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追根溯源十問:古代所謂的娼妓就是賣身女嗎?

追根溯源十問:古代所謂的娼妓就是賣身女嗎?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錦瑟長思

 錦瑟長思

銀臨 

00:00/04:39

作者:劉宏宇

(青樓名妓李師師)

(一)娼妓 = 賣身女?

「娼妓」是「娼」和「妓」的通稱,泛指以色相謀生的女性,古來有之。但「娼」和「妓」,在本初的意指上,是有區別的。

反映舊時代的影視劇和小說中常見的那些某某樓某某院某某堂的「姑娘」,屬於「妓」;有「固定寄居的營業場所」,「服務項目」繁多,兼有「推銷」職能,相當一部分不出賣肉體,只獻藝。古時很多「名妓」,都不是或不主要靠出賣肉體謀生;甚至有的「花魁」,經營極少數甚至是唯一的「恩客」,沒有「賣身價」,而是「情到時以身相贈」。

而「娼」主要靠賣身生存,相當一部分沒有「自己的經營場所」,稱「游娼」;地位比「妓」要低下,生存方式更陰暗,境遇更屈辱、悲哀,故而說「逼良為娼」而不說「逼良為妓」,也沒有「名娼」的說法。

在有些地方的有些時期,「娼」有「公」、「私」之分,即「公娼」、「私娼」。其中「公娼」,跟上面說的「娼」大體類似。「私娼」則通常在一定時期內只「服務」於唯一的「恩客」,有點兒類似今天的「包養」。不同的是,「私娼」很清楚自己是誰,不會有「非分之想」。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公娼」「私娼」的區別在於「合法性」。

我國古代,大多數朝代、時期,娼妓業都「具有一定合法性」。經營、從事該行業,是要「報備」的。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封建社會,凡「登記在冊」的娼妓,都歸入「賤籍」,屬「賤民」,身份性質類似古老時代的「奴」,比一般「自由民」低賤。除非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保人」(如「朝廷命官」、考取了功名的讀書人、鄉紳、社會名流、貴族)做擔保,並通過最低縣一級行政長官特許的官方批准,終生不得脫離「賤籍」、不得正常婚嫁、生育的子女也必須歸入「賤籍」;就便脫離的「賤籍」,成了「自由民」,因為曾是「賤民」,正常婚姻之下生育的兒子,均不為「嫡」,本人死後,也不得葬入「家墳」,包括夫家的「家墳」和娘家的「家墳」。

如此境遇,還只是針對「登記在冊」的「妓」和「公娼」。沒登記的「私娼」,以色情謀生,是犯罪,會受到比「通姦」更嚴厲的處罰,嚴重者會被處以殘酷而屈辱的死刑。

(舊上海舞女)

(二)「特務」是指什麼人?

追到「根兒」上,「特務」,是「特殊任務」、「特別事務」的意思,並不指人,不管哪類。

中國共產黨建立自己的武裝(1927年)起,非正式地把「偏正詞」「特務「名詞化地指代敵方的某類人。到共和國建立,「特務」成了為廣大人民群眾共識的專指敵方暗藏破壞分子的「指代名詞」,其原本作為「偏正詞」的意思,倒被普遍地忽略掉了。

無論敵我,在鬥爭對抗中,都有「正面戰場」和「隱蔽戰線」。「隱蔽戰線」上的人員,在某些歷史時期,被稱為「特工」;所司職能,包括情報搜集、情報分析、物資轉運、對抗式宣傳、感化、策反、精準個別攻擊(脅迫、暗殺)等等。

(影視中的女特務)

這類人比較「國際通行」的稱謂,是「間諜」,「離間」之「諜」的意思。

相對應,「特務」作為「指代名詞「的含義,與之有交叉。而作為「偏正詞」而不是「指代名詞」時,「特務」屬「中性詞」,不含貶義。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的「紅色娘子軍」,其原型的那支部隊,叫做「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娘子軍特務連」。

又例如: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光榮的人民解放軍的建制中,還有冠以「特務「的專門部隊。

(真實的女特務:台灣國民黨駐金門播音站的女特務們)

(三)封建迷信 = 迷信?

「封建迷信」是共和國建立過程中和建立初期產生的辭彙,意指「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迷信」。可很多人就理解成了「封建的迷信」。

「封建」是「封建」,「迷信」是「迷信」,兩碼事您哪。

按我們小時候學的中國歷史,我國「封建社會」始於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也有說始於戰國中早期(公元前四世紀)秦國的商鞅變法,終於1912年清帝遜位、帝制結束。

相比,「迷信」的歷史,可要長得多了。

(四)「cc系」的cc是「二陳」的縮寫?

所謂「二陳」,指國民黨黨務頭目陳立夫、陳果夫兄弟。他們的父親陳其美,是早期的「革命黨」人,他們的表兄弟徐恩曾,是「中統」頭目,與「軍統」的戴笠齊名。

國民黨最早的情報工作(特工)體系,源自陳氏兄弟「坐莊」的叫做「中央俱樂部」的內部社團性組織,cc是「中央俱樂部」的英文center club的首字母縮寫,不是指陳立夫陳果夫兄弟。「陳」字的英文,在他們那個時代,首字母不是c噠!

(五)中華民國有好多任「總統」?

中華民國1912年正式建立(紀年)以來,只有一位「總統」,就是1948年「當選」的蔣中正。之前的全部都是「大總統」;之後,大陸時期,只有「李宗仁代總統」,台灣時期,我們叫「台灣當局領導人」。

1948年,掌控國民黨大多數軍事力量和全部特務體系的蔣介石(蔣中正),通過「形式重於內容」的「選舉」,以「壓倒性優勢」「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

很快,隨著與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爭的接連重大失敗(三大戰役),迫於國內外、黨內外壓力,於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初宣布「下野」,由桂系統帥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

(六)「國軍」是「國民黨軍」的簡稱?

大體上講,這個說法不錯。但「國民黨軍」其實也是「簡稱」。不管那支軍隊走向了怎樣的「反動」,自其1925年完成組建到1949年敗走台灣,始終的正式全名都是「國民革命軍」。

聯合抗戰時期(1937~1945),中國共產黨本著「統一戰線」方針,從民族大義出發,同意其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家喻戶曉的「八路軍」「新四軍」,就是改編後的稱謂,全稱應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七)何為「帝國」「帝國主義」?

要是隨機問身邊朋友「帝國」的意思,大把人會說就是有皇帝有國王的國家,文氣點兒,叫做「君主制」國家。

這就偏誤了。

君主制國家,古往今來,何其多,可有幾個被叫做「帝國」的?

「帝國」,是指專制或類專制政體下具有擴張性(尤指軍事擴張性)的國家。

在我國歷史上,按這個定義,真正稱得上「帝國」的,大體只有六個時代:武丁時期的「商」、始皇帝時期的「秦」、武帝時期的「漢」、貞觀時期的「唐」、忽必烈時代的「元」、康熙時代的「清」。

世界範圍看,傳統認為的「帝國」有六個——古波斯、羅馬、東羅馬、馬其頓、阿拉伯、奧斯曼土耳其。近代的「大英帝國」「沙俄帝國」「奧匈帝國」,還有曇花一現的「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時代),也都可以算「帝國」。

按照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即以貿易、技術、軍事等各種手段實施擴張,呈現「帝國」特徵。但其擴張手段不止於軍事甚至很大程度上不以軍事為主,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已走出君主式的專制時代,施行了包括君主立憲在內的「憲政」,故稱之為「帝國主義」——「帝國」的「主義」。

(漢高祖劉邦)

(八)「老闆」到底指什麼樣的人?

「老闆」這個詞讓今人「提升性」地用濫了。小時候學英語,boss這個單詞的漢譯,就是「老闆」。2018俄羅斯世界盃每場比賽都得「搭著看」好幾遍的「boss直聘」廣告,更是把「老闆」和boss完全對應。

其實,英語boss一詞,更確切應譯成「上司」;按現代企業慣例引申,也可以理解成「有人事決定權的上司」,就是「能招人也能開人的頭頭」。

而源於中國近現代的「老闆」二字,則是個很有江湖氣的稱謂——在一定領域(行業、地域)以不完全正當的方式取得主導地位的大商人、從事非法或灰色地帶營生的民間社團的頭目、有聲望的演藝人、煙管賭場這類邊緣生意的執業者,才被稱「老闆」。

某種意義上,這可不算尊稱。

舊上海幫會頭目杜月笙,就很不感冒人家稱他「老闆」,喜歡被呼作「先生」。

(黑幫)

(九)國民黨 = 反動派?

很多人將「反動派」簡單理解為反對共產黨的勢力,又認為國民黨都是「反動派」。

「國民黨」和「國民黨反動派」,是內涵外延不同的兩個概念。

中國共產黨把一切反人民、反革命的勢力,都稱為「反動派」。

「反動派」不止在國民黨里。舊軍閥(北洋軍閥為代表)、服務於「帝國主義」的「買辦」勢力、流氓幫會,等等,都屬於「反動派」。

「國民黨反動派」有兩方面含義:「反動派當中屬於國民黨的那些勢力」,和,「國民黨中間的反動派」。

國民黨有很多派系,有的保守,有的「中立」,有的同情革命,也有「親共派」。

1927年「四一二」(上海)、「七一五」(武漢)之後,以蔣介石、汪精衛為代表的背叛「大革命」、投靠帝國主義的派系,是「國民黨反動派」的突出代表。

(十)姓 = 氏 = 姓氏?

宋朝有部《百家姓》,列出了數千個「姓氏」。大概,就是打這兒起,「姓」和「氏」,實現了「社會性的並列」。

「姓氏」,是「姓」和「氏」組成的「並列詞」。「姓」和「氏」,原本各有出處,也各自有其發展軌跡。

簡單說,「姓」的數量並不多,多產生於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的具有「私有制」特徵的「部落」、「部落聯盟」以及早期的「國家」過渡的期間;很多「姓」,特別是帶「女」字的「姓」,多少都帶有向母系社會「致敬」和延續母系社會情感的意味。

「氏」的產生,嚴格講,比「姓」要早。屬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以「氏族」為核心和關聯紐帶,上古傳說中的「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史稱「三皇」),就是氏族公社的象徵性代表。最早的「氏」,即由「氏族公社」產生,用以彪炳、強調「氏族」的聚居地、大自然崇拜的對象、主流生產方式,等等。

隨著私有制的「部落」、「部落聯盟」的產生和發展、壯大、國家化,父系取代母系,向母系時代「致敬」的「姓」,得以生髮,古老的「氏」,漸成「遙遠回憶」。伴隨著「姓」的發展、演變,由「姓」衍生的「氏」,開始出現,並在西周中後期至秦漢期間,繁多起來。

跟上古氏族公社時代的「氏」相彷彿,由「姓」而來的「氏」,大多趨於標記地名、部族的「出處」、崇拜對象、營生、司職,典型例子:「司馬」,本是官職;「夏侯」,紀念祖先;「毛」,爵位(毛公);「周」,國家名;「趙」,地名;「商」(朝代名);「呂」,古邦國名;「薛」,古邦國名……

由此可見,最晚在宋朝《百家姓》以前,「姓」和「氏」,是有區別的。一些典籍上出現的某某某「姓」什麼什麼「氏」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宋朝《百家姓》收集的「姓氏」,大體分為五大類:

一,本屬於「漢」族群及更早的「華夏」族群的「姓」;今天大多數帶「女」字的姓,都屬此類;如「姜」、「媯」、「姬」、「姚」;還有些不帶「女」字但也從遙遠古代作為「姓」流傳下來的,也屬此類,如「劉」、「張」、「江」、「孔」、「鳩」、「熊」、「子」(商代帝姓)。

二,由「漢」族群及更早的「華夏」族群衍生的「氏」;如「畢」、「郭」、「黃」、「秦」、「齊」、「陳」、「韓」、「東方」、「左丘」、「夏」、「衛」、「公孫」,還有居於《百家姓》之首的宋朝皇姓「趙」;在迄今的中華民族姓氏體系中,這類,在數量上佔大多數。

三,「漢」與「戎夷」交匯、融合而新生的趨從於「漢」的姓氏體系的「新」的「姓」和「氏」,如「元」、「普」、「穆」、「沐」、「宇文」、「長孫」。

四,「漢化版」的「戎夷」姓氏,如「赫連」(匈奴姓)、「淳于」(匈奴姓)、「拓跋」(鮮卑姓)、「慕容」(鮮卑姓)、「獨孤」(柔然姓)、「呼延」(突厥姓)。

五,漢唐以來的「新姓氏」,如「漆雕」「第五」「西門」「南宮」。

(姓的甲骨文)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著有《管得著嗎你》《紅月亮》《武王伐紂》《深水爆破》等多部長篇小說。主筆、主創多部影視劇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諜戰劇)、《危機迷霧》(38集諜戰劇)已在央視、北京大台播出,《婚姻變奏曲》(30集情感劇)、《阿佤兄弟》(電影)已拍攝完成。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紂王和西伯侯這兩個稱呼到底對不對?正史是怎麼稱呼的?
害死岳飛的口號不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而是這一句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