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世俗人間,正是修行的道場
人活在世上,努力的目標是什麼?最重要的大事又是什麼?
有人嚮往鐘鼓饌玉、榮華一生,有人希望名滿天下、光宗耀祖。在十幾歲上私塾的時候,王陽明也問了老師這個問題:「如何是第一等事?」
老師的回答看起來沒有問題:當然是讀書中狀元。王陽明卻給出了一個不同的答案:做聖賢才是第一等事。這倒讓人想起《孟子》里的一句話:「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說,成為堯舜的方法很簡單:「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當然了,堯舜的言行在歷史上並沒有非常詳盡的記載供人學習,所以孟子只是在告訴我們:你按照聖賢做事的方法去做事,那你就是聖賢。
而王陽明認為,想要體驗到聖賢做事的方法,根本上還是要你從心上去體察。從孟子到王陽明,他們說的其實是一回事:人人皆有良知,這就是你的善根。
王陽明有一首詩:「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程朱理學提倡「格物致知」,認為真理存在於外部世界的萬事萬物之間,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終豁然開朗。
但是,王陽明卻認為,人的本性中就有善的存在,只是後天的熏習使得人心中本來的善良受到了污染,所以,我們要「致良知」,要摒棄這些污染,重新找到內心的「善」。
然而,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了解自己的缺點,但最大的麻煩在於,了解容易,改正很難。所以,王陽明就說了,不要停留在「知道」上,要去「做」,他還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我們說一個人知道孝悌,那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
王陽明的意思是,修行不是懸空的,不是你憑空想出來的,你要去腳踏實地的做。而怎麼做呢?也不是讓你躲在深山裡或者宅在家裡去想,而是說就在你的生活實踐中去做,這紛繁的世間,其實不過是供人修行的道場。
王陽明曾對一個感慨政務纏身的官員說:「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它最好的歸宿。我常說去事上磨練就是因此」。
王陽明還給他做了具體分析。說比如當你判案時,要有一顆無善無惡的心,不能因為對方的無禮而惱怒,不能因為對方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為厭惡對方的請託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為同情對方的哀求而曲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的事務煩冗而隨意草率結案。
在別人眼裡,世俗人生和心性的修行是兩碼事。如果拋開事物去修行,反而處處落空,得不到心學的真諦。枯燥乏味的塵世生活是用來超脫和逃離的。
但是,在王陽明看來,這就是矯揉造作。塵世的紛雜繁複不是一種困擾,而恰恰是幫助你修行的工具。
在塵世的紛雜繁複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你到底做了什麼,你的良知輕而易舉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如此說來,你若在生活工作的塵務中不能盡職,這本身就是無良。這不僅是你人生的路,也是你修行的路。
作者:王素絢
來源:騰訊儒學(ruxue_qq),轉載請聯繫授權。圖源網路。
關於開問
開問是一個文章作品發表平台、文檔協作平台、文檔類活動平台。「共同創造更美的世界」,是開問的信仰。
開問目前有網站(www.openwhy.cn)和APP,設有包括「心學」在內的多個頻道,歡迎抒寫和分享你的世界,亦可同時投稿至「心學」公眾號。
※特蕾莎修女 《活著就是愛》
※為什麼越是精英的大學,就越愛務虛?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