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古時期東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與貿易活動

上古時期東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與貿易活動

原標題:上古時期東地中海世界的商路分布與貿易活動


  「東地中海」這一概念指的是地中海東岸地區,由北向南包括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以及塞普勒斯島與愛琴海部分島嶼,位於上古世界幾大文明的交匯處,貫穿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上古時期的東地中海貿易以黑曜石、青金石和青銅這三種金石商品最為典型,由此形成黑曜石之路、青金之路和青銅之路三條商路。這三條商路在時間上以黑曜石之路為最先(約公元前7千紀—前4千紀),青金之路次之(約公元前5千紀—前2千紀),青銅之路稍晚(約公元前4千紀—前1千紀),但是在很長的時間段里,三條商路其實是共存的,且彼此之間互有交集。由於上古時期文獻和考古資料十分匱乏,我們對這些古老商路很難做到詳細具體的研究,只能從零星的證據中窺探基本的貿易路線。


黑曜石之路

黑曜石貿易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貿易活動之一,大約開始於公元前7千紀,並且貫穿整個史前時代。在東地中海世界,黑曜石主要分布在安納托利亞、亞美尼亞地區,以及愛琴海的米諾斯島,最早被人類用作砍伐和切割工具,是石器時代人類最早使用的石制工具之一。後來金屬工具逐漸代替石器工具,黑曜石的用途轉為個人飾品和奢侈品。


不同產地的黑曜石化學成分各異,並且有不同的出口目的地。安納托利亞的黑曜石主要出口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塞普勒斯島,其中只有少量出口至兩河流域。亞美尼亞的黑曜石主要出口至兩河流域和伊朗地區,乃至波斯灣沿岸。米諾斯島是愛琴海世界最重要的黑曜石產地,其黑曜石主要出口至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以及安納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的希臘城邦。


學界對東地中海黑曜石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不同的黑曜石產地、黑曜石從原產地到消費地所分布的貿易網、黑曜石工具製造地的分布及其與產地的距離,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黑曜石貿易網的變化。近年來,黑曜石貿易又有了新的研究方向,比如對黑曜石貿易的運輸時間與成本的研究。研究表明,人力步行運輸黑曜石一次的時間極限是14個小時,如果超過這個極限,黑曜石將會被交易到中轉站改為轉口貿易,即由第三方參與的三方或多方貿易。此外,還有專門研究黑曜石的開採方式及其在原產地的初步加工處理程度。有的學者建議,黑曜石貿易不僅要從生產與運輸的角度,而且還應從消費的角度來進行研究。


自公元前7千紀至前4千紀,愛琴海、安納托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塞普勒斯、兩河流域地區經黑曜石這一共同使用的工具媒介,最早溝通為一個貿易整體,被納入到了東地中海貿易體系。

青金之路


青金石是一種不透明的寶石,拉丁語稱為lapis lazuli,意為「藍色的石頭」。青金石貿易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千紀,至前2千紀末逐漸衰落。研究表明,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希臘的青金石都來源於阿富汗的巴達赫尚地區。


在公元前4千紀的歐貝德文化晚期和烏魯克文化期,兩河流域北部壟斷了從阿富汗經伊朗高原抵達兩河流域的陸上青金石貿易,青金石物件在兩河流域北部多處遺址被發現。從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約公元前3100—前2900年)起,隨著兩河流域南部城邦的興起,青金石貿易從兩河流域北部轉移到南部。在兩河流域南部的烏魯克、烏爾和吉爾蘇等遺址,發現有大量的青金石物件。早王朝前期(約公元前2900—前2750年),青金石貿易暫時中斷,到早王朝中期(約公元前2750—前2600年)才得以恢復。據蘇美爾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記載,烏魯克國王恩美卡與伊朗的阿拉塔國王達成協議,阿拉塔作為青金之路的中轉站,重新將阿富汗的青金石運抵兩河流域。再到早王朝晚期(約公元前2600—前2350年),青金石貿易遍及兩河流域和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自阿卡德王朝至烏爾第三王朝這段時期(公元前2334—前2004年),青金之路除了經伊朗高原的陸路外,還開通了從印度河流域經波斯灣到兩河流域和東地中海的海上貿易。據文獻記載,來自阿富汗的青金石首先被運到印度河流域的麥魯哈(今巴基斯坦),然後經馬乾(今阿曼)、狄勒蒙(今巴林),最終到達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地區(今伊拉克)。公元前18世紀中葉,隨著印度河文明的衰亡,波斯灣海上貿易宣告終結,青金之路僅余伊朗高原陸路一線。


到加喜特巴比倫王朝(公元前1595—前1155年),青金石貿易形式轉為朝貢貿易。青金石作為重要的王室禮物,國王或將其賜給大臣,或作為國禮贈送給埃及法老。青金石在古埃及社會彌足珍貴,其天藍顏色被埃及人所垂青,為了節省成本並且滿足普通人的需求,聰明的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人工合成顏料——埃及藍,作為青金石的替代品。埃及藍隨著東地中海貿易路線,出口到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兩河流域地區。埃及藍貿易溝通了整個東地中海世界,將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伊朗、安納托利亞、塞普勒斯等地區聯繫在一起,與青金石貿易一起構成了東地中海世界的另一條貿易網。


青銅之路

東地中海地區的青銅貿易大約開始於公元前4千紀,直至公元前1千紀隨著冶鐵技術的發明和鐵器的普遍使用而終止。青銅主要包括黃銅-錫合金、黃銅-砷合金兩種,砷青銅在時間上早於錫青銅,但因砷在冶煉過程中有劇毒,古人發現錫之後便很快放棄了砷,所以後來的青銅基本指錫青銅。在上古東地中海世界,青銅通常被製造成武器、日用工具、器皿和小裝飾品等,蘇美爾的尼努爾塔神讚美詩中提到了製造青銅的國家,但是具體名稱殘缺不清。古亞述文獻中記載了安納托利亞與阿淑爾之間的青銅製成品貿易。青銅也作為亞述向東地中海沿岸小國徵收貢品的一種。因此,上古東地中海青銅貿易的特點是,青銅並不是直接用來交換,而是以製成品的形式與其他商品進行等價交換。


此外,黃銅貿易和錫貿易是青銅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塞普勒斯島、土耳其東南部、伊朗東南部和阿曼半島是古代著名的銅礦產地。據文獻記載,公元前3千紀,兩河流域經由波斯灣商路從馬乾(今阿曼)進口銅原料,至公元前2千紀波斯灣商路衰微,兩河流域的銅貿易轉向西部的塞普勒斯島和安納托利亞沿岸地區。青銅的另一原料錫的產地主要在安納托利亞和阿富汗。據文獻記載,古代東地中海的錫商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阿淑爾到安納托利亞的卡尼什,另一條從幼發拉底河岸的馬里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公元前2千紀早期的古亞述時期,亞述人控制了安納托利亞中部的錫貿易,在那裡建立了若干「殖民」據點(kārū),大約維持了一個世紀之久。另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2千紀,青銅之路不僅溝通了東地中海世界,還溝通了西亞、中亞和東亞,伴隨著青銅之路,東西方進行了早期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結語


從公元前7千紀到前1千紀,東地中海貿易作為早期貿易活動的代表,以黑曜石、青金石和青銅的金石之路作為典型,貿易形式基本上是原始的物物交換。金石貿易商品主要是為了滿足上層貴族的個人需求,具有零散分布、時斷時續、區域貿易的特點,但是客觀上通過若干貿易路線的互通與交集也溝通了愛琴文明、古埃及文明、敘利亞-巴勒斯坦文明、赫梯文明、兩河文明和伊朗文明區域。通過東地中海貿易,東方的特產商品被交易到西方的希臘城邦,同樣,希臘的特產也被交易到東方地區。可見,東西方世界早期的交流並不是兵戎相見的戰爭方式,而是和平友好的貿易往來。公元前1274年,埃及與赫梯的卡迭石戰役打破了原先東地中海世界的和平局面。後來,亞述帝國、波斯帝國的擴張政策,又將東地中海貿易演變為帝國內部貿易,原先受希臘人控制的貿易也逐漸轉交近東人之手,貿易權力的轉移預示了政治軍事勢力的演變。古老近東文明再後來被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短暫取代,東地中海世界再次回到西方人之手。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範圍更為廣闊的世界貿易體系逐漸形成,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作者:劉昌玉,系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賦稅制度研究」 [17CSS007]的階段性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向日常生活發動「襲擊」的哲學
遏止中國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美國如意算盤打不響!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