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盧溝橋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揭秘當年盧溝橋事變始末
原標題:歷史書上「盧溝橋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揭秘當年盧溝橋事變始末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興許有人不知道這段話出自何處,又或許不太清楚盧溝橋事變究竟是個怎樣的過程,但必須要知道,這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1年,在日軍精心策划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緊接著日軍如願以償的佔領了整個東北,隨後建立偽滿洲國。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掠奪,於是潮水般的走私日貨源源不斷的從東北湧入華北,排擠中國商品,佔領中國市場。
規模之大已到了列強以關稅作保的「庚子賠款」無法按時收齊,從而向日本提出抗議的地步,
換而言之,中國華北地區的經濟命脈已經牢牢掌控在了日本人手裡,中國人已經被榨乾了。
隨後北平的外國記者們針對中、日之間日漸緊張的局勢進行了一番討論,結果是九成以上的外國記者都認為戰爭打不起來。
因為日本人沒有理由非要從軍事上佔領已經被他們榨光了最後一滴血汗的華北,難道是為了收容幾千萬乞丐嗎?(這話是否聽著有點耳熟?是的,國際公知們也總嘲諷美國侵略朝鮮是為了泡菜,侵略古巴是為了雪茄!)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1936年,在建立偽滿之後,日本政府所擬定的《國防方針》,決定將對蘇作戰列為首要之務。
直到1937年4月,盧溝橋事變的前兩個月,日本「四相會議」召開仍是決定不再挑戰中國政府之尊嚴,不再在華北擴大衝突的層次,以緩和與國民政府的關係,進而利於對蘇備戰。
而這些也是後來蔣介石同意全華抗戰的原因,因為蔣介石也認定了日本不會再對華北地區動手。
可是,正當所有人都心安理得的認為仗打不起來時,戰爭卻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突然爆發了。
1937年7月7日夜間,日一支軍隊在宛平城外進行軍事演習,一名剛從日本調來的新兵志村菊次郎,因為拉肚子到路旁的苞米地里去解手,當他返回時隊伍已經繼續前進了,又由於沒有受過夜間辨別方向的訓練,所以他在漆黑的夜裡迷失了方向,與大部隊失散。
不久日軍點名時發現失蹤一名士兵,帶隊的中隊長清水節郎認為可能被附近宛平城的中國駐軍綁架進了城,於是一面向上級報告,一面帶兵包圍了宛平城,要求進城搜查。
在遭到中國守軍拒絕後,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也派第3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率一個中隊增援,同時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打電話給北平市長秦德純,威脅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
其實當時志村已經歸隊,但日軍卻隱瞞了這一消息,仍然向中方發出進城搜查的威脅恫嚇。
日軍當時的想法是自九一八之後,日本以如許之兵竟能佔領整個東北,甚至很多鄉鎮一個日本軍官就能控制全鎮居民,主要靠的就是恐怖政策。
用日本人的話就是:要讓中國人畏服,決不能在他們面前示弱,讓他們產生反抗的勇氣。
所以日本人非要無理攪三分,明知道失蹤士兵已經歸隊,也非得進宛平城搜查,以在精神上侮辱中方,讓中國軍人對日軍產生畏懼之心。
而在此前,日本就已經策划過類似的事件,1936年6月的一天,日軍聲稱他們的一匹軍馬跑到了中國軍隊的警戒線內,要求送回,不然就武力解決。中國官兵回答,要馬沒有,要打就打一仗。
結果兩軍真的交火了,日軍在炮火支援下向三營防區發起進攻,三營官兵堅守不退,戰事越演越烈,直到馮治安師長命令第二二〇團的兩個營前往增援,日軍這才撤退。
本來一切都按照日本人的如意算盤順利的進行著,可沒曾想卻突然發生了意外。凌晨4點日軍正在城外與29軍對峙,突然遠方的村莊里有人燃放鞭炮,城內駐軍誤以為是機關槍射擊,於是立刻以重機槍向日軍還擊,造成日軍死傷,日軍也立即以炮火向城內射擊,中日戰爭再一次一觸即發。
事變當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彼將乘我準備未完時,逼我屈服乎?抑將與宋哲元之為難乎?迫使華北獨立乎?」
蔣決心顯示中方的堅決立場,以強硬態度阻擊日軍的陰謀,所以,在7月13日,蔣通過電報向宋哲元如此交底:「中早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
7月17日,蔣更在「廬山談話」中宣稱:「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不難看出,上述談話,即是說給國人聽,更是說給日本當局聽,是在告誡日本當局,若繼續企圖以盧溝橋事變來製造第二個偽滿,則將觸及中國人民的底線,必將引起中國的武裝抵抗。
簡而言之,基於日方無意與中方全面開戰的判斷,蔣希望通過自己的強硬立場,來逼使日方退縮。
其實,中方當時也沒有做好與日本全面開戰的準備,蔣的強硬實際上是一種冒險。當然,這種冒險是有情報支撐的,那就是之前所提到的日本政府所擬定的《國防方針》。
日本一心要壓迫蔣介石屈服,蔣一心要逼退日本對華北的野心。互不退讓的結果是日本本土的7個師團及東北的3個師團,開始集中向華北出動。
7月24日,鑒於大軍壓境,蔣介石終於不再堅持自己「決不致因此而引起戰爭」的判斷,轉而認為「日人已大舉侵華,預料一星期內必有大問題來尋」,開始緊急備戰。
28日,華北日軍對中國軍隊發起全面攻擊。
29日,天津失陷,二十九軍被迫撤離北平。
同日,蔣部署聯蘇外交,並召開記者會,宣布:當前事態,已是中方最後的關頭,全面的武裝抵抗是唯一的選擇,局部解決的可能性已經完全沒有了。
8月4日,蔣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決心抗日的緣由:「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雖欲不戰,亦不可得,否則,國內必起分崩之禍。與其國內分崩,不如抗倭作戰。」
8月7日,蔣約集各派系軍閥領袖,在南京召開國防聯席會議,與會者一致贊同抗戰,承諾「今後軍事、外交上各方之態度,均聽從中央指揮與處置。」
就此,長達八年的中華全面抗戰,倉促爆發。
歷史品客作者:大飛
※日本大肆鼓吹武士道精神,二戰期間給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他響應天皇號召,以戰爭手段謀取權力,以殺戮獲得日本最高統帥權
TAG:歷史品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