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桐柏縣駐村第一書記嚴兆科:心繫群眾 甘做基石

桐柏縣駐村第一書記嚴兆科:心繫群眾 甘做基石

家人說他是「野人」,同事稱他「拚命三郎」,村裡人則親切稱他為新時代的「大禹」,因為他不僅僅是「三過家門而不入」,還積極為所包的村找出路想辦法,讓大家都為這個以村為家的第一書記為榮,他就是桐柏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駐大河鎮泉水灣村駐村第一書記嚴兆科。

2015年嚴兆科作為駐村工作隊員加入了扶貧這個光榮的隊伍,2018年4月因駐村工作成績突出被組織任命為大河鎮泉水灣村駐村第一書記。4年來,他憑著一股闖勁奔走在田間村頭,帶領村民一起擺脫貧困,他關心百姓疾苦,反映群眾的呼聲,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和好評。「作為村第一書記,我的職責就是了解民情、傾聽民聲、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聚集民力、排解民憂」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以村為家,不辭勞苦。泉水灣村位於大河鎮西北部,共有人口326戶1139人。長期以來偏遠山區的閉塞、落後限制了村民們的發展,隨著外地經濟的活躍,一部分青壯勞力紛紛外出創業,留在村子裡的老弱村民想要脫貧致富更顯得的任重道遠。

駐村四年來,嚴兆科不畏夏日酷暑和冬季的寒冷,不止一周五天四夜,經常周六周日也堅持駐村為村民想出路謀發展,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多次對全村1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走訪調查,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貧困戶致貧原因,為他們規劃不同的脫貧方案,積極的想辦法,謀發展。走訪中發現,貧困戶馬先利、長年患病,積勞成疾,經常說腰疼,劉恆芬在家種植香菇時經常感覺頭暈無力,但是又不願意去縣醫院檢查,為了說服他們,嚴書記不知往他倆家裡跑了多少趟腿,講了多少遍醫保政策,但是由於體弱多病,離縣城又遠,他倆就是不願意去醫院住院做檢查,實在沒轍,嚴兆科就自己開車拉他們去縣三醫院住院檢查參加體檢,又幫他們墊付檢查費用,一檢查,兩個人一個是腎病綜合症,另一個是高血壓二期,都是重症慢性病患者,又幫助他們辦理重慢症門診卡,自從給他們解決了看病難問題,兩個人就把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當成了親人,大事小情都給他商量,嚴兆科也樂此不疲。

工作中為了找群眾時間宣講政策,了解農戶脫貧意願,制定幫扶計劃,更快的融入群眾的生活中,嚴兆科經常天不亮就入戶調查,餓著肚子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鄉間奔波是常有的事,一次走訪中得知村民馬哲雲,馬作新想學技術,他便積極聯繫農業技術人員到馬哲雲、馬作新家中的香菇木耳地進行技術指導。今年,兩家種植的香菇木耳由於管理得當,比去年增產好多,貧困戶也增加了收入,大家對這個第一書記更信賴了。人畢竟不是鐵打的,在一次去農戶家的路上嚴兆科腹部忽然疼痛,他強忍疼痛繼續入戶,在回村部的路上由於激烈的疼痛幾乎痙攣昏迷,一起的工作隊緊急送往醫院,確診為膽囊炎,住院期間他仍不忘給馬哲雲電話聯繫詢問香菇種植情況。走在泉水灣村的鄉間小路上,不時有村民前來打招呼,「嚴書記,又給我們帶來什麼好政策了?」 「那還用問?肯定是讓你脫貧致富的好政策啦!」伴著村民對他的熟悉是家中年僅三歲女兒對他的陌生,4年的下鄉扶貧,聚少離多,偶爾回家一趟,女兒竟然不讓他抱,每次看著孩子驚恐的小臉,他的心裡總像刀割一樣。

以民為天,精準扶貧。在走訪村民時嚴兆科發現,很多村民存在以貧為榮等現象,通過進一步調查摸底,如何扶貧先扶志和智,被他列為他工作的重點,馬哲雲今年45歲,是泉水灣二十畝地組的貧困戶,家庭因缺技術缺資金而掙扎在溫飽線上,他因勢利導,通過聯繫幫助他家發展技術培訓,發展種植業,帶他們走上了致富道路。如今,來到他家,村口田塊里,三三兩兩的人們,在木耳地里忙著採摘香菇木耳。如今的馬哲雲不止自己發展生產脫貧還和本村的香菇種植大戶一起帶動附近的十多戶貧困戶一起走向脫貧致富的陽光大道。通過典型帶動,許多村民改變了等靠要的思想,在村子裡樹立了正氣。

如今,嚴兆科把自己列為泉水灣村的一份子,泉水灣村已經成了他的家,村民就是他的親人,站在這塊充滿希望和生機的田野上,看著那片綠意盎然的土地,豐收的喜悅、致富奔小康的憧憬都將在這裡孕育、成長,而作為與之共同成長的第一書記嚴兆科也將在幫扶大潮的洗禮中步履走的更加堅定和從容。(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美重量級議員麥凱恩過世享年81歲 特朗普哀悼 白宮降半旗
與李顯龍共進午餐 特朗普喝到「最愛」?服務員手拿百事可樂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