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方可少犯錯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方可少犯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名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在孔子門下學習約有十年之久,他是儒家學派中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論語》就是他和有子及其弟子編撰而成。

孔子的孫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而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韓非子說孔子之後儒分為八,顯然曾子、子思、孟子一派成為主流。

南宋的朱熹認為,《大學》是曾子所記述;而《中庸》是子思所作。《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都與曾子有關。

儒家另一部重要的經典《孝經》,據記載也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記,可見曾子在儒家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論語》中有27名孔門弟子出場,曾子是第二個出場的,出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這段話。了解這段話對於理解曾子、理解儒家的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省吾身」之「三」,有學者認為是多次,也有學者認為是三次,意思是每天多次或三次反省自身。

這樣的理解反而削弱了對其內容的強調,讓人著眼於數量上用功,而具體的內容反而居於次要地位了。

這裡的「三」,應指後面具體三件事,第一件,為人謀要忠;第二件,與朋友交要有信;第三件,傳授的道理要親自實踐過。

《論語》中,「三」字這樣的用法還有很多,如: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還有君子有三愆,君子有三變,損者三友,益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裡的「三」,皆指後面的三件事。

有學者認為,曾子每天反省的內容很多,不單單是這三件事,因此,「三」指多次反省更合理。此話固然有道理,但仔細考察三個方面的內容,就會發現其中的意義。

「為人謀」指工作服務的對象,在古代,知識分子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君王;朋友指日常密切來往的人;所傳之人指弟子。君王、朋友、弟子有一個共同點,都不是血親家族的成員,而是血親家族之外的人。

《論語》首章,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次章,有子談孝悌,說:「孝悌,仁之本歟。」接著曾子出場,說的就是「三省吾身」這三句。

孔子談學,確定了學在儒家的根本地位;有子繼之談孝悌,這是家庭倫理;曾子繼之談家庭之外的社會倫理。所以,孔子、有子、曾子在開篇的三段話,就把儒家的基本思想概括全了。

我們再來分析曾子三句話的主要內涵。

「為人謀而不忠乎?」忠是誠的意思,為人辦事是不是誠心誠意,盡心儘力呢?

《孟子》記載,孟子有一次奉齊宣王之命考查幹部,到了平陸縣,發現民有菜色,路有餓殍,一見縣長孔距心,劈頭就問:「你的士兵失職三次,怎麼辦?」

孔距心說:「哪裡等到三次,一次處罰,兩次就開除。」

孟子說,「那你怎麼處分自己?你縣裡的百姓,年老體弱的餓死路邊,年輕力壯的四處逃亡,有千人了吧?」

孔距心說:「水災旱災不斷,我有什麼辦法。」

孟子說:「如果一個人受人雇請放牧牛羊,他就有責任為牛羊找到合適的牧場。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牧場,他該把牛羊還給它的主人,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它們死去?」

孔距心羞愧的說:「我有罪,我沒有盡到責任。」

孟子這個比喻說的很明白,為人服務一定要盡心儘力。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是互相選擇的,如果不能取信與人,朋友就沒得當了。

《韓非子》記載: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兒子跟著她哭。她就對孩子說:「你回去,回來我殺豬給你吃。」

等她回來,曾子正準備殺豬。妻子說:「我不過哄哄小孩子而己。」曾子說:「孩子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騙他,是教他騙人。而且母親騙孩子,孩子以後不信母親,這怎麼是教化之道呢?」就把豬殺了。

孩子都不能欺騙,何況成年人?

「傳不習乎?」傳授給學生的道理能不親身踐行嗎?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解人之惑,自己要無惑,但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的大有人在。

曾子一輩子沒有出仕,專心從事學術和教育工作,他告誡天下的老師,你告訴學生的道理,你自己要親身實踐,證明不虛才可以。

家庭倫理以情為主,而家庭之外要講誠信。父母兄弟是不可以選擇的,而君王、朋友、老師、弟子是可以選擇的。

曾子提醒我們每天反省三件事,告訴我們立足社會的根本道理,講誠信,盡心儘力做事,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趙大山

來源:騰訊儒學(ruxue_qq),轉載請聯繫授權。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相由心生:你的臉是信念情緒的積累
古訓: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夠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