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本來能多活幾年,就因為他殺了一個人,結果不死都不行了

曹操本來能多活幾年,就因為他殺了一個人,結果不死都不行了

原標題:曹操本來能多活幾年,就因為他殺了一個人,結果不死都不行了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關於華佗,想必每個人都聽過這位神醫的鼎鼎大名,但是,若說起華佗的具體死因,民間卻是眾說紛紜,意見不一。


歷史記載,華佗為曹操所殺,但因何事所殺,卻存在疑點。


說法一:具有謀殺動機,故被曹操除掉


在《三國演義》中,曾詳細描述了華佗被殺的起因。曹操為造建始殿,把躍龍祠前的一顆梨樹給砍斷了,因此,得罪了神靈。深夜時分,曹操噩夢中猛然驚醒,當即頭痛欲裂,染上頑疾。


之後,曹操派人尋遍世間名醫,均不得痊癒。後在太醫的推薦下,曹操得知神醫華佗可治此病,遂派人將其請來。華佗幫曹操仔細診斷後,認為此病為中風,病根已經紮根腦部,僅靠服食藥物是起不了作用的。曹操當即問:那這病要怎樣才能去根?


華佗若有所思,說道:「此病需要把頭顱切開,取出腦袋中的「風涎」,便可消除頑疾。」生性多疑的曹操聞聽此話,心中頓生殺意,他可不信人的腦袋劈開還能活的,面前這個所謂的神醫,極大可能是過來殺他,為關羽報仇的人。


前些天,曹操的部將曾用毒箭射傷了關羽,若不是華佗相救,恐怕關羽命已危矣。曹操顯然把華佗當成關羽一方的人,自然不能加以放過。所以,當即命人將華佗收監,沒多久,一代神醫便屈死獄中,華佗所著的《青囊書》亦從此失傳。



以上為常見的第一種說法,但基本依據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而此書只是一部小說,故事存在虛構成分,不足以證明華佗便是因此而死。

第二種說法:華佗借看病謀取官爵,要挾不成反被殺


這是民間普遍流傳的一種傳聞,當時,曹操請來華佗後,華佗自知此病只有自己能治,便以此為要挾,為自己謀取官職。華佗並沒有直言要官,而是稱此病難治,需要長期治療。此話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曹操想要消除頑疾,便需要一直將華佗留在身邊。」



作為三國梟雄,曹操自然聽出話外之意,但並沒有當即回復。華佗見曹操沒有同意,便以家中出事、想要回去探望幾天為由,離開了魏宮。回到家後,華佗想繼續要挾曹操,遂以妻子生病為借口,多次推遲返回時間。


曹操遂派人秘密調查,發現其妻身體無恙,此刻的曹操算是明白了,這哪裡是暫時回去幾日,明顯是一去不回了。意識到被耍的曹操,當即大怒,派人將華佗抓來,以「欺君罪」處死了。

這個民間傳聞最為真實,有文獻記載,華佗在給曹操看病後,確實回過家中一趟,但目的是否是為了要挾曹操,暫時不明。有人認為,所謂的「要挾論」,只是民間對華佗的一種詆毀,華佗之所以脫辭離開魏宮,是因為他不願服侍權貴。



世人皆知,華佗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心系蒼生,自然不願意只為一個人看病,他所在乎的,是世間所有的平民百姓,而不是嗜殺成性的梟雄曹操。


民間之所以出現「要挾論」這種說法,還是源自曹操的這句話:「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大意為:「華佗這個人本來能夠輕鬆治好我的病,然而他為了要挾我,故意消極治療。我寧願忍受病痛,也不會讓這種小人要挾我。」


寧死也不願受人要挾,這倒很像曹操的性格。一代梟雄在別人的要挾中苟且而活,就算真的活下來了,心裡必然憋屈至極。曹操這種人物,自然不會選擇忍氣吞聲。但是,華佗要官的傳聞就一定是真的嗎?我看未必。


《後漢書》曾記載,宰相陳圭曾想要舉薦華佗,被華佗婉拒,可見,華佗對權力並無念想。退一步講,即便華佗貪圖權力,曹操的態度應該是大喜才對。如此神醫,能夠收到身邊,可遇不可求。再者,華佗作為一個醫者,登上官爵之位,並不會對曹操統治造成威脅,論權謀之術,三國時期還沒幾個人能夠媲美曹操。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華佗不是貪圖功利,那麼,曹操為何要將其殺害。我覺得可能存在多種因素,比如:華佗對曹操的態度,極有可能敷衍消極。醫者父母心,最不願看到的便是戰爭動亂,生靈遭受塗炭。而曹操作為一方梟雄,不僅殺人無數,更是多次發動戰爭,如此禍害百姓,自然會引得華佗不滿。


再加上華佗與曹操,相互自傲,皆視對方為凡俗,如此之後,便產生了「醫患矛盾」,失去了信任關係,這病自然無法再治的必要。後來,曹操遂以「大不敬」之罪,將華佗殺死了。



現今,已知的華佗墓有兩處,河南許昌華佗墓位於許昌城北15公里蘇橋村南石樑河西岸,墓呈橢園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立石碑一通,楷書:「漢神醫華公墓」。河南周口沈丘槐店鎮的西南角,沙潁河南岸,有一個像小山包一樣的大土堆,當地人稱華骨冢,又叫華佗冢。


但是,這兩處華陀墓到底哪一處為真,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三國志》、《襄陽府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如果她是個男人,絕對能稱為「一代聖君」,可惜是女人卻遭人唾罵
明朝在亡國前的40年就已經無力回天了,崇禎其實是背了一個大黑鍋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