窄氣象有天壤之別,我想這也多少影響了一個王朝的命運和格局——就好象是人,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命運起伏是可以在他臉上閱讀出來的,尤其是弱冠之後都是相由心生,那些伏筆統統都寫在眉眼之間,但凡一個人富貴福氣,必然他的眼角眉梢是舒展的,笑容是絲毫不做作的爽朗。我相信性格決定命運。而漢唐尚武勇毅的性格也決定了它們一直可以把疆域擴展到讓後人敬畏的程度。那些攜劍縱馬的唐代文人一面做著遊俠的夢,一面把邊塞詩深深地嵌入文學史最慷慨豪邁的段落中。中國武俠小說最早起源於唐代傳奇,於是也成了一種必然。



他們此起彼伏地來到玉門關。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這是李白的,他把王的詩破成了兩首,春風不度玉門關,度的是長風。「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李益和嚴武的句子多少也套用了王之渙的語境。「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那是高適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這是李頎的《古從軍行》。有點戰地記者的味道。當然還有寫「關山正飛雪」的王維,他的田園詩再好,到底也是寫出過「十里一走馬。 五里一揚鞭。」的非凡爽颯。後來王昌齡也到了玉門關,他的詩沒有王之渙的怨字,卻變成了一派壯美的豪氣干雲。除了那一句名滿天下的「秦時明月漢時關」還有「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真讓人擊節大喊痛快。


在這個生氣勃勃的時代里,李靖大破突厥於陰山,生俘可汗頡利;薛仁貴破百濟,滅高麗,朝鮮半島北部盡入大唐國土;高仙芝率孤軍遠征西域與阿拉伯大軍激戰,雖然唐軍由於盟友背叛失敗,卻讓風頭正勁的阿拉伯人不敢再東向。還湧現出一大批如民族英雄如李世績,王忠嗣,封常清,南霽雲等,如群星閃耀,正是盛唐氣象的寫照。



薛仁貴一句"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一句唱絕了當時大唐王朝的朝氣蓬勃。


一個年代的尚武精神是與這個朝代的民族自信心有關的.。當國力強大,軍事強硬,百姓才有所謂的大國氣勢和自信,而不是總是拿著歷史和古老文明盲目自負。


動武是人類的本能,氣節和勇氣是精神。尚武的精神:一是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的勇敢精神,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一成仁.」一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氣節。氣節,是反抗外來民族入侵的最好武器。尚武和崇文並不抵觸,一個民族要發展需要文治,亦需武功。而文化精英所涵蓋的精神:仁義禮智信,說來說去,還是離不開尚武精神。


6.


其實兩宋只能說是尚武精神失落的開始。起碼在北宋,民間習武之風為歷朝之最,民間結社為歷朝最盛,太祖長拳廣為流傳。更有水泊梁山好漢,方臘起義。


宋軍亦是一支善戰嚴明的好軍隊,出了不少名將。諸如狄青,王韶,種道師,岳飛,韓世忠,辛棄疾,宗澤,王彥,楊業(傳說中的楊家將啊)楊延昭,曹彬,呼延贊,王忠嗣,慕容延釗,文天祥...算的上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宋初與契丹之戰更是抱著決一死戰之心,更有崖山之役,南宋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天地為之動容。



文天祥寫《正氣歌》,宗澤寫"過河,過河,過河"。陸遊說"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辛棄疾說"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李清照寫的"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僅是岳飛的一首慷慨激昂擲地有聲的《滿江紅》就震了全宋嘰嘰歪歪的文人寫的那些諸如什麼張三影柳三變之類風花雪月軟綿綿的東西。


提到柳永,我想起一段典故。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 「我詞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這就是高下之別。



並非我揚豪放派而貶低婉約和花間派,只是軟綿綿的東西多了容易腐蝕鬥志,頹廢消沉,消遣抒懷偶發感慨就足夠了,但是沉溺於此,總體審美趣味在此,未免太過小女兒情懷。兩宋的文人趣味和價值取向直接導致了尚武精神的低迷。文人當政,文人帶兵,格局就已經成了定論。若非胸懷裡裝下廣闊天地的坦蕩落拓,狹隘的文人之見與所謂的婦孺之間也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事情。



一來宋朝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壓抑了武將。而先天的版圖就失去了草原等等產戰馬的地方,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主要戰鬥力。


北宋中後期政治腐敗,輕視軍事。逐漸民間就有了"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風向。國家政府的導向性也是決定的因素,宋朝當文人有錢有地位,所以大家輕武習文。而現在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都是金錢崇拜,所以大家削尖了腦袋賺錢輕義,更何況氣節道義這些飄渺空虛的事情了。


之後北宋空有禁軍百萬,對外作戰屢戰屢敗,好男兒空有報國志卻沒有機會一展抱負。當時西有遼國,西夏,北有女真,南有大理,終於靖康之恥。南宋偏安江南,暖風熏得遊人醉,空有一票文人幽怨哀嘆。等到北方蒙古興起,終於苟延殘喘無力轟然坍塌。


而南宋最毒害的糟粕莫過於程朱理學的興起。可是那麼說,所謂的理學才是尚武精神真正失落的利器,而從宋以來風行的婦女裹足等等病態趣味,讓原本健康剛毅的漢民族一步一步失足遁入黑暗的深淵。



被異族鐵蹄下的百年統治和程朱理學, 讓漢民族以息事寧人以和為貴而大大發展了奴性。 人們"以強勇為喜事,以冒險為輕躁,以任俠為大戒,以柔弱為善人,惟以『忍』為無上法門."這個民族和尚武精神逐漸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7.


有句話說:崖山之後無中國,閻吏之後無漢人。


在我看來,崖山之役,是漢民族一千年來歷史上最悲壯慷慨的一筆。這是尚武精神在兩宋凋敝零落之時一次燦爛劇烈的大爆發,民族的氣節和血性在那一次被揮灑得酣暢淋漓。


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宋理宗年間,蒙軍攻克巴格達;1219年,朝鮮陷落;1223年,打垮俄羅斯軍隊;1237年,越過伏爾家河,攻克了一個個公國;1238年,逼近諾夫歌德;1241年,攻入波蘭,匈牙利等地;1242年,在西里西亞,大敗德國鐵騎,他們在掃蕩了中東,中亞,東歐以後,才於1279年消滅宋朝,而且付出了皇帝被打死的代價。光是攻克襄陽城,他們用了近5年,因為有著文天祥他們的浩然天地的氣節,蒙古整整花了半個世紀才滅掉了南宋。蒙漢之戰是蒙古勢力崛起以來所遇到的費時最長、耗力最大、最為棘手的一場戰爭。


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展開了一場歷時20 多天的大海戰,最終宋軍全軍覆沒,並給南宋王朝划上了句號。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做出來不辱沒血統的決定,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 我想起岳飛那一句----壯懷激烈.



蒙古人的種族滅絕屠城殺戮政策造成了歐亞人口的大面積消亡(中國北方人口銳減4/5),不僅僅是崖山之戰,當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雖然宋朝軍事弱,然而氣節和血氣長存。


客觀的說,雖然兩宋重文抑武,但是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和社會的文明程度都是中國封建史的巔峰,而且這是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極力發展了對外貿易。國庫充裕,科技發達,人文思想也開始萌發。綜合看來,宋朝的文明算是歷史的鼎盛。只是經過了蒙古的百年統治之後,雖然明朝光復了漢人江山,但是中國的精英文化和尚武精神就此丟失。我們的文明在重創再也沒有振興和光復,社會,文化,經濟貿易,明清兩朝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從此人們變得保守,抑制商業貿易,閉關鎖國,精神麻木苟且自保,直接造成了近代史的屈辱。


8


我講的尚武精神是關乎氣節精神,而不是殺戮,所以我痛恨元朝。我說的尚武也僅僅限於抵禦性的尚武而非擴張性的殺戮,我並非出於狹隘的種族主義而不喜歡這個異族統治的朝代,我只是無法去贊同成吉思汗。


種族滅絕,殺戮,我以前讀過很多史料,現在手邊找不到,只能盡自己的印象來說。成吉思汗的殺戮造成了歐亞人口的大面積銳減----光是中國北方,從宋元之戰前的4500萬到之後的700萬,真的是屍橫遍野,白骨遍地。他曾經說過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每攻克一個城市,然後殺光他們的男人,強姦他們的婦女,搶光他們的財富。在帝國擴張縱橫四海的戎馬生涯里,且不說殺戮本身,還在行軍的過程中傳播了鼠疫,在歐洲導致了黑死病,直接和間接導致人口減少了1/3。讓歐洲的人口減少,勞動力價格上漲,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改變了世界格局和人類歷史的變化。我不想談論蒙古人的尚武,它與我想論述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9.


明朝,其實我一直覺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壓抑逼仄,讓人喘不過氣來。


明朝開國的幾個皇帝還是很有血性的,只不過是流氓。鄭和下西洋,南美洲早在哥倫布之前就出現在了中國繪製的航海圖上。可是之後就成了一個閉關鎖國腐朽破敗迂腐八股橫行的朝代。


說實話,明朝也是出了一些猛將的:劉伯溫,徐達,戚繼光,孫承宗,鄭成功,還有王陽明,傅友德,姚廣孝,于謙,郭登,楊一清,李成梁,袁崇煥,史可法,夏完淳...


可是這些名將,好下場的沒幾個。且不說開國功成被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王陽明為明王朝的江山投筆從戎,立下汗馬功勞,剷平寧王之叛亂,最後卻差一點卻加上反叛罪名丟性命;袁崇煥更是落得千古之怨,被朝廷出賣冤枉凌遲處死,還被受了愚弄的百姓生啖其肉.武人原本容易因功高而受猜忌,尤其又是在格局那麼狹隘的明朝。從朱元璋多疑開始的明朝,一開始就在格局上輸給了漢唐兩宋。


明朝的血性於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杭州西湖邊的于謙祠里。他親筆寫的那一塊匾額"血不曾冷",給當時年幼的我莫大的內心的震動。



明朝的尚武精神徹底在軍事上,在氣節上,在膽色上淪落了。


抵抗倭寇的戚繼光,他是買來的抗倭總帥,他靠的不是官兵,而是自己建立起來的武裝。明朝政府從頭到尾充當了一個弱者和窩囊廢。


說實話,崇禎是個好皇帝,只是不小心接手了那麼一個爛攤子。而那些士大夫們, 洪承疇,侯方域,冒襄,錢謙益...所謂的東林黨人復社公子還沒有幾個秦淮河邊的幾個女子有俠骨仁心民族氣節。兵臨城下,柳如是全勸說錢謙益投水殉國,而他投降清朝,柳依然奮身欲沉,最後被硬啦住也堅持留在南京,並且一直堅持資助抗清義軍。李香君怒侯方域沒有氣節,血濺桃花扇。而顧眉一生俠骨,卻被仕於明朝晚節不保的丈夫龔鼎孳每謂人曰「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玷污了清名。洪承疇投降滿清,百姓還一度以為他殉國難。在明末之時,民族的血性已經喪失殆盡。當女人像個爺們的時候,是因為男人都不像個爺們了。


我不是想尖銳滿族與漢人的民族矛盾,真是擇良主還是貪生怕死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明朝固然混用腐朽,但是明朝的倒退也正是因為尚武精神和血氣的凋敝。



從前寫到明就停筆了,當時博客上寫「困了,下次繼續」,就一直沒有再寫過。而清朝、民國都是一篇重彩濃墨的篇章,真的需要很多力氣才能好好寫一寫這個話題。儘管汪精衛是一個難以定論的人物,然而他少年刺客時代的那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卻是慷慨激昂,在我看來是近代史上尚武精神最令人動容的詩句之一。


時隔數年,我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許我哪天養足了力氣,再來繼續寫完這個話題吧:)


這個世界的趨勢是「大同」,然而這些氣節血性與勇敢卻無關於民族主義,尤其是在一個被娛樂被靡靡之音充斥的時代里,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最初是如何成為人的樣子。


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申請加入白名單。


鄭軼


獨立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家。嬉皮風格的旅行者.從事影像創作(攝影&Video)Audiovisual artsVisuals & DJ) 以及寫作。曾遊學歐洲多年,畢業於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藝術管理專業,曾在奧地利維也納從事Audiovisual arts.


公號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似於透明的深藍 的精彩文章:

TAG:近似於透明的深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