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80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80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原文:

392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註解:

這個方子沒試過,不敢妄說。如果不用這個方子,就證而言,可考慮小建中湯;如更陰,可考慮烏梅丸方,因為有熱上沖胸,合厥陰病的氣上沖胸,心中疼熱。

原文:

393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 三枚(炙) 梔子 十四個(擘) 香豉 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註解:

大病之後,如果將息不當,病會勞復,因勞而反覆,不僅僅是勞累,還有比如房事,稱房勞;比如多食,稱食勞。這一條從方子來看,應該是食勞。也就是胃氣還弱,多食便會脹滿煩熱。梔子豉湯去虛煩,枳實消脹滿。

原文:

394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註解:

傷寒病後勞復,如果是有胃虛的虛熱,可用到小柴胡湯;如果脈浮的,可用汗法;脈沉實的,可用下法。這一條說的極簡,真要處方是要脈證相應的,不可單憑脈。

原文:

395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 澤瀉 蜀漆(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樓根 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註解:

腰以下有水氣自然從下解,所以用的全是利水斂下藥。《傷寒論》已經快講完了,核心的原則也就那麼幾條:在表從表解,在上從上解;在里從里解,在下從下解。用藥的原則也就是平衡能量和引導能量而已。實在是一套達到至簡的醫學體系。

蜀漆和商陸根這兩味葯不常用,有小毒,下水祛瘀的。澤瀉,葶藶子都是下水的葯。牡蠣和栝樓根(天花粉)這個組合,是斂陽止渴的。海藻咸寒散結,也有斂陽止渴的作用,亦能祛瘀利水,癌腫類疾病經常用到。

原文:

396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註解:

「喜唾」,胃虛有飲,人則喜唾;胸上寒則痰多,也會喜唾。這種情況用理中丸,既建中健胃,也溫陽祛濕。理中丸的人蔘在此處亦為不宜。

原文:

397 傷寒解後,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 二把 石膏 一斤 半夏 半升(洗) 麥門冬 一升(去心) 人蔘 二兩 甘草 二兩(炙) 粳米 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註解:

這是《傷寒論》的最後一個方子。有風熱溫病,用白虎湯;有虛熱,用麥門冬湯,麥門冬是滋陰的,是滋養劑,可補虛。如果病人的情況在二者之間,沒那麼熱,也沒那麼虛,兼而有之,那就用竹葉石膏湯。麥冬和生石膏皆有,這裡示範的是進退之法。

這個方子放在瘥後勞復篇里,是因為這種病後的虛熱很常見。胃弱了,虛火炎上,便會「氣逆欲吐」。竹葉淡涼降,和半夏一起是能止熱性的嘔逆。現在治熱嘔慣用竹茹,效果更好。寒性的嘔逆用生薑和半夏;熱性的嘔逆可以用半夏合竹茹,柿蒂這樣的葯。

原文:

398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註解:

這裡說的是病後多食,脾胃弱不能消谷,就會「日暮微煩」,這是輕微的陽明病了,早上和正午沒有煩熱,傍晚氣血運行漸慢才發生煩熱,說明沒那麼熱,是瘀而生熱,里有微結,少吃就會好。

至此,《傷寒論》全部講解完畢。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1石=4鈞=29760克

1鈞=30斤=7440克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類2.74克=葯末約2克=草本類葯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65克

一銖=100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藶子一升=60克

吳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蟲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強烏頭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厚朴1尺約30克

竹葉一握約12克

注意:有些藥材要考慮到漢代當時的習慣可能是生鮮藥材,現在的測量是以干藥材測量。一般3斤生藥材晒乾後約為1斤左右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69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49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