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心智,本體論以及數字的本源
(Mathematics, mind, ontology and the origins of number)
作者:佚名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數字一直以來它們都被描述成「純粹」的抽象概念,還是需要一種思想賦予它們存在的現實意義?少了需要記數的對象或事物,數字還能夠存在嗎?
佛教哲學認為一切事物產生於空性(梵文的」空性」:sunyata 或者shunyata)
大衛?羅伊認為,英文中的空(emptiness)比其梵文的原意增添了虛無的內涵。梵文字根「su」表達了具有一切可能性的含義 [LOY 1996]
噶當派佛教哲學主張所有現象的存在本質都是絕對的空性,而並非像事物本身看起來的那樣。所有現象都僅僅依賴於其他現象而存在,本身為空性。無論我們研究得多麼深入和廣泛,也找不到最基本或者其自性存在的事物。觀察者或被觀察的對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不可避免地糾纏著。這便是緣起的觀點。
因緣有三個層次:
(1) 總的因緣
-
因果–
現象對於其因的依賴。(2) 細微的因緣
–
結構–
現象對其可被感知部分的依賴(包括不同層次、類別和觀察角度)。(3) 非常細微的因緣
–
現象對於心智遍計的依賴。
這些觀點與數學的起源理論非常相似。該理論由數學家,同時是計算機科學創始人之一的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首先提出。這一理論建立在對一系列數組之簡單操控的基礎上。
數組是指事物的聚積。空的數組,即空集,不含有任何事物,可以被認為什麼都不是,但同時存在變成其它事物的可能性(也即會成為至少含有一個子集的數組)。
馮?諾伊曼 [VON NEUMANN 1923] 提出所有數字都可以在心智的作用下從空集引導而生。
首先,心智對空集進行觀察。這造成另一組合的出現 – 空集組成的數組。它並不是空的,因為還包含一個不存在的事物 – 空集。因此,心智通過製造含有空集的數組而創造出數字1。
現在,心智察覺到空集和空集組成的數組,從而有了兩個不存在的事物。心智從空無中創造出了數字2。這樣一直發展下去,最後達到42或者更大的數字。
由此可見,甚至在非常深層的數學理論中,噶當派佛教哲學所提出的三個層次的因緣關係也很明顯。
數字有它的因
–
對數組運作的演算法。數字有組成部分和層次。數字1被定義為包含空集的組,其它依次類推。
通過最終的分析,整個數字系統是由心智對於空的戲論而產生的,完全不需涉及任何一個或多個用於計數的實質事物。由此可見,數字根本上不具備所謂本有的的「純粹性」存在。
本體論
(Ontology)
這些結論在哲學上意味著心智先於數字存在。換句話說,就存在的基礎而言,心智相對於數字更為根本,問「有多少個心智」就相當於問「電磁是什麼顏色」一樣。這使得我們對於古老的一神論和多神論的對質——上帝有一個心智還是很多——更加清晰?這難道不是一個愚蠢的問題嗎?
請參看:
科學社會學和難以理解的數學效應。
90年代末出現了一個社會學的分支,「科學與技術的人文社會學研究」,簡稱
STS
。其目的是要證明科學的研究結果並不代表任何深層次的真相,而純粹是社會主流群體的意識形態。
參考
[LOY 1996] Loy, David in the afterword to Swedenborg, Buddha of the North , page 104, (Swedenborg Foundation, West Chester Pennsylvania, 1996, ISBN 0-87785-184-0)
[VON NEUMANN 1923] cited by Robert Matthews in the Sunday Telegraph 15th October 2000, page 16.
備註:
David Loy,中文名:大衛·洛伊
洛伊是佛教和比較哲學教授。在明尼蘇達州諾斯菲爾德,卡爾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曾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分析哲學。獲得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碩士學位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John VON Neumann(
1903
年12
月28
日 -1957
年2
月8
日 ),中文名:約翰·馮·諾伊曼,匈牙利語原名:Neumann J
ános
,美國籍猶太人數學家,出生於匈牙利,現代電子計算機創始人之一,歷來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在計算機科學、經濟、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及數學領域都有過重大貢獻。
來源: http://www.purifymind.com/MathematicsMind.htm
智悲翻譯中心
翻譯: 香秋德西
校對: 桑吉耶西, 將去將來, 傳明師
有緣請加我個人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公益網店
長按識別
所有盈利用於藏地
失學兒童的教育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TAG:加措上師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