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第一奇人|從孫中山的「提款機」到蔣介石的「帝師」

民國第一奇人|從孫中山的「提款機」到蔣介石的「帝師」

原標題:民國第一奇人|從孫中山的「提款機」到蔣介石的「帝師」


歷史上的今天:1950年9月3日,民國奇人張靜江逝世



國民黨北伐出征時,張靜江(中坐者)為蔣介石等送行。右四宋子文、右六吳稚暉、右七譚延、左四何香凝、左五陳潔如、左六蔣介石。張靜江身邊的小孩是蔣緯國。


湖商張靜江:毀家襄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做事就需要花錢,這是經濟學的常識。辛亥革命要花多少錢?錢又從哪裡來?百年史上,作為群體亮相的湖商始終是一道奪目的風景,他們依靠聰明和勤奮積累了巨額家產,卻不安於富貴生活,將財富投入革命運動,舍家取義的故事令人感動,讓人敬仰。


湖州南潯東大街,幾個頭髮花白的老人聽到「張靜江」三個字,紛紛手指前方,「前面就是張家的老房子!」


其中一個頓了頓說:「我父親年輕時,親眼看到過他乘船回南潯,那是衣錦還鄉了,老百姓都去歡迎,岸上炮仗放得震天響,排場大得很!」


本以為風流早已雨打風吹去,不料傳奇故事從來不曾湮滅,就像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江南大宅門,默默無語卻道盡滄桑。


回望百年辛亥,上世紀初江浙財團四大亨之一的張靜江無論如何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毀家紓難資助起義,被孫中山贊為「民國奇人」、「革命聖人」,並手書「丹心俠骨」相贈。


出身富家天性豪放


張家在南潯乃至近代整個中國都頗具盛名。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商埠大開,湖州一批商人以經營絲綢起家,至光緒年間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為代表的富商家族。財產百萬以上謂之「象」,其中就包括張家和與其聯姻的龐家。


張家到底多富有?走進張靜江故居,從雕欄畫棟深宅美園中可以找到答案。據介紹,這所宅子是張靜江父親張寶善在光緒24年(1898年)所建,為典型的中西結合建築風格,就連所用彩色雕花玻璃和瓷磚吊燈都從法國進口,儘管歷經100多年歲月,仍可窺得當時的富麗堂皇。


張靜江生於1877年9月19日,為張寶善次子,因此當地人稱之為二先生。祖父張頌賢認為這個孫子的八字很好,日後必成大器,可惜五行缺水,註定一生奔波,於是取名增澄,起字靜江。可惜事不遂人願,張靜江一生奔波,不得安定。


生於巨富之家的張靜江自幼受到家族熏陶,祖父張頌賢和外祖父龐雲矰都是近代大實業家,性格豪放,富有進取心,且熱心公益事業,兩人對張靜江一生影響極大。

南潯作家陸士虎向記者講述了一則故事。光緒13年(1887年)臘月,10歲的張靜江放學回家,寶善街發生大火,彼時一個2歲的小女孩被困在街邊民房二樓,年幼的張靜江便用水澆濕身上棉衣,冒著煙火衝上樓去,抱著小女孩以棉被裹身縱身跳下。小女孩得救了,但他的左腿粉碎性骨折。此事在當地傳為美談。


還有一次,張靜江乘船去上海,途中遇到強颱風,船被風颳得劇烈晃動,最後進水漸漸下沉。張靜江被船主搶救上岸後,發現還有一些婦女、孩子和老人在河中掙扎。他自己因腿有病無法下水救人,情急之下便揮臂高喊:「快去救人,誰從水中救上一人我給賞銀100現大洋!」船主、水手和水性好的乘客知道張靜江為人仗義,聽到他的呼喊後,便立即跳下水將人救起,事後張靜江果真如數發給了救人者賞銀。此舉在方圓數十里被傳為佳話。


這樣的義舉在張靜江成年之後更是屢見不鮮。在故鄉時,年輕的張靜江已素有俠名,日後投身反清運動,為革命傾盡家財,我們可以從他的家庭和性格中找到很多必然因素。


毀家襄助革命事業


和當時大多數富家子弟的出路一樣,20歲時,父親花10萬銀元為張靜江捐得了江蘇候補道銜。1902 年,他以駐法使館商務參贊的身份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此行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張靜江是商業奇才,年輕氣盛的他很希望發展中法貿易,進而開拓歐洲市場,與日本人一較高下。到法國一年後,他決定招股成立貿易公司,按外國洋行的模式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運到法國銷售,從中賺取利潤。


當時,國內華人自辦海外貿易尚未開先河,只有洋人到中國開洋行,從來沒有華人在國外開商行。父親資助30萬銀元,幫助張靜江成立了通運公司,最初只運銷生絲、茶葉,後來發展到綢緞、漆器、竹器以及古董、字畫,業務迅速擴張,獲利無法估算,並在巴黎開設了一家開元茶店,陳設非常豪華,成為遊客必到之處,後成為巴黎知識界聚會的高級沙龍。


張靜江在巴黎受到巴枯寧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經常在公開場合發表激進的言論,在留學生中影響很大。他還結交了吳稚暉、李石曾,三人以思想先鋒、敢於任事聞名,被旅法華人稱為「三劍客」。


1905年,輪船上的一次偶遇成為張靜江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當時,孫中山在倫敦蒙難後繞道前往日本,在輪船上與張靜江相遇。早在出國之前,張靜江的哥哥張弁群曾赴法治療眼疾,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曾對弟弟講起孫中山從事的革命活動和他的著作,所以張靜江對孫中山仰慕已久。


不過,張靜江是清政府駐外人員,孫中山對他存有戒心,有意迴避他。想不到張靜江竟然在甲板上攔住孫中山,直截了當地說:「你不要瞞我,我知道你是孫文。你不要以為我是反對你的,我卻是最贊成你的人!」兩人長談後約定,將來革命起事需要用錢,孫中山可以拍電報給張靜江,還約定了暗號,字母A代表1萬元,B代表2萬元,以此類推。

孫中山到了東京後,計劃再次在國內發動起義,但經費沒有保障,忽然想起在輪船上遇到的那個怪人,便試著拍了個電報,想不到幾天後果真收到3萬元。自此以後,每當革命款項不足,孫中山都會想到張靜江,而張靜江每次都能如數將錢寄到,兩人漸成革命摯友。


孫中山對張靜江的義舉十分感激,曾讓胡漢民寫信致謝。張靜江回復說:「余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願儘力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於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進,即勝於作長信多多。」革命信心和愛國熱情溢於紙上。


1906 年3 月,在胡漢民等人的主持下,張靜江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會,從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走向擁護孫中山的革命黨人。隨後,他又推薦大哥張弁群、舅舅龐青城等人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後,南潯的革命者大部分是「四象八牛」的富豪,為革命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保障。


懷病去國客死他鄉


張靜江故居正廳兩側有一副楹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


1923年,張靜江因病在家中休養,孫中山特地推薦留德名醫李其芳為他做電療,並在信中說治好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實為國民黨之大幸」,還親筆書寫了這副對聯送到南潯,張靜江這位「二兄」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


沒想到在1924年底,孫中山應馮玉祥邀請,離穗北上會談南北統一事宜,因長期積勞成疾不幸得肝癌,住進北京協和醫院。張靜江聞訊後抱病從南潯千里迢迢趕到北京協和醫院探望孫中山。孫中山看到張靜江拄著拐杖走路非常吃力的樣子不無心痛地說:「人傑,你病成這個樣子,為何還專程來看我?」張靜江看到昔日經常昂然挺立在眾人面前講演革命道理的孫中山,被病魔折磨得面黃飢瘦躺在病床上,心中更是痛苦萬分,他緊握孫中山的雙手,淚水奪眶而出。他憂心如焚,在京城遍尋良醫,為孫中山治病。從1925年2月2日起,張靜江和宋慶齡等親友一直守護在孫中山身邊,每日詳細地記錄病情的變化情況,天天期盼出現生命的奇蹟。3月11日,孫中山預感到自己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便在事先準備好的兩份遺囑上簽字。按照孫中山的意願,張靜江首先簽字,依次是吳稚暉、汪精衛、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等12人簽名作證。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與世長辭。張靜江悲痛欲絕。4月2日,孫中山的靈柩由中央公園移至西山碧雲寺安放。石龕內懸掛著至今鮮為人知的由張靜江書寫的長聯:「功高華盛頓,德蓋中華間,行易知難,並有名言傳海內;骨痊紫金山,靈棲碧雲寺,地維天柱,永留浩氣在人間。」這是他對孫中山這位革命者深切的悼念。


如今要統計張靜江支持革命的費用,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從為張靜江管理了30年賬務的李力經所寫的回憶錄《漫談張靜江》中,可以查到當時的一些史實。


除了在海外的大筆捐款,回國後的張靜江一如既往地支持革命。陳英士率兵攻打上海製造局時,張靜江作為同鄉,負責後勤供應,籌措各種軍需,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合眼。李力經後來曾看到一箱滬軍都督府的公債票,當時有人讓張靜江憑票向國民政府索款,張靜江卻說,此前為革命花去很多錢從沒要過,這些只是陳英士在上海起義時的一部分墊款,就不必去計較了。按照張靜江的要求,李力經在1932年春天燒掉了這些公債票。


其實張靜江並非永久的富翁,身邊同事對他全力資助革命感到不滿,最終使得通運公司瓦解。袁世凱復辟後,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急需大量錢款,張靜江只得憑藉個人影響力向華僑借貸。

後來,他先後被迫賣掉了巴黎的開元茶店和上海馬思南路的6 幢花園洋房。1920年,張靜江遵照孫中山之命到上海創辦證券交易所,繼續為革命籌措經費。有專家作了不完全統計,張靜江在辛亥革命前後對革命的捐款高達110 萬兩白銀,後人稱他是「毀家襄助革命」,這話並不為過。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張靜江的舍家取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將會增加多少困難。


革命「導師」――蔣介石心目中的張靜江


張靜江與國民黨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人物蔣介石的關係也非同尋常。


蔣介石原是上海都督陳其美手下的得力幹將,但是1916年陳其美遭袁世凱暗殺後,走投無路的蔣介石便開始結交張靜江,並與許崇智、張靜江、戴季陶結拜為兄弟。這一結拜之舉對蔣介石以後的政治生涯影響甚巨,特別是家有萬貫資產的張靜江,更是對其竭盡全力幫助。張靜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蔣,而且還資助其去日本振武學堂學習軍事,以待將來更大的發展。張靜江利用一切機會把蔣介石推薦給孫中山予以重用。1921年,蔣介石在給張靜江的一封信中,非常謙虛地請求張靜江為其處世行事作指導:「關於弟以後之處世行事,請兄隨時指教,以冀有成。」他稱張為其良師:「季陶為我益友,而公則為我良師也。吾公患病,行動不便,又不能常親聆教,此弟所以孤陋寡益甚,終生無長進也。」的確如此,無論對於蔣介石早期的生活,或者以後的政治仕途,張靜江均竭盡全力加以幫助,由此蔣介石對張靜江十分敬重。


1918年春,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張靜江為使蔣介石將來有所發展,便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擔任上校作戰科主任;1922年夏天,當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處於危難之中時,張靜江讓蔣介石到廣州中山艦上侍奉孫中山40餘日,從而取得孫中山的信任。之後蔣介石撰寫《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該書由孫中山題名、張靜江作序並資助出版,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聲望,非常有助於蔣介石政治上的崛起。張靜江扶持蔣介石步步緊隨孫中山,為以後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提供了可能。1924年5月國民黨黃埔軍校成立,張靜江再次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隨著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黨內發展自己的力量,為其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張靜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蔣介石。1925年6月,蔣介石在廣州遭到國民黨內其他派系的攻擊時,急忙電促張靜江赴穗助己。據當時蔣介石所言:「單槍匹馬前狼後虎,孤孽顛危,此吾今日之處境也。」在張靜江的幫助下,蔣介石逐步鞏固了自己在國民黨中的地位。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張靜江由於在黨內的重要影響,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為使蔣介石將來能夠牢牢地控制住軍權,張靜江以國民黨元老的身份提名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事宜。翌年5月,蔣介石為在北伐期間使國民黨的大權不至於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極力推舉張靜江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兩個月後,張靜江為樹立蔣介石在國民黨中的威望,力辭此職,提名由蔣擔任,但在北伐期間仍由張靜江代理該職。兩人你來我往,通過張靜江的步步扶持,蔣介石便逐漸登上了國民黨的權力頂峰。蔣介石對張靜江的幫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張靜江之後,猶如枯木逢春,對自己的栽培之情,猶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於張靜江的大力支持,蔣介石對張靜江革命「導師」的稱謂看來並不為過。


另外張靜江不但對蔣介石的政治前途多方提攜,對其婚姻大事也頗為關心。最為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和陳潔如之間的婚姻,張靜江可謂關懷備至。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婚姻之「合」乃張靜江所為,「離」亦是張靜江所勸。當然張靜江為其婚姻的勸說「合」「離」的苦心也是為了其盟弟蔣介石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蔣介石和張靜江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危機,主要是由於雙方對建國之後在國家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張靜江認為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經濟,按照孫中山的建國方略,把被革命破壞的生產重新建設起來,使國家變得富強,以成為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擺脫鴉片戰爭以來的弱國被欺的局面。而蔣介石則想一心一意「剿共」,進而武力「統一全國」。因為雖然張靜江的建設委員會已經按照計劃成立,但是,國民政府並沒有按時為其撥付建設的經費,僅僅在其成立的時候,一次撥付10萬元了事,直到建設委員會裁撤。由於張靜江與蔣介石兩人在「剿共」和建設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張靜江於1929年3月國民黨三大上便被排擠出中央執行委員會,三十年代中後期漸漸地離開了中央政治的核心。自然其所管轄下的建設委員會也隨著其權力的下降而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逐漸變得微弱,以至於在後來僅僅管理屬於自己的幾個附屬企業,如淮南礦路局、首都電廠、戚墅堰電廠等。雖然名義上還管理著全國的電力工業,可是也只是發發電廠的營業執照而已,別的也就沒有什麼建設事業可言。


抗戰爆發後,由於國民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的機構繁多,如直屬於行政院辦公廳的全國經濟委員會、直屬於國民政府的全國建設委員會、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資源委員會,除去這三個主要的負責全國經濟建設事務的經濟機構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機構:隸屬於行政院的鐵道部、交通部、實業部等,這些部門建制重疊,互不相屬,彼此分權,職責不明,根本無法適應戰爭的需要。因此1937年12月31日,在國防最高委員會會議上,國民政府決定將實業部、全國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第三部和第四部、資源委員會等機構進行合併,成立經濟部。隨著資源委員會、建設委員會等主持國家經濟建設的機構併入經濟部,張靜江便由港赴歐,最終赴美。但在整個抗戰期間始終關注中國抗日戰爭的進展情況。


張靜江的後半生,一直在吃齋念佛中打發時日,於1950年9月3日病逝於紐約。台灣方面聞訊後,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台北特設靈堂公祭,蔣介石於靈堂之上親書「痛失導師」的輓詞,並臂佩黑紗親自主祭。

蔣介石對於孫中山與張靜江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曾在致戴季陶的信中將戴季陶與上述兩人做過比較:「吾謂孫先生待友,其善處在簡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靜江待友,其善處在不出微言,使聞者自愧。吾之待兄固亦奉為畏友良師,然而敬憚之心,終不能如對孫先生與靜江者。」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蔣介石的心目中張靜江的地位之高。因為就蔣介石所言,能夠與「國父」相提並論者,唯有張靜江一人。


湖商義舉助力革命


在張靜江的鼓動下,南潯的張石銘、張弁群、張乃驊等人都曾多次向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大筆捐款。張靜江結識孫中山後,將舅舅龐青城、大哥張弁群等介紹給孫中山,發展為同盟會會員,使他們也成為孫中山的忠實信徒。


龐青城原名「清臣」,為表示反清決心,將名字改為「青城」。1906年,龐青城花6萬兩銀子在上海英租界戈登路7號建了一幢洋房,外人看是龐家公館,其實是革命黨人的秘密聯絡站,同盟會財政部臨時辦事處就曾設於此,黃興、宋教仁、于右任、戴季陶等經常出入。


龐青城之女龐蓮生前回憶說,父親還專門辟出一處卧室,購置了全新的傢具棉被,供孫中山和宋慶齡居住使用。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後,這兒依然是革命黨人的秘密活動場所,父親還依仗江浙財團的公開身份將不少革命黨人送往海外避難。父親被迫流亡日本之後,家裡特意僱用了外國人,袁世凱的爪牙上門搜捕時不敢輕舉妄動,因此逃過劫難。


張靜江的大哥張弁群曾擔任上海通運公司總經理,也為革命輸送了大量經費。此外,與龐青城、陳英士等人同在上海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周柏年,為傳播革命民主思想的《民呼報》、《民產報》、《民權報》提供經費,並在望平街福州路口開設「新世界商店」作為聯絡站。武昌起義時,周柏年成為陳英士的得力助手。


鑒於湖商對革命的巨大貢獻,民國政府成立後,有人倡議設立「南潯市」,以褒獎湖商支持革命的義舉,湖商所作貢獻及其影響由此可見。因此,南潯也被譽為「民國第一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館 的精彩文章:

圖揭:宋美齡的後半生
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沒有派遣軍隊在日本駐軍?

TAG:國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