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焦慮」可以避免或減輕嗎?只要功課做足,可以
引文:入園焦慮是令人頭疼的事情,卻是孩子走向社會,邁入集體生活的第一步,更是親子和諧親密,共同成長的好時機。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歲月
聽媽媽說,小時候爸爸送我去幼兒園,我抱著爸爸大腿,哭得肝腸寸斷,園長孫阿姨怎麼接都接不過來。爸爸因為有會,不得不狠心掰開我的雙手,跑著離開。但心裡還是放不下,一天跑了好幾趟,在窗外偷偷看著我。媽媽說,我每次周一回幼兒園時,總是一副生離死別的樣子,令人心酸。
我不知道未滿三歲強行周托幼兒園,是否在我的心裡留下陰影,但我性格中敏感膽怯,自卑焦慮的特點,絕對跟童年由保姆帶,上幼兒園,留守姑姑家,造成安全感嚴重缺失,有直接聯繫。
如今孩子養育講究精細化了,寶爸寶媽們也盡量做到科學化人性化。但是入園時的分離焦慮,依然跟多年前無兩樣,痛苦悲傷依然是孩子入園一個時期內的主旋律。
很多寶媽陷入糾結痛苦,甚至比孩子的分離焦慮還要強烈。
圖片來自網路
寶寶上幼兒園,是出生以來第二次與母親的重大分離,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屬於里程碑事件。比起剛入學,剛入職的新人,除了對未來難以把握的迷惘忐忑,更有吃喝拉撒衣食坐卧的實地考驗。
這對於不會表達的幼兒來說,其驚懼疑慮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早期沒有與母親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更是感到又一次被母親和家人拋棄了。孩子的哭鬧,撒潑不是故意搗亂,更不是慣壞了,而是面臨未知與分離表現出的無助與恐懼。
但是,幼兒園是必須要去的。
這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次試水,是孩子開始步入集體生活的嘗試,是發展夥伴意識和體驗的必經之路。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分水嶺。
圖片來自網路
幼兒園生活必不可少,但入園焦慮完全可以規避或者減輕,這些需要寶爸寶媽了解孩子心理和情感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滿足,在此基礎上,與孩子共度難關。
需要家長提前半年或幾個月時間做足功課:
功課一:繪本了解,形成嚮往。很多國內外經典繪本對孩子的幼兒園生活,描繪得生動有趣,活靈活現, 引起孩子無限嚮往。
功課二:實地考察,熟悉環境。提前帶著孩子去要報名的幼兒園,看看門口專欄里小朋友搞活動的的照片,隔著欄杆看看小朋友們做操唱歌遊戲的情景,端詳一下大滑梯,蹺蹺板,旋轉木馬等器械,心中升起渴望。
功課三:提前結識,熟悉夥伴。同一小區里 同齡的孩子,可以提前約在一起,親子遊戲,外出遠足,慶生聚餐,互送節日禮物。同學之前,先成朋友,日後在幼兒里不至於舉目無親,孤苦伶仃。
功課四:提前訓練,適應規範。有些集體行為要提前訓練,行動聽指揮,上課跟著老師思路走,發言舉手,按照老師要求行動坐卧,按時入園不遲到不曠課。這些集體生活的常規訓練,可以使孩子減少行為改變帶來的突兀不適應。
圖片來自網路
功課五:提前訓練,生活自理。對吃飯喝水,脫衣穿鞋,大小便進行訓練。這些小事訓練不足,往往成為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如別人,被訓斥,邊緣化的主要問題,也是孩子視幼兒園如畏途的重要因素。
功課六:聯繫老師,了解動態。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時配合老師解決,盡量維護幼兒園和老師的形象,吐槽和抱怨,會造成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的不信任,降低歸屬感和安全感。
功課七:按時接送,重建信任。一定要按時接孩子,最好由父母親自接送,來迴路上的嬉戲交流,是密切親子關係的有效途徑。按約定準時接孩子,可以給孩子建立秩序感和掌控感,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重建。
功課八:每天跟孩子聊天。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園內生活上。可以抱著孩子問:"今天開心嗎?""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嗎?"今天又認識了新朋友嗎?""今天又學了什麼?"讓孩子感覺到父母雖沒有陪在身邊,但一直在關注著他。
入園焦慮是令人頭疼的事情,卻是孩子走向社會,邁入集體生活的第一步,更是親子和諧親密,共同成長的好時機。
最理想的結果,不是找個地方替自己帶孩子,而是通過入園幾年的融入和鍛煉,孩子由懵懂無知的小奶娃,變成了一個懂規矩有知識自我管理有模有樣的准小學生。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歲月,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