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司馬懿都為自己國家立下大功勞,為何只有諸葛亮流芳千古
確實,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為各自的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兩人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為何最終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不一樣呢?
(諸葛亮和司馬懿)
第一,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聰明,但聰明的用途不一樣。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對諸葛亮智慧的最好詮釋;一篇《隆中對》,三分天下計,是對他智慧的集中體現。
諸葛亮布衣出身,「躬耕於南陽」,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後,屢獻奇策,戰功卓著。助劉備火燒赤壁,大敗曹魏;奪取荊益,三足而立;固守漢中,擁立劉備為王;白帝城託孤,匡扶幼主;討伐雍闓、七擒七縱孟獲;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處處彰顯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能和王佐之才,其智慧與才幹顯露無遺。
諸葛亮的智慧還表現在他的諸多發明上,木牛流馬巧奪天工、孔明之燈千古流傳、諸葛連弩威震敵膽。
及至後來積勞成疾,星落五丈原。
司馬懿也確實才智過人,奇謀迭出,不失為曠世奇才。但他處處透露著陰險與奸詐。「鷹視狼顧之相」就是其內心陰暗與殘忍的表現。而且司馬懿的計謀大多用在了一己之私、算計別人之上,為自己,為自己的家族謀福利。缺乏諸葛亮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
(白帝城託孤)
第二,諸葛亮和司馬懿在做臣子方面,後世的評價完全不用。
白帝城託孤時,老淚縱橫的劉備拽著諸葛亮的手,泣不成聲地囑咐:「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誓死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君對臣的信任,臣對君的忠貞在這一刻感動無數世人。
諸葛亮在後面的歲月里,一直踐行者自己的諾言。
劉禪懦弱,但諸葛亮從未有非分之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報先帝之恩,成了他餘生唯一的目標。內治國家,外撫蠻夷,待國力稍有恢復,便殫精竭慮,北伐曹魏,意圖問鼎中原,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反觀司馬懿,他的做法,可不是古代要求忠臣的樣子。他深諳韜光養晦之道,在一代梟雄曹操面前藏頭縮尾,暗自蓄力。後來一旦時機成熟,他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滅曹爽三族,獨攬軍政大權。直至最後司馬氏篡位奪權,取代曹魏。他這種做法,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是封建社會反對的那種。
(紅極一時的司馬懿)
第三,諸葛亮和司馬懿獲得的個人財產上不一樣。
諸葛亮一生節儉,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自述家產:「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一國丞相,為蜀國操勞一生,僅有區區如此薄產,怎不叫人肅然起敬。
即使在臨終前,不但沒有對親屬加以提攜,也不提拔兒子,反而不忘訓誡守節儉之德:「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司馬懿則是「食邑五萬戶」。其父子在曹魏期間位高權重,紅極一時。司馬懿官至太尉。司馬昭、司馬師都曾任職大將軍。
(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第四,諸葛亮是一個悲情英雄。
當時的蜀國國土面積和魏國相比,只能算是彈丸之地,人口不及魏國四分之一,軍隊不及魏國十分之一,且人才凋零,五虎上將僅剩年邁的趙雲。
縱使諸葛亮是一位千古奇人,也深知無法扭轉乾坤。但是,諸葛亮從未放棄心中的志向和理想,依然為「匡扶漢室」而不懈努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渾身散發著悲情英雄的獨特氣質。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深受後世景仰。縱使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但他勇於抗爭,自強不息的人格魅力由此得到了升華。
而司馬懿最後通過運作,不但取代了魏國,還獲得了整個中國,建立晉朝。但是,他所建立的晉朝,又很快滅亡,把國家帶入動亂的深淵(至少他家教沒做好)。所以,他雖然是成功者,同時也是毀滅者。
綜上所述,用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來看,諸葛亮和司馬懿得到的評價,顯然是完全不一樣的。諸葛亮是忠義賢臣,司馬懿是亂臣賊子,所以,最後千古流芳的,自然是諸葛亮。
(參考資料:《三國志》)
※此人是努爾哈赤孫子、康熙叔父,為何極力慫恿鰲拜對付康熙
※此人因為昏庸懦弱無能,當皇帝被廢以後,依然可以再回來登位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