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姓「皇」,起名「太子」,皇家啥反應?南朝一皇帝的做法絕了
古人取名選字的規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新的學年開始,有關新生名字的話題就多了起來。如何給孩子起一個好聽,又有意思的名字確實不容易。
(上學了)
在古人眼裡,給孩子取名是一件相當嚴肅和重要的事。起名那天,要抱著孩子到宗族祠堂里,對著先人的牌位取名。因為古人覺得,取名是父親教育孩子的第一堂課,即所謂「謹其始而教其終身」。
到秦漢時,已形成了一套起名程序。據《禮記·內則》,取名前,丈夫會代孩子說「欽有帥」,取名後妻子代為回答「記有成」,這三字是必須要說的,意思是,我將恭敬地遵循善道,記著父親的話,將來有所成就。
(學古禮)
當然,《禮記》中的一套取名程序,並不是古人給孩子起名的例行程序,特別到後來,沒有多少人家會那麼古板地遵守,但書香門第還是有講究的。
取名的關鍵是選好字。
《禮記·內則》記載了這樣的選字原則:「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意思是,給孩子取名字,有注意,日、月、國名、病名都不能用,也不能取和太子一樣的名字。
(禮記)
說到「太子」,有一個笑話。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二)「命名奇詭」條中有一故事,南朝劉宋孝武帝時,有個小公務員姓皇,取名「太子」,人稱「皇太子」。孝武帝聽說後做法絕了——「移其點於外,改為『犬子』。」
「犬子」笑話說明,名字不能亂起的。魯大夫申繻先秦取名規則說得更具體,他歸納出五點:「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劉·宋孝武帝)
這是《左傳·桓公六年》中所記,當時桓公的太子出生,遂諮詢申繻怎麼給太子取名,申繻當即說了這一番話,還具體解釋道:「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信」、「義」、「象」、「假」、「類」,這一取名基本規則,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申繻還提出具體的選字方法:「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漢服小女生)
為什麼呢?先秦人已開始講究避諱, 如果用國名、官名入名,將來死後很麻煩,因為要避諱,死人用過的字就不能再提,所以「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
孔子名「丘」,其名就是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取的。孔子生下後頭頂長得特別,凹了下去,即所謂「圩頂」,遂取名「丘」。孔子又怎麼給兒子起名字?他生了兒子後,恰好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遂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按「取於物為假」的取名原則起的。
(孔丘畫像)
申繻的取名選字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風俗,即講「避諱」。
中國封建地姓名避諱風氣大流行,源頭實起於先秦。實際上,很多時候並未得到尊守。如晉成公生下屁股黑,起名「黑臀」,楚公子胳膊黑,起名「黑肱」,與「不以隱疾」的取名原則是有衝突的。
先秦時,殷王族喜歡用生日的天干起名子。《白虎通·姓氏篇》稱,「殷尚質,故直以生日名子也。」如商殷的開國君主成湯,便取名「天乙」;最後一位君主紂王,取名「帝辛」。
這種愛用天干入名的風尚,到周秦時代很有影響力,為時人所喜歡。
歡迎訂閱「梧桐樹下戲鳳凰」專欄,內容更精彩——
帝王秘事作者:梧桐樹下戲鳳凰10元144人已購進入專欄※考古發現一老年男墓主用多名妙齡女子殉葬,意外還不只這個
※傳統土葬如何迷惑盜墓者?怕人知道,十六國時一皇帝夜裡偷埋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