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幸福也有公式?慾望是分母,越小越幸福

幸福也有公式?慾望是分母,越小越幸福

2012央視採訪剛剛獲得

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

問出「你幸福嗎」?

莫言說,「我不知道」

「我現在壓力很大

憂慮重重,能幸福么?

但我要說不幸福,

那也太裝了吧。

剛得諾貝爾獎能說不幸福嗎?」

這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生活條件比以前提高了太多

經濟收入高了何止數倍

沒理由說不幸福

可為什麼感受不到幸福呢?

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幸福到底是什麼?

想要追求幸福

總要弄明白什麼是幸福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

都將財富或物質的滿足當成

幸福最根本甚至唯一的要素

雖然很難定義幸福是什麼

但我們可以肯定絕不會如此單一

因為大家都覺得童年很幸福

恰恰那時我們身無長物

幸福和財富有沒有關係?

當然有!

但相對於人無限的慾望而言

世界上的資源總量

是有限的、不足的

經濟學家研究的就是

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配置

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用

但這樣就能得到幸福了嗎?

經濟學家的幸福方程式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

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

幸福 = 效用 / 慾望

效用是指人從消費物品與勞務中

所獲得的滿足程度

從這個公式來看

獲得幸福取決於兩個因素

效用與慾望

想要得到幸福

一般人的思路都是提高「分子」

想盡方法獲得更多效用(利益)

這是通常世人追求幸福的思路

但這裡有一個「陷阱」

就如《漁夫與金魚》的故事

人的慾望總在不斷的升級中

滿足一個又產生新的一個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

那從這個公式看

如果分子的擴大

追趕不上分母膨脹的速度

不僅幸福感縮水

急迫和焦慮更會迅速升級

慾望越小越接近幸福

換一個角度看

即使效用(分子)保持不變

慾望(分母)越小

幸福感自然就提升了

傳承幾千年的古訓反覆地說

少欲知足

知足方能常樂

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

一生也留下了兩部經典巨著

《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

前者指引人們研究效用最大化

後者其實告誡人們要控制慾望

除了有自利的進取心

還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其本質就是這個「幸福方程式」

可惜現階段的世人

只側重於《國富論》

卻將《道德情操論》拋諸腦後

幸福不只一種方式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

在人能感受到的幸福感中

由金錢帶來僅佔20%甚至更少

對低收入者而言

金錢與幸福的關係更密切

但隨著收入的提高

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

金錢與幸福的關係就會減弱

「幸福公式」絕不是如此單一

影響幸福的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和諧的家庭生活

符合個人興趣的工作

通過付出和奉獻獲得的滿足

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等等

......

佛說「多欲為苦 知足安樂」

要想獲得幸福

減少分母比擴大分子要實際

控制慾望比追逐財富更有效

少欲知足正是佛經中

經常勉勵眾人的生活態度

《佛遺教經》中就說

「當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 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積 福 慧

戊戌年(2018)地藏菩薩聖誕

暨每日佛前一盞燈供燈法會共修

2018年9月9日(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聖誕日。積福慧啟建地藏菩薩聖誕暨每日佛前一盞燈供燈法會共修。祈願地藏菩薩救拔一切罪苦如母眾生,令脫輪迴苦、漸趨涅槃路、究竟圓滿無上佛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隨佛學 的精彩文章:

百歲奇僧預知時至,選定奇人繼任住持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嗎?來看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TAG:常隨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