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清朝的百姓都不看好戊戌變法?

為什麼清朝的百姓都不看好戊戌變法?

文|王宇丹

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大清朝狼狽地輸給了蕞爾小國日本,後如夢初醒。年輕的光緒皇帝和一眾有識之士開始規劃變法。可惜維新不過百日,便被保守而強大的封建勢力鎮壓。試想,如果戊戌變法要成功,僅僅依靠單薄的維新派顯然是不夠的,社會的力量不可缺失。然而,當時普羅大眾卻是變法的阻力,從社會心理中便可見得。

戊戌變法推行前後,由吃瓜群眾們構成的社會心理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封閉刻板,漠不關心。「中國人之聰明,本不讓歐西,特千年以來,君上務以愚民為術,抑遏既久,故日即於固陋耳。」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有數千年之久,歷朝歷代在統治民眾方面大多採取愚民政策。而且中國古代盛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人們生活水平較為低下。這些都促使大部分處於下層的民眾思想封閉,僅關心一家之內的衣食住行,對社會上的事物漠不關心,更不知變法為何物。

二是因循守舊,排斥變革。古代中國是極為看重「祖宗之法」的。且舉一例,光緒皇帝怕冷,在殿門上裝了一塊玻璃,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對:「祖宗體制極嚴,若與殿庭上裝起玻璃窗,成何樣子?」「見過世面」的慈禧太后都尚且如此頑固守舊,更何況那些處於社會下層的普通民眾。他們執著於祖先留下的各種傳統與經驗,甚至不分糟粕與精華。大部分民眾會認為相較舊傳統,變革是沒有先例、前途不清的冒險,所以應該抵制和反對。

諸多人抵制變法,不是因為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而是因為變法違背了傳統,違背了遵循千百年的神聖規則。比如僵化的八股取士,其危害眾所周知,當它要被廢除之時,卻遭到一眾應試者的反對,他們覺得這是傳統的晉陞之路,廢了它等同毀了自己的前程。總而言之,吃瓜群眾或對戊戌變法漠不關心,或者認為其大膽超前、有悖傳統,遂強烈反對。

反觀發生在戊戌變法兩年後的義和團運動,轟轟烈烈,調動了無數的北方農民,該運動利用民眾的宗教情感和排外心理進行引導,使得數不勝數的吃瓜群眾變成熱血憤青。雖然義和團運動也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在走向近代化的過程,社會心理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面對封閉落後、缺乏變革經驗、求穩怕亂的民眾,應該因勢利導、自下而上地引導和緩慢變革。

參考文獻:

1、石維有:《從社會心理看戊戌變法的失敗》,《玉林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2、劉克輝:《戊戌變法前夕的社會心理考察》,《史學月刊》1992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最會打仗、最有學問」的皇帝劉秀,真的是西漢皇族後裔嗎?
蘇聯老大哥中途離場,三流國家如何造出了原子彈?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