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個地方、這件事兒,始終讓600多名校長念念不忘……

這個地方、這件事兒,始終讓600多名校長念念不忘……


 


位於河西走廊最西邊的莫賀延磧戈壁,本是滿目荒涼,目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無人區,然而每年

8

月初,卻因為這裡舉辦的一場活動,成為很多鄉村校長共同魂牽夢繞的地方。




四川營山行知小學校長李智牽掛著這裡,

2017

年他在這裡留下了

9

個「腳泡」,被大家笑稱「泡爺」。

曾經幾度想放棄,但正是志願者和隊員們的鼓勵,他堅持走完了全程。




貴州省黔西四中校長雷飛穎對這裡著了迷、上了癮,

2015

年他來這裡吃了一次苦,有一天

30

多公里走了

10

多個小時最後一個回到營地,

2016

年他偏不服輸,又以志願者的身份走了一趟,到了

2018

年,他自己不能來,乾脆安排自己學校副校長、教務主任過來走走。




今年剛剛走完的四川都江堰市的校長文洪,回想起這裡的經歷,仍然是歷歷在目。閉上雙眼,腦海里滿是蒼茫大地,耳畔依舊是呼呼作響的西北狂風。他說:「我們在這裡追尋取經人的足跡,完成了人生中最難得的一次穿越——從肉體到靈魂。」




這個活動,便是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會、腳里學院舉辦的「好校長成長計劃」,自

2011

年啟動以來,已有來自西部偏遠地區的

600

多名鄉村校長參加。

4

3

夜的戈壁行走,是這個計劃的第一個模塊,也為這些校長打下了深刻的戈壁烙印,滋養著戈壁的精神。




大家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這麼多校長會願意參加這個吃苦的活動?為何有的校長不止一次來到這裡?為什麼他們參加過後總是念念不忘?他們從這

4

3

夜的經歷中到底收穫了什麼?記者連續

3

年陪伴這些校長行走,深切感受到,這段人生的經歷,已成為很多校長精神動力的源泉。





 



一次成長:能夠走完這段路,今後什麼困難都不是事了




8

5

日正午,酷暑正濃,烈日炎炎,戈壁上泛起了白白的熱氣,儘管沿途有很多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紅柳林、綠濕地、黑峽谷等奇景,但此時此刻,曾小倩卻無心欣賞。



戈壁徒步進入第三天競賽日,經過前兩天累計

60

公里的行走,曾小倩的腳上已經磨出

8

個水泡,踩在近

40

度高溫炙烤的硬砂石上,每走一步,都是鑽心得疼。



「但我不能停,就是爬,我也要爬到終點。我要為榮譽而戰。」曾小倩知道,企業家志願者詹有義大哥一直在不遠處陪伴、鼓勵她,而她的其他

9

名隊友,也都在七八公里處的終點等著她。只有她堅持走完,團隊才有希望獲得「優勝獎」和「沙克爾頓獎」。




就憑著這股頑強的信念,以前在家是嬌嬌女、從小打車上學、工作後每天開車上班的曾小倩,硬是在

6

個半小時的關門時間以內,忍著腳痛走完了第三天的

38

公里。




沖向終點時,曾小倩看到了她的隊員們,也是四川都江堰市教育系統的校長同事們,

9

人排成一字,齊刷刷地向她伸出擁抱的雙手時,這個「

80

後」的川妹子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長這麼大,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麼是信念,什麼是團隊。」曾小倩說,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徒步行走,更是一次通過身體觸及靈魂的教育,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財富。




曾小倩是四川省都江堰市中信幼兒園銀杏分園的執行園長。

「以前,每次聽來過的校長談起這個活動,不是眉飛色舞,就是熱淚盈眶,總理解不了為什麼?到今天自己親身走過經歷過,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它總是能夠讓人念念不忘。」曾小倩說,這是一種磨練,但更是一種成長,是一種只有自己進入到這個角色裡面,才能體會的成長。





一群人被放逐到連鳥獸都罕至的戈壁上,頂著烈日狂沙,冒著

40

多度的高溫,忍受著長時間行走的酸痛和腳底起泡,每天三十公里、超過七個小時的徒步,連續四天,不斷逼近體能和意志力的極限。這個時候,所有在社會中不得不自我包裹的偽裝都被層層擊碎,你所能感知的是人性的真實和內心的澎湃。




活動主辦方腳里學院理事長於淼說:「在

2011

年將戈壁徒步確定為好校長成長計劃的第一個環節。我們自己也曾有過疑問,徒步戈壁,對這些原本就是來自於鄉村,每天都走在山路上的校長真得有用嗎?」




「但從校長們的反饋來看,我們發現這個安排是對的。戈壁成了他們一個自豪的標籤,他們在個人生活和學校活動中,都融入了很多戈壁的精神元素,他們說這是經歷過的所有培訓中最感動最觸及內心的一次,他們驚訝於自己內在的能量。」




每個校長,都從戈壁徒步中收穫了自己的成長。「沒有什麼不可能,這次徒步,讓我看到自己身上蘊含著巨大的潛能。能夠完成這一段路,今後什麼困難都不是事了。」這是曾小倩經過

4

3

夜徒步收穫的成長,也是很多校長最深的感觸。






 



一種陪伴:用企業家創業精神鼓勵引領校長們


除了自身所蘊含的潛能,令曾小倩記憶猶新的,還有陪伴的力量。




曾小倩給記者講了一個拉手的故事:




由於平時缺乏鍛煉,戈壁徒步的第一天,剛出發沒多久,曾小倩就落到了後面,就正在她走不動的時候,與大家距離越拉越遠的時候,是志願者領隊詹有義,還有隊員們主動停了下來、等上她,由一個隊員牽著她的手,一步一步往前走。




到最後一天,情況恰恰反過來了。曾小倩的一位同事腿部受傷、膝蓋紅腫,很難走得快起來。於是,他們團隊就分成了兩組,一組

5

個人,在前面沖,另一組

5

個人,陪著這位同事在後面慢慢走。在第一天受到過幫助的曾小倩,則主動留下來,攙扶著同事一起走。




從同事牽著她走,到她扶著同事走,這個角色的互換,體現得正是團隊的精神。「行走在荒無人煙的戈壁路上,但你不會感到孤單,這就是這次行走最神奇的地方,你不是一個人在行走。你走到哪裡,都會有人陪著你,有人向你喊加油。」曾小倩說。




是的,戈壁徒步就是這麼神奇,他既能讓校長們獨處、自己與自己對話,反思辦學之路和教育理想,又能讓校長們、志願者在互幫互助之中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每年的「好校長成長計劃」,都有一群特別可愛的人,他們穿著醒目的黃馬甲,總是在校長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你身邊、在你身後」,要麼在隊伍最前面為大家領跑,要麼在行走路上替受傷的校長包紮、冷敷,要麼留在隊伍最後面,陪伴著受傷的隊員慢慢前行。




他們便是「好校長成長計劃」的志願者,來自國內各大商學院

EMBA

、曾參加過「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的企業家。




「每年都會有

10

20

位企業家參加到好校長成長計劃之中,他們既是志願者,同時也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我們希望,他們的創業精神、管理本領,能夠為校長們更好地辦學提供啟發和借鑒。」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會理事長程雯說,這也是好校長成長計劃獨具特色的地方。




儘管很多企業家事務繁忙,但每年

8

月都會特意留出時間專程來做志願者,記得

2017

年時,企業志願者、腳里學院理事姚偉國曾告訴記者:「活動在

8

月,我在

1

月就安排好時間了。」在企業里,這些企業家都是調兵遣將的主帥,有很多員工服務於他們,到了戈壁上,他們搖身一變,成為了服務者,要運用豐富的經驗給校長們指引,幫校長們拉伸緩解疲勞,尤其要重點照顧受傷的校長。




「我走過很多次戈壁,但帶校長們走戈壁是最享受的,這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教育模式,你能夠影響他們,帶給他們堅持的力量,校長們大多年齡比我小,他們看我年齡比他們大還能跑戈壁,增加了他們的信心。」志願者詹有義大哥

說。





 



一段傳承:傳承改變中國鄉村教育的精神和力量


從年齡大的到年齡小的,從老校長到新校長,從正校長到副校長,戈壁帶給校長們的,還有傳承,對奉獻、友愛、互助的志願者精神的傳承,對好校長計劃「理想、行動、堅持」理念的傳承。




雖然很多校長都是第一次來戈壁,但是他們對戈壁的情況,卻並不陌生。在「好校長成長計劃」的不少項目縣,已經有很多批校長參加過這個活動,他們將戈壁的經歷見聞,講給其他校長們聽,又吸引著其他校長們前來。




貴州貞豐小屯小學的校長陶光俊與戈壁的聯繫,從

2011

年大學畢業,剛到小屯學校報到時就開始了,當時的校長參加了第一屆「好校長成長計劃」,上班第一天,陶光俊的任務是聽課,聽老校長講了一堆戈壁的故事和感悟。

6

年後,他出現在第七屆好校長計劃的隊伍里。




幾年裡,也不是沒有機會離開這所學校,比如考到縣城裡做一個中學教師,但是陶光俊不這麼想,他知道自己喜歡和擅長什麼,與很多年輕人總是憧憬深知夢想未來相比,他難得的願意活在當下,關注山鄉的變化。當地有傳承很久的古法造紙技藝,他一直琢磨著怎麼通過舞蹈或其他什麼形式,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家鄉,還有這麼一種寶貴的記憶,甚至有人願意傳承下去。




貴州省威寧縣教育局機關黨委書記蔡朝友在

2011

年就參加過「好校長成長計劃」,

8

年來,在他的主持下,有超過

100

位校長參與到「好校長成長計劃」中。




當談到為何如此支持這類活動的時候,蔡朝友說:「因為我親自走過戈壁,我發現通過戈壁之行,能夠讓校長們得到很多難得的感悟,改變我們校長的精神風貌,從而帶動學校的變化,影響特別大。「




蔡朝友說:「在威寧,「好校長成長計劃」已經成為校長們的共同精神家園,不少校長成為當地勁頭更足、工作更優秀的學校管理者,教育局也將是否參加過戈壁徒步,當作考察校長的一份重要依據。」




貴州黔西四中校長雷飛穎就從戈壁行走中汲取到巨大的養分,短短

4

年時間,找到了一條符合自己實際情況、以教科研興校的辦學之路,把一所薄弱校辦成了在貴州省都小有名氣的優質校。




雷飛穎來過戈壁兩次,一次是

2015

年,當時的他是個

170

斤的大胖子,缺乏鍛煉、體虛氣弱,有一天走了

10

個多小時最後一個回到營地;可他偏偏不服輸,回到貴州以後加強鍛煉,

2016

年他又來了,這一次是作為志願者,不僅要自己走,還要陪著校長們走,為他們做好服務;到了今年,雷飛穎自己沒來,卻派了自己學校的副校長、教務主任過來。




問他為什麼?雷飛穎說:「因為我從戈壁中找到了一種精神,遇到困難絕不退縮的精神;學到了一種信念,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一定要堅持走下去的信念。」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從戈壁習得的精神,正通過這些校長們的發揚光大,悄然地改變著山鄉教師的職業倦怠、改變著鄉村學校的現實困境、改變著農村學校的辦學理念、改變著中國的鄉村教育。





 



一次升華:校長老師們需要參與體驗、觸及靈魂的培訓


沒有什麼比親身體驗更能夠刻骨銘心,也沒有什麼比身體的磨練更能觸及靈魂的反思。這是雷飛穎從戈壁收穫的智慧,也是他在教師培訓課程中創辦教師徒步模塊的初衷。




從戈壁回來以後,雷飛穎就組織了一次教師徒步活動,把戈壁的做法和精神融入教師培訓工作當中。很多老師都說,雖然沒有走過戈壁,但聽雷校長講過,自己又徒步走過,就跟真的走過戈壁一樣,體驗到什麼是理想、行動、堅持,體驗到如何克服困難。




以前,黔西四中的教師年齡結構老化,教師職業倦怠較為嚴重,但是近幾年來,老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都非常高。「這幾年,我們的老師被要求參加教育扶貧工作,需要走村串戶家訪、精準幫扶,不少學校的老師都不願意去,覺得與本職工作無關,但是四中老師都本著師者情懷,以及志願者這種俠義精神,放學之後主動擔當。這在以前不敢想像。」雷飛穎說。「只有通過壓迫身體觸及到靈魂,靈魂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自從縣教育局把教師發展中心放在四中以來,黔西四中已經培訓了

5

200

多名教師,效果都非常棒。




這也讓雷飛穎重新審視教師培訓的課程模式和結構。「以前我們校長、老師的培訓,都是講座式,請的雖然是大專家,講得也很好,但是碎片化,不成體系,也沒有深刻體驗,效果並不明顯,很多時候去大城市培訓,反而成為了一種變相的教師福利。」




但是將戈壁的做法納入教師培訓體系之後,雷飛穎逐漸找到了他自己稱之為「供給側改革思路下的教師培訓」。「真正從教師需求出發,通過體驗式、實踐式的培訓,讓老師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雷飛穎說。




曾小倩也表示:「我聽過很多次門票很貴的講座,也參加過各種培訓,但是沒有一次培訓,像這次戈壁徒步那樣震撼人心。戈壁的環境,志願者領隊,還有身邊的隊友、媒體等,都構成寶貴的培訓資源,並通過實踐、體驗的方式深入人心,讓我們有切膚的收穫。這正是我們校長們所需要的培訓。」







實際上,這也正是「好校長成長計劃」的初衷。腳里學院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師焦叔斌是

2018

年「好校長成長計劃」導師,陪著校長們走完了全程。在校長們行前的引導課上,焦老師提出「我是誰、我的處事原則是什麼、我要到哪裡」等

4

個問題,供校長反省,成為很多校長行走戈壁路上思考辦學之路的切入口。




「走戈壁,只是形式,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讓大家靈魂有所提升,讓大家思考戈壁背後的內容,思考如何將修身與學校管理結合起來。」焦叔斌說,我們會借鑒商學院的培訓模式,通過參與式、體驗式、實踐式的培訓,讓校長學會學習、學會管理,回歸真正的教育理想。




「好校長成長計劃」不止於戈壁徒步,緊隨

4

3

夜的戈壁徒步之後,趁著校長們感情和內心都被打開之際,組委會還專門策划了

3

4

天的校長課堂,邀請管理專家、人文學者為校長們講述管理理念和工具,講述教育的人文精神等,試圖將校長們行走戈壁的收穫,與管理智慧、人文精神勾連起來,真正地推動校長們的改變。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開始。戈壁徒步以及校長課堂,只是給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自我的窗。於淼曾說反思:「當校長們有了對教育理念的反思之後,如何再回到教育現場,有操作落地的信心和思路?如何保持和校長之間常態性的互相激勵,讓校長們每一點滴的探索,都充滿底氣?如何形成像戈壁團隊一樣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看見,彼此激發?」好校長們從投身教育事業算起,一直從事這項工作,恐怕要

40

年才能走完,肯定要比戈壁上濃縮在幾天里的磨礪更艱辛,也更需要堅持。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一次次改變和創新凝聚成閃亮的點,再用行動將它們串成一條直線,戈壁的滋養和精神,是慢慢凸顯的。





 


 


文 | 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凌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老師,聽說你又又又又又又要開學了?說到心坎了 | 精選
這3種家庭,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 伴讀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