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又是一年開學季

秋天歸來開校門,一群孩子入學來。

前人早有 「慎始」、「善始」的教導

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開學的嗎?

我國古代是傳統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農事展開,教育也不例外。

在古代,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並且古代的開學時間也和我們現在不太一樣。

古代的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全都是利用農閑時間開學。

而到了南北朝以後,開學時間相對統一,「春夏務農,冬季入學」成為主流。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當下,我們的新學期開學時,學生們都會穿上嶄新的校服,背著嶄新的書包,裝著嶄新的文具和課本,高高興興的去上學。

可是在古代,開學典禮遠比現在要隆重的多,它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成人禮、婚禮、葬禮一起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之一。

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無論出身貴賤,若要開蒙入學,一定要行「入學禮」,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

入學當天,學校會安排一系列隆重的開學儀式,只有禮畢之後才意味著正式成為學子。

普通家庭需先準備文房四寶,而富裕家庭則要豐富的多。

如《紅樓夢》中,寶玉入學一段,他不僅帶了文房四寶,還帶了茶壺鍋碗、手爐腳爐、坐墊毯子,以及四個陪讀的小書童和幾個年紀大的僕人。

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流傳下來的「開學儀式」歷經千年未改。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凈手凈心、開筆禮。

古人的開學

是從「有儀式感」的一天開始

正衣冠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因此,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即是「正衣冠」。

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

入學時,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行拜師禮

國人講究尊師重教,因此入學祭拜先師,也是一個重要環節。

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

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是拜先生,三叩首。

據《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

拜完先生,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

所謂六禮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分別是:

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

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紅豆:寓意紅運高照;

紅棗:寓意早早高中;

桂圓:寓意功德圓滿;

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釋為十條幹肉。

據《禮記·少儀》記載:「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註:「束脩,十脡脯也。」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論語·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而學費則沒有定額,只要禮數盡到,根據家庭條件適當奉送即可,稱為「贄見禮」。

若家中實在窮沒錢交,物也可代。

據《學記》記載,古代寒門學子,入學若出不起銀兩,可用「茶」和「炭」代替。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凈手凈心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

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開筆禮

這是開學禮的最後一道程序,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等。

「硃砂開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紅痣。

因為「痣」與「智」諧音,寓意著孩子從此開啟智慧,目明心亮,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擊鼓明智」來源於《學記》:「入學鼓篋(qiè),孫其業也」,意在通過擊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讀書的重視。

「描紅開筆」就是學生在先生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入學禮」完成後,才代表著學生已經正式拜在先生門下,開始踏上「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

在古代 開學典禮有哪些講究?

古代學生的入學儀式,遠比我們今天的開學典禮要講究多了。

它代表著一種歷史厚重感和儀式感,目的是教導每個學生都要去尊重知識、尊敬師長,這也是每個學子都應該知道的開學第一課!

來源:詩詞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孔子網 的精彩文章:

論語:自省修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糊塗,是福……

TAG:中國孔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