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人說的黃金是指黃銅,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黃金?
原標題:漢代人說的黃金是指黃銅,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黃金?
《資治通鑒》:「賜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又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十萬斤。」說的是漢武帝嫁女兒長衛公主給欒大的陪嫁。十萬斤這個數字是不不會有錯的,《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以此為由頭,在漢代史籍里,人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漢朝的皇帝動不動就拿萬斤金「送人」,而漢朝哪來那麼多黃金呢?漢朝的黃金會不會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黃金?這確是一個比較有意思也值得研究的問題。
漢代有純黃金是一定的:黃金在貿易中是流通的,但不一定會被作為貨幣
楚國爰金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這些東西都被認為是純金的。戰國時,我國就有黃金大量出現,用於社會各方面。因此,漢代有純黃金是一定的,但在全社會是否有貨幣的支付功能卻不一定。雖然,楚國的爰金是以「幣」形式出現的,又「印子金」、「餅金」、「金鈑」、「金餅」等,但它作為貨幣的流通功能一定小於其象徵光焰四射、堅固久長的意義。
在這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烏孫人、月氏人等,他們到達今新疆北疆地區後,就用黃金來作一些器物,來象徵「永固」的意義。這些在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烏孫古墓(又稱作烏孫土墩墓或草原土墩墓)卻為人們給出了答案。通過近年的考古發現,在七河地區(巴爾喀什湖東南)東部鄧立克(Tenlik)有一個烏孫時期的高級武士墓葬,他的衣服上飾有約100片精緻的金質浮雕。而在精河縣的烏孫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鐵器、絲織物、細泥紅陶及金戒指、金耳環等。另外,還發現過金虎、金馬等。人們都希望自身像黃金一樣永固永存,永遠熠熠生輝,不被毀壞。
1972年,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發現了一批極其珍貴的金銀器,共200多件,均是2000年以前匈奴王的遺物。這批金銀器是以鳥、獸紋為主體的各式金飾牌,有虎咬牛、虎吃羊的場面,反映的圖案以馬、牛、羊、鳥為主,也有虎、狼等,在我國匈奴族考古史上非常罕見。這些東西當然不是作為貨幣來使用的,完全是上面說到的象徵的意義。
《史記》與《晉書》等籍在記載我們熟知的大宛時稱,「大宛國去洛陽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餘城。土宜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人皆深目多須。其俗娶婦先以金同心指鈈為娉,又以三婢試之。不男者絕婚。姦淫有子,皆卑其母。與人馬乘不調墜死者,馬主出斂具。善市賈,爭分銖之利,得中國金銀,輒為器物,不用為幣也。」
除了人文風俗之外,還有金銀流通後被用來打造器物,不被作為貨幣的記述。這就是說黃金在貿易中是流通的,但不一定會被作為貨幣。
匈奴王冠
漢代皇帝賞賜的黃金是有「水」的:金與銅的叫法有時被混淆甚至是等同的
陝博藏「兵符」杜虎符(秦)銅質
在讀漢代史籍時,除了漢武帝嫁女兒陪嫁十萬斤金外,人們會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漢朝的皇帝動不動就拿萬斤金「送人」。如《史記·平準書》記載,劉邦一次就交給陳平四萬斤黃金,讓他收買項羽部下;還有《漢書·王莽傳》中說,王莽娶媳婦出彩禮二萬萬錢,「聘皇后黃金萬斤,為錢二萬萬」等等。為此,有人懷疑漢代的「黃金」是指黃銅,也有人說,漢朝通行的「金」分為三個等級:一等是黃金,二等白金,三等赤金;赤金是丹陽銅,白金就是銀子,黃金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
這些說法我們不能輕易就下對與錯的結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時,人們把金與銅在某些時候的叫法是混淆甚至等同的。
賈誼《過秦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說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金人像,《史記》中也有記載此事。但秦始皇鑄造的明明是銅人,為什麼在這裡被稱為金人呢?
另外,《漢書·王莽傳》中說,公元21年,新朝王莽有回夢見長樂宮的五個金人站起來,他很厭惡此事,因為金人銘文中有「皇帝初兼天下」的話,便派人銷毀所夢見的金人胸前的字。(莽夢長樂宮金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金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金人膺文)。
據說,王莽夢到的五個金人與秦始皇十二個大金人不是一回事,為漢武帝在漢元鼎二年以後鑄造,它實際上也是銅人,但被漢代人「硬」叫成了金人。因此,有人說,漢代是不會有那麼多真正的黃金的,漢代皇帝說賞萬金有可能是一萬吊錢的意思。據此說者列舉漢武帝嫁女兒陪嫁十萬斤金,《漢書·律曆志》記載,漢時「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每漢斤約等於現代0.34市斤,這樣的黃金儲備在當時的國力應該做不到!
所以,漢時的「金」應該是有水分的,漢以後在賞賜里「井噴」的黃金突然就消失了,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文/路生)
財富象徵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如今的中國人誰和匈奴人最近?此民族自稱堯熬爾,是匈奴人的遠親
※唐朝史上一次詭異的地震,李世民認為它不吉利,50年後果真應驗了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