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語注音自古有之,古時候叫直音和反切,原來是這樣拼讀的

漢語注音自古有之,古時候叫直音和反切,原來是這樣拼讀的

原標題:漢語注音自古有之,古時候叫直音和反切,原來是這樣拼讀的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本來是打算淘汰漢字,後來,為了不背負數典忘祖的罵名,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


在沒有拼音字母的古代,採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但漢字畢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有同音字很生僻,即使注了也不認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還想到了一種「讀若」法給字注音,就是用讀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讀若急」。還有直音加註聲調的方法,如「退」注音為「推去聲」。這樣雖避免了生僻字,但要改變聲調才能讀出應讀的音。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種注音方法,用起來也不太不方便。「勸,去願切。」「孤,古胡切」。這便是反切的方式。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應用他和另外幾位傳教士擬訂的用羅馬字給漢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寫了四篇文章,前三篇都是宣傳天主教教義的文章,由教會單獨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蹟》,複製本現存羅馬梵蒂岡教皇圖書館(在中國,習慣上把上述四篇文章稱作是《西字奇蹟》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



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繼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之後,開始了延續20年的切音字運動。幾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現,如吳敬恆的《豆芽快字》,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勞乃宣的《增訂合聲簡字》等。這些切音字方案多數是聲韻雙拼式的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數只在小範圍內傳習,沒有廣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推行較廣。


王照曾參加戊戌變法,因為他的進言被阻,導致光緒帝一次性撤掉禮部六堂官。而王照得以被光緒帝疾速提升。


戊戌變法後,逃亡東瀛的王照,受日本假名的啟發開始擬定漢語拼音字母,1900年秘密回國,以「蘆中窮士」的筆名發表《官話合聲字母》。採用漢字筆畫作為字母基礎,聲韻雙拼,並且主張以北京話為標準官話。他說:「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王照在北京設立「官話字母義塾」,為了取得合法身份,他自首入獄,得到釋放後全力推行他的官話字母,「十年之中,堅忍進行,傳習至十三省境」,其精神令人欽佩。


合聲字母是我國第一套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方案,聲母、韻母共62個,採用聲韻雙拼的方法。《官話合聲字母》方案中所體現的一些觀點至今有的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說對我們現在的拼音方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知歷史工作室歡迎您來稿,來稿需是原創首發


謝謝參與支持,讚賞是動力,轉發是鼓勵,原創不容易,請多珍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託孤大臣西拒諸葛亮東擒公孫淵,只一招搬倒攝政王,後改朝換代
38歲的光緒比73歲的慈禧早死一天,真兇究竟是誰?專家給驚人答案

TAG:新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