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國醫大師薛伯壽教授治療小兒發熱八法

國醫大師薛伯壽教授治療小兒發熱八法

01

解表透邪解熱

外感熱病,是指由外邪侵襲肌表,由皮毛或從口鼻而入,以發熱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薛師指出,外感發熱是兒童最常見、多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由於感邪性質不同,治法各異,總以引邪外出為要,解表透邪解熱是其大法。

外感風寒,見發熱、畏寒、鼻流清涕、四肢酸楚,則用辛溫解表法,方如香蘇飲、十神湯昇陽解肌,宣肺散寒,宣透解肌,行氣調血,癥狀重者可選用麻黃湯,然應中病即止,小劑少味投以 1 ~2 劑,汗出熱解即停,不宜再汗以防傷陰;

外感風熱,見發熱、微汗、咽痛、鼻流濁涕,則用辛涼解表法,方如銀翹散加減;若咳嗽為主,兼有微熱,方如桑菊飲加味;暑邪外感則用清暑解表,選用新加香薷飲

患兒惡寒重,發熱輕,熱在內而寒在外,常用《傷寒溫疫條辨》之增損雙解散,解外清里,大便不幹,則棄瀉下通腑之大黃、芒硝,酌加麻黃辛溫發散風寒,宣肺止咳平喘,共奏辛涼宣透之功。

小兒外感表證,多兼見咳嗽、痰多等肺系癥狀,咳嗽、喘咳為主的風寒證,取三拗湯化裁,據其外寒肺熱,可用麻杏石甘湯;若喘咳帶哮者,則射干麻黃湯變通;若以咳嗽、咽痛為主,寒熱不明顯者,則以桑杏石甘湯或桑杏湯加減。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發熱常伴見納呆腹脹、泛惡嘔吐等癥狀,解表透邪劑中常配神曲、党參、大棗等健脾和胃、行氣助運之品,另常囑家長,若患兒便秘,則可加蜂蜜,補中潤腸;若腹瀉,則加冰糖,緩中止瀉,以求治病不損正,祛邪勿傷本。

02

和解少陽退熱

少陽樞機,為邪之入里必經門戶,正邪相爭,樞機不利,則發熱惡寒。明代萬全《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雲:「春乃少陽之氣,萬物之所以發生者也。小兒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未已。」首先提出「小兒體稟少陽」的觀點。

小兒稚陰稚陽之體,稟春升之氣,生機蓬勃,發育迅速,但膽氣怯弱,脾胃虛弱,邪氣侵犯,升發之氣易被遏,易入少陽,阻遏少陽輕清沖和升發之氣,樞機不利而發寒熱。

小兒發熱之病,薛老倡導謹守樞機,和解少陽,通調三焦,發散表邪,常從少陽膽論治,方選大、小柴胡湯為主,斡旋表裡氣機,使邪從少陽外達。

臨證變通合用經方或時方,如暑邪困表,加用新加香薷飲祛暑解表,清熱化濕,和解少陽。外邪襲肺,發熱咳嗽為主,配合銀翹散或桑菊飲疏風清肺,和解樞機。兼食積便秘,則用大柴胡湯和解表裡。邪氣入里,薛老擅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調暢氣機,升清降濁,通利三焦,分消邪熱。患兒若是脾胃素虛,中氣不和,小柴胡湯合越鞠保和丸健脾和胃,調暢中氣。

03

消食導滯退熱

此為運用具有消食導滯、理腸化濁作用的藥物,以導滯清熱的一種方法。薛師認為,小兒「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知自節,易傷於飲食,腸胃失運,升降失調而成積滯,積滯內阻,郁阻氣機,郁久化熱,濕熱不得外達,若受外邪引動,則發「積食熱」

臨床常見患兒午後及夜間熱甚,伴納呆腹脹、口臭、噯腐吞酸、噁心嘔吐、大便秘結、臍周腹壁灼熱、手心發熱、夜卧不安、苔白厚膩等症。保和丸是治療食積的消導平劑,方中茯苓、半夏、陳皮、焦三仙消食化滯,重在調補脾胃,配伍連翹透邪解熱,升清降濁,暢達氣機,使脾胃健。

便秘配伍升降散以清熱通腑,升清降濁,暢達中焦,氣機得以運轉,濕邪去,身熱退而脾胃健,營衛調。食積兼有外感者,則據感邪性質不同配以相應的解表之品,外感風寒,則配伍辛溫解表劑,方如蔥豉湯、香蘇飲之屬;外感風熱,則配伍用辛涼解表法,方如桑菊飲、銀翹散之類;暑邪外感則用清暑解表法,方用新加香薷飲;燥氣外感則用清燥解表法,方如桑杏湯加減。

04

調暢氣機退熱

薛師強調小兒具有「陽常有餘」「肝常有餘」「氣常有餘」等生理特點,急躁易怒,哭笑無常,又因其「臟腑薄,藩籬疏」,衛外力弱,易罹外邪,易郁遏衛氣,陽不得伸,郁於里則發熱,陽氣不得外達,則四肢發涼,治宜調暢氣機,疏肝理脾,透邪外達,方選四逆散加減。

《傷寒論》:「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原用治少陰陽郁證,由於氣機不暢、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四肢而致高熱、四逆,具有疏肝解郁,條達氣機,開胃行滯之功。

薛師師古而不泥古,正如柯琴說四逆散:「此仿大柴胡之下法也。」認為四逆散能調暢氣機,宣通鬱閉。柴胡疏散升氣,枳實破滯降氣,芍藥養營和血,甘草緩中補脾。柴胡、甘草行陽,枳實、芍藥走陰。四葯相配,可和解樞機,發布陽氣,條暢氣血,達邪外出。借其調暢氣機之功,助肺衛宣發肅降,疏肝解郁,理脾泄濁,使肝氣條暢,脾氣得運,透邪外達,使邪熱外泄而解,則高熱、厥逆自除。

薛師臨證辨機,患兒發熱伴見肢厥腹痛、咳嗽等症,多合止嗽散化裁治療。若咽癢乾咳少痰,合用桑杏湯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大便不暢者合用升降散升清降濁,濕邪郁表多合用香蘇散化濕解表,乳食積滯合用保和丸和胃導滯,理氣止痛,療效頗佳。

05

化濕理氣退熱

薛師遵經循典,倡導「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認為不同季節、不同氣候的外感熱病有不同的特點,而濕氣為病多發於暑天,加之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易致濕邪內困脾胃,內外合邪,形成內濕停聚,阻礙氣機,外界之邪乘虛而入,與內濕相合而釀成濕溫、濕熱之邪為病,導致氣機不利,三焦失暢,濕郁則熱生,熱蒸則濕動,故濕不去則熱難清,加之現代社會空調的廣泛使用,患兒易感非時之寒,喜貪涼飲冷,臨床病情常纏綿難解。臨床常見午後熱勢浙增,身有汗而熱不解,既有胸悶、泛惡、納呆、苔膩等濕阻之象,又有頭暈、心煩、口渴等熱蘊之象。

薛師對新感於寒又有暑熱內蘊者,則用新加香薷飲化裁。對於寒濕內蘊,症見發熱,初起有汗熱不解,兼有腹痛、嘔惡、腹脹、苔白膩等症,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對於發熱重的患兒,選用解表宣透,多推崇辛涼之銀翹散為主,并力主辛涼解表葯佐以辛溫之品如防風、藿香等,以暢達玄府,因勢利導,使三焦氣機暢通,蘊積濕邪自化,每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對於濕熱相合,膠結難解,日久不愈,薛師選用越鞠丸以開郁理氣化濕,往往奏效。患兒兼夾食積不化者,可配伍焦三仙或者保和丸。薛師強調氣化則濕化,濕化則熱退,祛濕之法必先調暢氣機,臨床多選用紫蘇葉、藿香等辛淡透達之品,給濕邪以出路,使氣通濕去,熱必孤亦。

濕熱蘊結並重,三焦氣機升降失常,薛師則用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宣暢三焦,高熱者,常合梔子豉湯、黃連、膽南星等清熱解毒化濁,寧心安神,升降散調暢氣機,透達穢濕,使濕去熱化,效果頗佳。濕熱日久纏綿,必傷陰分,後期濕熱病現陰氣不足之證,多以養陰生津法善後。

06

清氣泄熱退熱

薛師對於溫病初起,邪熱初入氣分,病位在肺胃階段,發熱惡寒無汗,咽痛,舌紅舌面有紅點,苔黃,脈浮數者,以銀翹散解熱散結、輕解透表、除風利咽,加玄參、全蠍、梔子利咽散結通絡止痛,多合用升降散升清降濁,散風清熱,組方輕以去實,常獲速效,且熱退後不易反覆。

小兒陽氣旺盛,邪熱易入陽明,胃腸氣分熱甚治療以白虎湯清氣泄熱。若高熱腹脹、大便秘結、口渴,並見咽喉腫痛、咳嗽者,乃熱邪瀰漫心膈,薛師擅用清心涼膈散加減治療,以清熱解毒、通腑泄熱,但應注意切勿過用苦寒,以免傷及正氣。

07

透營轉氣退熱

因小兒陽常有餘,發病容易,且傳變迅速,感受外邪易入里化熱,內傷營血,迫血妄行出現高熱、口渴,舌邊尖紅絳,皮膚斑疹或者吐衄、腹痛、尿血諸症,宗自葉天士《溫熱論》「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常用清營湯加減,透營轉氣,使邪有出路。對於高熱煩躁舌絳紅者,配伍羚羊角粉沖服,以涼營透熱,或加用紫雪丹。

08

補虛扶正退熱

薛師認為,因小兒形氣未充,正氣易虛,陰陽失衡,則會出現內傷虛證發熱。

氣虛發熱多由於素體稟賦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虧虛,衛陽不固,營衛失調,虛陽外浮而發熱,臨床見低熱,多汗少氣,疲乏懶言,舌淡胖,苔白,脈細數無力。「勞則溫之」「損者益之」,方選補中益氣湯合桂枝湯加減以固氣扶正,調和營衛以退熱。

陰虛發熱多於溫熱病後,津液耗傷,陰不斂陽,虛陽外越則發熱,臨床見午後及夜間低熱,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夜間盜汗,大便乾結,小便黃,胃納不佳。舌質紅,少苔,脈細數。葉天士曰:「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薛師臨證重視顧護津液,方選青蒿鱉甲湯加減,多配伍蒲老所創的三鮮飲(鮮生地黃、鮮竹葉、鮮白茅根)生津養陰。

薛伯壽教授強調,治療小兒發熱,應該結合其體質因素,結合發病季節、所在不同地域的環境因素等,辨明病邪性質、病位、標本虛實等情況,謹守病機,知常達變,隨證施治,方能凸顯中醫優勢,快捷取效,無毒副作用,做到祛邪不傷正,治病不留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骨傷的楊張張揚 的精彩文章:

妙用仲景方錫純方治坐骨神經痛
梅蘭芳與三位中醫大夫的故事

TAG:骨傷的楊張張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