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鄧曉芒:人民需要于丹,一位心靈救世主
文史
09-04
近年來全國上下鬧得沸沸揚揚的「于丹讀經」現象,是這場「國學熱」的進一步擴展。人們爭論得最多的,是于丹的解讀是否地道,是否歪曲和庸俗化,是否合乎學術標準。其實這些爭論都沒有爭在點子上。
有子講:「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的做人準則是像顏淵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然而,如果人人都做顏回那樣的人,今天這個社會還怎麼發展?
我並不覺得于丹本人在這件事上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她那天衣無縫的辯才,那不容置疑的口氣,那居高臨下的聲調,那先知式的表情和規範手勢,雖然使某些人覺得不快,但卻正是廣大老百姓所需要的。「當今老百姓最缺少的就是這樣一位先知,一位心靈救世主,能夠依據幾千年來的正統經典讓他們的靈魂有個寄託之處」。
老百姓已經習慣了被愚弄,直到今天,他們自欺的心理結構仍然萬分需要有人來愚弄,否則就會人格崩潰──這才是真正令人悲哀之處。
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90年代的「氣功熱」有那麼多收費的氣功培訓班,有那麼多這個「大師」那個「大師」的追隨者;為什麼今天有于丹這樣的「講用者」活躍在媒體,擁有如此眾多的「粉絲」。
「人的靈魂不獨立,就需要寄託或者說寄生,哪怕是依附於一株即將枯死的老樹」。今天的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正是因為幾千年的枯樹已然傾覆而導致的。
那麼,當代知識分子的使命,是把這株枯樹重新扶起來,給它安上塑料做的枝葉和嫩芽呢,還是給國人的靈魂注入真正的活力,讓它能夠立足於現實生活自身的根基?
※王國維孫輩講述國學大師的自殺之謎
※《蘭亭集序》:這部詩集並不出名,序和書法卻流傳千古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