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公主墓中一件文物,精緻考究,其用途卻讓現代人難以接受
唐哀帝天祐四年三月,唐朝最後一任皇帝唐哀帝李柷,被迫把皇位「禪讓」給大軍閥朱溫。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在一片哀歌中就此落幕,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持續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大亂世就此開啟。中原各地軍閥為了搶地盤爭帝位打得不可開交之時,遙遠的北方草原上,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契丹,正在悄然崛起,並在日後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神冊元年十二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稱帝建國,三十年後,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國。遼國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中原地區陷入割據混戰的五代十國時期,乘機從中漁利,南下佔據幽雲十六州的大片領土,疆域急速擴張,成為北方一個令人生畏的大國,一度成為日後北宋王朝的勁敵。
宋真宗天熙二年,也就是遼國遼聖宗在位期間,遼國發生一件大事。年僅十八歲的大遼國公主,封號是陳國公主,在大婚後僅僅兩年,正是大好青春年華,就暴病而亡。她是遼景宗的親孫女,身份高貴地位崇高,加之遼國當時正是盛世時期,不僅為她舉行了一場盛大葬禮,還為她營建了豪華的墓地,並把大量的奇珍異寶陪葬其中。
八十年代初,在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經考古學家清理髮掘,考察結果讓他們震驚不已。這座古墓,正是當年大遼國的陳國公主墓。在歷經了九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後,這座遼國皇室公主墓,奇蹟般地躲過眾多盜賊的覬覦,完好無損保存了一大批無比珍貴的遼國文物,被視為考古史上一大發現,對於研究遼國的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佐證。
在眾多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奇特的文物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眾多考古學家們儘管見多識廣,一見之下,也弄不清這東西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件文物就是著名的「玉柄銀錐」,其外形與中原人家日常用品錐子有些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總長度約十七公分,手柄部分用玉石雕制而成,光潔溫潤,錐體部分用純銀製作,鋒銳尖利,此外還配有一個精巧的銀質錐鞘,鞘口部分連綴有十餘公分長的銀鏈,用來掛在墓主人腰間。
這件「玉柄銀錐」到底是做什麼用的?看其精緻程度,貌似是一件裝飾品,但尖利的錐體,明顯帶有攻擊性特徵。若說是兵器或者暗器,但墓主身為大遼公主,並非武將,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遼國尚武之風濃重,契丹族人習慣日常攜帶自衛武器,但最常見的防身用品是短刀,墓中同時也出土了琥珀柄鐵刀、玉柄銀刀、琥珀柄銀刀三把短刀,因此玉柄銀錐是防身用具的說法也不足為信。
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最終在歷史記載中揭開了這個謎底。這件文物確實是一件武器,但它的用途卻並不是用在戰場上對付敵人,而是專門用來屠戮一種動物,也就是說,它的用途是一件打獵用具。這件文物與遼國的一項皇室制度「捺缽」有關。
所謂「捺缽」,說白了就是遼國皇帝的巡遊出獵制度。中原皇帝長年累月待在深宮之中,偶爾才出巡一次。遼國皇帝是馬上皇帝,習慣了「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很少待在皇宮裡不出門,一年四季都會選擇合適的地方出巡打獵,正如《遼史》記載,「秋冬違寒,春夏避暑,四時各有行在之所,隨水草就畋漁獵,歲以為常」,在避寒避暑的同時巡遊山川,行圍打獵,打獵成為他們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在他們的打獵生涯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利用馴養好的猛禽海東青捕捉天鵝。《遼史》三十二卷記載,每年春天,遼國皇帝都會到一條名叫「鴨子河濼」的河流旁捕獵天鵝。每年冰消雪融之時,就會有遷徙的天鵝在此地棲息。打獵時,皇帝及隨行王公貴族們都會隨身帶幾件東西,「各備連錘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所謂刺鵝錐,就是本文主角「玉柄銀錐」的真身。海東青奮力飛上高空捕捉天鵝,兩者在搏鬥中落地後,天鵝往往會拚死掙扎,因為天鵝體積重量都大于海東青,「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海東青如果體力不支,天鵝就會跑掉。打獵者此時就要趕緊過去,掏出刺鵝錐,「舉錐刺鵝」,把其刺死。《契丹國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驚鵝飛起,乃縱海東青擊之」,「國主皆配金玉錐,號刺鵝錐,每初獲,即拔毛插之」。
原來這件看似精緻考究的文物,其用途是遼國人殺戮天鵝的專用利器。在現代人眼中,天鵝羽毛潔白如玉,形象美麗典雅,且忠於配偶終身不渝,一向是純潔、忠誠、高貴的象徵,深受現代人喜愛,而且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件做工精緻用料考究的文物,卻是古人殺戮天鵝的利器,在現代人眼中這種行為太過殘忍,委實難以接受。
※唐朝有個人,14歲時挨過武則天鞭打,72歲時親手殺死楊貴妃
※唐朝戰俘當上一個小國的宰相,誰犯錯他打誰,皇帝犯錯他照打不誤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