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既有「滿漢平等」和「康乾盛世」,為何大夥還想著反清復明?

既有「滿漢平等」和「康乾盛世」,為何大夥還想著反清復明?

相信各位朋友對「反清復明」這詞應該相當熟悉,有關清代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都對此有所涉及,例如周星馳主演的《鹿鼎記》、《神龍教》,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系列,等等。事實也是如此,清代兩廣地區的天地會、三合會、哥老會,以及海外的洪門組織等無不是打著「反清復明」大旗在活動。至於為何這幫會黨分子要堅持「反清復明」,其中既有民族矛盾,更有因生活艱難而被迫起來反抗剝削和壓迫。

有意思的是,清朝歷來都標榜「滿漢平等」,中央機構的官職更是滿漢對分,一個崗位上既有滿族代表,也有漢族代表,乾隆甚至還聲稱「如今滿漢一家」。在經濟上,清朝時期有一個與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相媲美的「康乾盛世」,為眾多歷史學家所認可。那麼,既然政治上有了「滿漢平等」,經濟上還處在「康乾盛世」,為何還是有許多人在打著「反清復明」之旗號搞活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清朝自我標榜的「滿漢平等」和「康乾盛世」這兩個概念,看看是否如實所言。先來看看「滿漢平等」之說。

努爾哈赤在寧遠被袁崇煥炮擊不久便撒手人寰,四爺皇太極眾望所歸,順利繼承後金大汗之位。皇太極即位之後,為了打壓女真貴族勢力,強化皇權,他便著手使用漢人,一改其父親對漢人之屠殺政策。例如,二貝勒阿敏在永平城大肆屠殺漢人,皇太極直接將其囚禁致死,一點都不顧兄弟情面。後來,皇太極還在滿洲八旗之外令組建「漢八旗」,將漢人納入清朝統治權力中心,這明顯是在打壓女真貴族,當然,也是他搞「滿漢平等」政策之體現。清軍入關之後,面對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漢族,順治皇帝曾說:「朕不分滿漢,一體眷遇」,看樣子就是把漢族人當作自己人了。康熙時期,皇帝親自拜會孔廟以及明孝陵,標榜繼承大明王朝之正統,也就是所謂的「漢族政權」。乾隆時,「滿漢一家親」成為統治者常掛嘴邊之口頭禪。

話雖如此,但事實卻未必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滿漢之間很難做到平等;太平天國運動後,漢人地位提高,這是滿洲貴族沒落,漢人自我爭取之結果,而非清王朝所給予。終清268年,朝廷「首崇滿洲」之政策基本上沒改變,漢人很難在政治地位上取得與滿人一樣的權利,民族歧視現象貫穿清朝始終。例如,官員的選缺制度,滿族官員可以補「漢缺」,但漢人卻不能補「滿缺」。乾隆時期,各省巡撫以上的封疆大吏,滿族佔百分之八十,漢人僅為百分之二十左右,這一現象直到清末漢族勢力崛起才有所改變。

在官職中無法做到平等,在社會生活中亦是如此。為了保持滿洲人之特性,清朝入關以後便嚴禁旗人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而是讓他們每天專練騎射功夫,以便隨時上陣殺敵。旗人所需一切開支均由財政負責,並且每年還給予他們專項經費開支,他們不用工作也不愁吃穿,這是漢人所不能比擬的。為了保持旗人的純潔性,清朝在有旗人駐防之大城市實行「內外城制」,旗人住內城,漢人住外城,並且雙方不能相互往來,更不允許通婚以免血統不正。在司法上滿漢也無法做到平等,旗人犯罪地方官無權過問,他們只歸各旗統領管,一般以罰俸處理;漢人則要按《大清律例》論處,該怎樣就怎樣。此外,旗人即使犯了重罪也不用流放外地,漢人就只能去冰冷的寧古塔了。所以,「滿漢平等」之說,有名無實。

那麼,大清自我標榜的「康乾盛世」究竟如何呢?康熙皇帝:「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乾隆皇帝:「比年以來西域大奏膚功,國家勢當全盛」,「方今國家全盛,府庫充盈。」儼然一派繁榮富庶之景象。可實際呢?康乾時期國家的棉花和鋼鐵產量這兩項工業指標都還比不上明朝。乾隆後期又大搞閉關鎖國政策,國內經濟發展陷入停頓,人民生活十分貧困,京城裡居然出現乞丐遍地之情況,這實在不是「盛世」所應該出現之景象。魏來朋《鬻子行》寫道:「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

綜上所述,清朝自我標榜的「滿漢平等」和「康乾盛世」與事實相距甚遠,民族歧視、人民貧困、軍備廢弛等一直都伴隨著清王朝。此外,清朝統治者鉗制人民思想,大興文字獄,迫害知識分子,以致晚清思想界死氣沉沉,萬馬齊喑。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清朝268年的歷史會有這麼多人打著「反清復明」之旗號進行活動了。各位,你們又是如何看待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漲知識。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石達開從未受過楊秀清杖責,為何要參與天京事變誅殺東王?一原因與天王有關
洪秀全手握五十萬大軍,為何不直接北伐中原,而是東下金陵?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