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日共修期間如何落實菩提心

百日共修期間如何落實菩提心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8月28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在百日共修期間怎樣落實六度。我們都已發了菩提心,所以落實六度是我們最重要的事,行住坐卧的過程中都要具足六度。

前面已經講了持戒度、布施度、安忍度,今天開始講精進度。

第四,精進度。精進度一般分為三種: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

擐甲精進主要指心態,心裡堅定地立下誓言,且無論遇到何種對境都不動搖。加行精進主要指行為,比如聞法、修法等很精進。不滿精進指稍許有一點點功德、境界的時候,沒有傲慢和滿足。「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是無量的,只有我們真正成佛時,才能精通一切法門,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有滿足心,更不能有傲慢心。

在百日共修期間,要這樣落實精進度:

一、無論是下的決心,還是立下的誓言,都是不能動搖。我們應該在參加百日共修之前,就以智慧進行觀察:百日共修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利益?自己的修行會有怎樣的突破?百日共修期間,跟許多有修有證的人一起修行,自己肯定會受到熏陶、發生改變。想好之後要立下誓言:自己要去參加百日共修,發這個心的同時就立下了誓言,然後要守護誓言。

有些人特別愛變卦,輕易就破壞誓言。剛開始很好,信心很大,但是山上的環境肯定無法與繁華的城市相比,身邊的人雖然都學佛了,但畢竟是凡夫,肯定有諸多缺點,再加上每個人的習慣不同,肯定有跟自己不怎麼投緣的,也有很多難以接受的,然後就動搖決心、破壞了誓言,捨棄了誓言,萌發了下山的念頭。

有些人會找很多理由,比如身體不舒服,家裡有事等,然後就輕易下山——跑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主要是內心不夠堅強,誓言不夠堅定。輕易捨棄誓言的人不可能有成就,愛變卦、不履行承諾的人都不是好人,基本的仁義道德都不具備,所以做人是學佛的基礎。

穩重的人、老實的人才能真正學習佛法,最後才能獲得佛法的加持和利益。有些人特別不穩重,輕易地捨棄自己的誓言,這種不穩重的人,是不會得到加持和利益,不會獲得成就的。內心應發願:參加百日共修了,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能捨棄誓言。

百日共修開始時,我就告訴過大家,一切對境都是殊勝的助緣。我們是想修行、想脫胎換骨的,那就要這樣鍛煉。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真的是特別好的對境。

我們都有這種毛病,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容易接觸條件、文化程度、家庭背景跟自己相當的人,這都是世俗的觀點,尤其世間的俗人會有這種想法。其實真正的學佛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在佛門中人人平等、眾生平等。

世間人確實講門當戶對,但我們是來修行的,不是找對象的,不用講這個。我現在沒有這個福報,若是有這樣的福報,能跟大家一起生活、學習,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在這樣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條件,心理素質的人群中鍛煉,是非常好的機緣,若能如法修行,相續很快就能成熟。

不是跟大家講過嗎?改變命運就是改變心態,改變心態就是心要調柔,調柔即怎樣都行,何種環境、何種人、何種事都能接受。佛法里講處處都是好處,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就是這個意思。

真正把心態鍛煉得非常好的修行人,真正有修行的人在哪裡都可以,不分環境好壞,無論是住宮殿,還是住山洞,都沒有問題,都能從心裡接受。今天也一樣,無論是跟一個很善良的人相處、生活,還是跟一個很惡劣的人相處、生活,都沒有問題,就是這種心態。

佛法里講平等心,好壞、善惡、美醜、貧富,不墮入任何一邊,都能坦然接受,這種心態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總是挑三揀四,總想挑好一點的環境,這不是一個修行人應有的心態。剛開始都會有這樣的心態,但是要慢慢調整。跟人相處也是一樣。

我前年也跟寺務部要求,盡量讓年輕人跟年輕人住在一起,老年人跟老年人住在一起。有些人太挑剔,覺得老年人不好,跟他們沒有共同語言,所以特意這樣交代。其實這些心態是有問題的。無論在山上還是在山下,我們的內心都有很多不愉快和煩惱,為什麼?根都在這裡。

其實一切都是好的修行和成就的助緣,大家應該珍惜,應該鍛煉,比如主動到環境不好的地方住幾天,實在無法堅持了,再告訴寺務部調整一下。跟特別討厭、不喜歡的人也可以鍛煉。

密宗修行大圓滿的後階段,還有很多不共同特加行,其中有很多修法是讓人去比較危險的地方體驗,檢驗人的修行定力。比如冬天最冷的時候,赤身裸體在外面待幾個小時,體會一下地獄的痛苦;對平時很有修行,好像如如不動、八風吹不動的修行人也要考驗,專門設置一些對境,讓他去做一些事情,看是否真正達到了那種境界。

百日共修期間,自己可以給自己找對境,去接觸平時不怎麼喜歡的東西,鍛煉自己的心態。真行了,你肯定有很大的進步。若還是隨順以前不好的習氣,還跟在山下一樣:要住舒服一點,要住單獨房間,單獨的房間里還不能沒有床,床上要鋪上舒服柔軟的墊子,熱了要準備一套薄一點的被子,冷了要準備一套厚一點的被子。這種人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戒就是去接受一些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去鍛煉自己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有的人剛開始對大圓滿具足信心,也下定決心要修大圓滿,修大圓滿要先修加行、打基礎,當加行修至一年、兩年或三年時,卻開始動搖了,想走捷徑。雖然之前修的一年期加行已經圓滿,即將進入三年期加行,有的已經進入了三年期加行,甚至圓滿了一百坐、兩百坐,但還是半途而廢,開始動搖決心、捨棄誓言,想走捷徑,去接觸其他法門了,這種人也是不好的。這種東抓西抓,信念不堅定,輕易捨棄誓言的人,是不會成就的。

有這樣一個寓言:有一隻猴子出去找食物,剛開始遇到了一片桃林,樹上掛滿了桃子,猴子很歡喜,於是摘了許多桃子,滿懷喜悅地回家了。歸途中,路過一塊西瓜地,他立即扔掉了桃子,去摘西瓜,然後抱著大西瓜,滿懷喜悅地回家了。走著走著,又看到了一隻奔跑的兔子,猴子又想吃兔子肉,於是扔了西瓜,去追兔子,但是兔子跑的太快,沒有抓到,結果一無所獲,最後痛哭流涕地空手而歸。這種東抓西抓的人很多,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不知道是不確定目標,還是不確定方向,應該都不是吧,就是不確定信念。

按世間法來講,輕易捨棄誓言的人,都是不穩重的人。東學兩年、西學兩年,然後又開始學其他法門,這樣的人是不會持久的,再過兩三年還會跑,不信等著瞧。這種人很難成就,就像找食物的猴子一樣,最後肯定會後悔,但到那時,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不能捨棄立下的誓言,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能動搖。比如修加行的過程中,有些人特別想走捷徑,想修一些特殊的法門,但若不修加行、不打基礎,都是空中樓閣,不可能成就的。百日共修也是一樣的,信念要堅定,決心不能動搖。

二、百日共修只有短短的一百天,怎樣做才能圓滿精進度?要珍惜。比如修無上大圓滿,要珍惜每一堂課,珍惜每一座,最後才能圓滿。怎麼去珍惜每一堂課呢?比如上晚課時,很多人表裡不一,心口不一,口頭上念的都是佛的境界,但內心都是分別念。

應該邊念邊思維,邊念邊觀想,盡量把自己的心融入到這些境界中,這樣上課才有意義。雖然只有一個小時,剛開始也做不到,但是能做到10%也行,逐漸地能做到20%、30%、40%也可以,對每一句、每一段都不放過,都能觀察、思維其意義,將自己的心盡量融入到境界中,融入到法義中,這才叫珍惜每一堂課。

我們的習氣特別重,比如上晚課,從表面上看,大家的坐姿都很好,念的也流很利,有些人都能背下來了,身和口都可以,但是卻心不在焉,心裡打著妄想,不斷地生起分別念,根本沒有專註。這麼殊勝的一堂課就這樣錯過了,這段時間的生命就這樣浪費了。

百日共修期間每天四座也一樣,上座時有前行部分、正行部分和後行部分,還有法師的引導,內心應該跟著法師的引導走,正行時盡量放下心態,內心專註。

百日共修期間每天有四座觀修,我們平時可能觀修一座,有時甚至一座觀修都沒有,所以每一位百日共修學員都應參加,都應珍惜這樣的機緣,真正做一個表裡如一的人。這樣一天下來,你的心相續肯定會有很大的改變。否則,表面上看在上座,實際內心一點都不專註,沒有學會放下,這樣肯定沒有什麼收穫。

以前,有很多參加百日共修的人,一百天過去,還跟水裡的石頭一樣,沒有什麼變化。石頭浸泡在水裡時,好像有變化,顏色也變了,也變軟了,但拿出水面之後,一會兒就幹了,還像以前那麼硬。若是這樣,參加百日共修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不僅要珍惜每一堂課,還要做到法喜充滿。現在有些人已經出家幾年了,雖然每天都一如既往地上課,但心裡已經厭煩了,已經把上晚課當作任務了。有的怕被人批評,怕戒律部找,尤其怕我發現,怕挨打。

這些人很多時候都會找借口:今天我要整理文字,今天我要做食子,今天我要去備課等等。其實都是借口,晚課只一個小時,這個時間很短。你是要做事,但是可以用別的時間。實在沒有時間,就少吃一頓飯。

其實也不是天天都這麼忙,可能只忙一兩天。實在沒有時間,與其少上一堂課,還不如少吃一頓飯呢。少吃一頓飯,對你不會有任何的損失;若少上一堂課,對你的損失真的很大。剛才講的,如果真的是表裡如一地修持,即使很短的時間,僅僅一個小時,心相續的變化也會非常大,對修行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也許有些人會說,每天都千篇一律地念這些,所以就厭煩了。那為什麼每天都要念一樣的呢?現在有些人開始有體會了。比如聽《成就寶鑒論》,有些人已經參加了三屆百日共修,已經聽了好多次,開始有體會了。第一次聽、第二次聽和第三次聽,每一次的理解程度、內心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同理,我們每天上課念的這些儀軌,其它的內容先不說,只說《普賢行願品》,這是非常難得的。真正要徹底了知它的內容和意義,修行要達到一地菩薩的境界才能做到;真正要設身處地地體會裡面講的境界,要到八地菩薩才能做到。所以,應該觀察自己的境界在哪裡,何時時才能真正做到。還說厭煩了。

《普賢行願品》你念到何種程度了?「我念得很熟了,已經背下來了。」你背下來的是詞句,不是意義;你念熟的是詞句,不是意義,沒有用的。

以前給大家講過,那若巴尊者精通五明,但是智慧空行母說他精通的是詞句不是意義,要他去尋找宿世有緣的上師。當他真正遇到了諦洛巴上師之後,經歷了多少苦修、多少苦難啊!諦洛巴上師就是特意給他製造對境,讓他去搶東西、偷東西,讓他去做各種壞事。他經歷的這些苦難大部分都是壞事,表面上看都是造惡業,但都是上師讓他做的,所以他必須去做。

為什麼諦洛巴上師特別照顧他,給他傳授特殊的竅訣呢?因為他對佛法、對善法的執著特彆強,要打破這一點,所以特意讓他這麼做。行持善法方面他沒有問題,之前他一直是這樣做的,已經很熟悉了。也不用講道理,因為他都懂。所以諦洛巴上師並沒有給他講任何道理,那都是詞句不是意義。

你也是一樣,要不斷地念、不斷地修,等修到一地菩薩的時候,才能了知它的含義;等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才能真正落實,才能真正做到。之前是不行的,真正要融入那種境界,要修到佛的境界。想想自己的修行境界在哪裡?不說其它的,有的連大乘的小資糧道都沒有進入,還說已經厭煩了,已經念得很熟了。沒有這樣修行的,所以要法喜充滿。

上晚課已經七八年了,甚至十多年了,但還是法喜充滿,每天都嗷嗷待哺,經常看時間,什麼時間才能上課啊?怎麼還不上課啊?有這樣的心態才是正確的。

你們現在也看時間,但想的是怕到時間,不然可以多躺一會兒,或者可以多吃一點兒,要麼可以在外面多散一下步。然後很勉強地上課,愁眉不展、悶悶不樂地修行。哪有這樣修行的?修行應該是法喜充滿的狀態,像當年密勒日巴那樣,不由自主地就唱起來、跳起來了,他內心的那種法喜太強烈了,無法自已。

每一堂課都要法喜充滿,每一堂課都很積極。有時候心態是不確定的,尤其是初學者,但是要調整心態,因為心態是可以調整的。無論是順境逆境,有覺受沒覺受,有感覺沒感覺,始終法喜充滿。如果真懂佛理,真有修行,無論何種對境,對你來說都是一樣的,都讓你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不一定都是樂樂呵呵的,這都是外在的表現,主要是內心很愉快,內心沒有煩惱。在百日共修期間,就要以這些方法,以這些修行去落實精進度。

第五,禪定度。禪定也分三種: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靜慮即禪定。凡夫行靜慮屬於世間的禪定,比如四禪八定;義分別靜慮屬於大乘加行道的禪定;緣真如靜慮是從見道開始,直到成佛之間的禪定。

我們在百日共修期間應該這樣去落實禪定度:

一、堪為法器,心相續變得調柔。禪定很重要。現在有些人特別執著無想的狀態,無論清凈的,還是不清凈的,都不願意去想,只想靜靜地坐著,特別執著,死執不放,這是錯誤的。還有的人特別喜歡、執著無想禪,無想禪有觀佛像、觀中脈、觀壇城等,這都是禪定的過失,要調整。

我們現在的初級禪修班就是修無想,即什麼也不想,也不觀。中級的時候,內容會調整,比如觀佛像、觀咒語、觀中脈。按道理應該循序漸進,無想禪修的有一些起色了,在那種狀態中能入定,然後不讓你停留在那樣的狀態中,再讓你去修有想的禪定。比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樂決定觀佛像、觀中脈,或是觀明點,在那種狀態中能入定了,然後又要調整。心相續是要調整的,怎麼都可以,都不執著,沒有死執不放的狀態,要遠離死執不放的狀態,即不執著的意思。心最後達到有想無想都可以的狀態,這叫堪為法器。

有時候修勝觀智慧也是一樣,好的環境或差的環境、好人或壞人、善良的人或惡劣的人,都要接觸,以鍛煉心態,讓心變得調柔。調柔即怎樣都可以,都能接受,猶如大地一樣,可以挖、可以填,也可以蓋樓,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正如禪宗講的故事一樣。

剛開始那頭牛特別犟,讓它去東邊它非要去南邊,最後通過訓練,可以讓它去哪它就去哪。你想讓它去東邊,你一牽它,它就往東邊走;你想讓它去南邊,你一牽它,它就往南邊走。在印度,過去和現在都有人專門通過各種方法馴服大象、老虎等兇猛動物。

心也要這樣訓練,通過禪定、修行,最後達到這樣水平。我們雖然在修禪定,但還是有很多毛病:今天挑這個,明天挑那個,挑法門、挑環境……有的能接受,有的不能接受,這種人的心相續沒有成熟,沒有變得調柔。心要堪為法器,心要變得調柔,這是基礎,很重要。

二、專心修行。專心很重要。什麼叫禪定?專註於一個對境、一個所依中不散亂。我們每天上晚課或上座時,沒有專註。曾經有這樣一個公案,有個人跟阿難學修禪,學修了很多年,但始終沒有進入狀態,於是很鬱悶。有一次他終於有機會親近佛陀了,就向佛陀詢問原因:我修行好多年了,但一直沒有進入狀態,怎樣才能改變?佛陀知道他在家時是彈琴的,且彈琴技術高超,就問他:「你彈琴時,美妙的聲音是琴弦特別緊的時候發出的,還是特別松的時候發出的?」

他回答:「都不是,美妙的聲音是琴弦在不緊不松的時候,自然發出的。」

佛陀沒有給他講太多,只說修行也跟彈琴一樣,在不緊不松的時候才能進入狀態,太緊張專註了不行,太鬆散懈怠了也不行。

我們的心如同脫韁的野馬,若直接去抓它,它會跑的更快。那怎麼辦?讓它自己停下來,它才會停下來。有這些基礎之後,專註就容易了。我們修法、上晚課時,有時讓你觀想一些聖尊佛像,有時讓你把剛才觀想的內容都融化了,融入到自己的身體里,然後觀想在自己的身體里發光,光里有很多佛菩薩。

心不緊不松時,觀想這些聖尊佛像就容易了,因為你的心已經訓練的很成熟了,已經馴服了,放在哪裡都可以,所以專註而不散亂就容易做到了。

就像騎馬,如果之前不訓練,就想直接上馬,肯定是不行的。有的人僅僅上了兩堂課,就跑過來,很懊惱地說:「觀不出來啊,沒有感覺啊……」這是找感覺的人,找感覺能持久嗎?不可能的。哪有那麼容易?如果才上兩堂課就把金剛薩垛觀的一清二楚,給你降下甘露,消除業障,你是什麼根基啊?肯定是乘願再來的八地以上的菩薩,不用懷疑,比我還強,我肯定要皈依你了。

沒有這樣的,有的人想的太簡單了。剛才講的,先要鍛煉心態,今天接觸這樣的環境,明天接觸那樣的環境;今天修有想禪定,明天修無想禪定……就是要這樣不斷地練。一直練到心成熟堪為法器了,才能專註,禪定自然就圓滿了。這時注意力一放在金剛薩垛上,立刻就能觀出來。這是最後才能做到的。

這叫專心修行。這都是我們要修鍊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現在很多人肯定都還做不到,這不要緊。但是我們要有目標和標準來要求自己,慢慢就能做到了。

第三個是如如不動。無論是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面對所有對境的時候,都能如如不動,即八風吹不動。修行達到那樣一個層次時,心就不動了;無論遇到何種對境內心都是平靜的,不會起波動。現在我們可能暫時還做不到,但是要學會轉念。

比如說,我們很認真地上座觀修,剛開始感覺很好,即將進入狀態時,旁邊有人咳嗽了一聲,或者動了一下,境界就被打亂了,然後恨之入骨!不能這樣,打亂了就打亂了,應該反省自己:看來我的定力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然後再一次調整狀態。可能這一座都沒有辦法進入狀態,那就多念金剛薩垛心咒「嗡班匝薩垛吽、嗡班匝薩垛吽……」反思:「我的境界不夠,要是真遇到大災難、大對境時可怎麼辦?」

最好能保持如如不動,但是現在我們的心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境界,即使動心了也要轉變過來,心跑了也要把它找回來。這樣不斷練習,最後就好了。這就是如如不動。以上講的是我們怎樣把禪定度落實到百日共修,落實到生活中。

六、智慧度。智慧一般分為:聞慧、思慧、修慧。聽法、看書的過程中產生的智慧叫聞慧。聞慧很弱,無法對治煩惱等負面情緒。現在喜歡心靈雞湯的人特別多,心靈雞湯頂多就是聞慧而已,我覺得甚至都達不到聞慧。

在學習一部完整的經典、論典的過程中產生的智慧,才叫聞慧。但是聞慧還無法對治負面情緒。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平時很好,道理也很明白,一遇到對境什麼也不是,又變成了一個凡夫中的凡夫。所以聞慧沒有什麼對治力,大家不要太得意。有些人,包括一些居士挺傲慢的,尤其是有些出家人,稍微有一點成績、明白了一些佛理,就像什麼都懂了一樣,目中無人。

思慧主要是通過邏輯觀察產生的智慧。比如說因明裡講了很多邏輯,我們要了知大空性,就要通過中觀里講的共同和不共同的邏輯去推理。用智慧去觀察,然後通過邏輯去推理,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智慧叫思慧。思慧比聞慧有對治力,但是它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遇到對境的時候也不好使,頂多能壓住一些負面情緒和一些粗大的煩惱,但是沒有辦法斷掉根。

修慧有相似的和真實的。大乘佛法講資糧道、加行道(加行道不是我們講的四外加行、五內加行的加行)、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五道。無學道是佛的境界。處在資糧道時主要是思慧,進入加行道才有修慧。但是這個修慧只是相似的智慧,只能壓制煩惱,沒有辦法除根煩惱,因為它只是相似的境界、相似的智慧。修慧是通過禪定產生的。

智慧的產生,第一是通過聽聞;第二是通過觀察思維;第三是通過禪定。禪定中產生的智慧才是修慧。修慧有相似的和真實的,加行道的修慧就是相似的,雖然它不能除根煩惱,但力量也很大,因為接下來就要進入見道了。見道是真正的智慧,見道後可以斷除很多煩惱。

煩惱有俱生煩惱和遍計煩惱。見道的修慧只能斷除遍計煩惱,對俱生煩惱只能斷除粗大的,不能斷除細微的。這裡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按自宗的觀點來說,見道的修慧只能斷除粗大的俱生煩惱,不能斷除細微的俱生煩惱。

見道是一地,接下來是二地,二地到七地都是不清凈地,還是有煩惱障的。到七地的時候才可以斷除所有的煩惱障,這時息滅的是八識中的(魔也是)一種細微的我執,這個徹底斷掉了之後煩惱障就沒有了,徹底清凈了。

接下來是斷除所知障,主要是斷除習氣障。總而言之,修慧有相似的和真實的,到一地菩薩的時候才是真實的。所以大家不要想的太簡單,也不要想的太美。有些剛接觸佛法的人什麼也不懂,把佛法想的太簡單了,想的也太美了:「我上山參加一次百日共修,然後脫胎換骨,回來就能普度眾生了。」這也太快了吧!

還有人想:「他都參加過百日共修了,怎麼還這樣?」以此來衡量別人。參加百日共修只是學修了一百天的時間,除了真正的利根者,其他的人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修行是個漫長的過程,持之以恆才能成就。

我們在百日共修期間怎樣落實智慧度呢?

一、了知法義。明理很重要,如果不明理信心是不堅定的。有些人原來很有信心,遇到一些對境之後信心就消失了;有些人剛開始很有信心,時間久了信心就退失了。這些人的信心都不是從明理中產生的。按道理要精通五部大論。我們常說四續五論,五論是顯宗的,四續是密宗的。

精通五論第一要精通戒律。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四分律》里講了很多。

第二要精通因明。因明即邏輯學,佛法里有很多邏輯。相續比較成熟、信心比較具足的人,可能通過上師的加持和竅訣能見性,而大部分人都要通過邏輯推理,先在相續中產生相似的定解,通過禪定和修行,在相續中產生真實的定解,再修習禪定,最後道業才能圓滿。沒有那麼簡單。因明論典有很多,比如法稱論師造的《因明七論》,還有陳那論師等很多論師造的因明方面的論典。

第三要精通中觀。中觀就是中觀六論等等,包括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清命論師的《中觀莊嚴論》等。中觀六論都是根本論。根本論當中的根本論是《根本慧論》,這是龍樹菩薩造的,都可以視為中觀的根本論。還有其他論師造的一些論點,比如應成派、自續派的論點都要學習、都要精通。

第四要精通般若。般若就是《般若大中孝論》、《般若十七論》等等很多。現在我們學的《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造的,由無著菩薩弘揚的。這些都特別難。

第五要精通俱舍論。大乘也有俱舍論,但是我們主要學的是小乘的俱舍論。俱舍論里主要講的是天時地利,還有很多佛教的名詞術語,比如: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等等。

精通五部大論算是精通了顯教,還要精通密宗的四續,也叫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精通了四部,精通了密宗,精通了顯密才可以。

但是我們現在有幸遇到了《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是傳承上師的心髓,是顯密一切經典的精華,是即身成佛的唯一之路,是虹身成就的唯一渠道。把這九個加行的道理弄明白了、吃透了,就相當於精通了顯密一切經典。即身成佛的方法就是大圓滿,而通向大圓滿的唯一之路就是九加行,所以掌握了九加行就行了。

有的人還想學這個法,修那個法,這種人還是沒有福報。九加行的基礎打不好還能修什麼法?能修成嗎?這是不可能的。基礎都是一樣的。講法的功德的時候,是講過修七天三想破瓦法就能成就,修七天的大圓滿法就能成就,一些氣脈明點的修法修幾個月就能成就……但這都是在有基礎的基礎上講的。若是沒有基礎,相續不夠成熟,這些功德不可能在你的相續中產生。

但是有些人真的很愚昧,不懂、也不相信。如果不需要基礎,佛就不用講八萬四千法門了。佛一輩子講經說法,轉了三次法輪,多難啊!直接講三想破瓦法,「吼」一聲就可以了;直接講大圓滿自然安住,都見性了……還有些人說:「我不用修了,我有如佛陀般的上師,到時上師一加持我,我就成佛了……」——你的上師再厲害也不可能超過佛陀吧?佛陀都沒有隻靠加持就讓弟子成就的,否則佛也不用傳法了,把阿難等眾弟子都叫過來加持一下就成了,都不用修行了——這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只通過上師加持就成就的人也有,比如剛才說的三想破瓦法,有學修七天就成就的,諸如此類的情況有很多。但這都是有基礎、相續成熟的情況下才可以的,是針對那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人說的。

我們是那種人嗎?!若是相續真的成熟到那個地步,他對治了你的貪執,一切就在當下,很簡單的,甚至不要貪執了,一坐就可以了。

我們講過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補特伽羅耳傳等很多傳承方式。對相續成熟的弟子,上師根本不用講,坐在那裡就可以了——如來密意傳,心心相通。

有些人想:「我肯定也是上上根基者……」現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很多,認為「就是上師不給我傳竅訣,如果傳給我,我肯定能成就。」這是不可能的。上師怎麼沒給你傳竅訣?如果你的相續成熟了,上師的每個舉動都是竅訣,都在給你傳授一種真諦。你有接受的能力嗎?沒有吧!還要挑選法門,真的很可憐。

現在的學佛人,包括我自己真的很可憐。佛教已經快要隱沒了,快要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因為現在佛法表面上有,實際上沒有。我們什麼時候實實在在地修過,認認真真地對待過每一個殊勝的機緣?沒有。

我們學佛十年二十年,我已經學修三十多年了(小時候沒怎麼學,但也天天在念。不念不行啊,害怕師父打。這些都算上也有三十多年了),但還是沒有成就,這樣下去真的很難。很多學佛人,去過這個大道場,那個大道場,但是回來之後還是凡夫。

尤其是有些人,掌握了一些理論,依止了一些有名氣的上師之後,好像自己也很了不得了一樣。你算什麼呀?觀察一下你自己的相續,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還不知道嗎?有什麼可貢高傲慢的。這種人真的很可憐,其實他什麼都不懂。我曾經講過,我以前也是這樣的,現在回顧起來,那時真的什麼也沒明白。

總之九加行很重要。大家要放下心態,從零開始,從暇滿難得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修行,這樣才會有變化、有收穫,否則是不可能的。

二、降伏煩惱。有沒有得到佛法,有沒有生起智慧,就看內心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是否減少,甚至在相續中是否已經無影無蹤了。不知道什麼叫貪心,什麼叫嗔恨心,什麼叫傲慢心,這樣是最好的。也許很多人還達不到那種境界,還是有煩惱,但是比以前少了。比如說以前嗔恨心很強烈,現在少多了,也弱多了,好比被割斷的毒蛇,想咬人也咬不了的感覺,這樣也行。這就是降伏煩惱。

得一分佛法少一分煩惱,這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內心的煩惱沒有減少、變弱、清凈,就算接觸的法再高深,依止的上師名氣再大,所住的道場再莊嚴也沒有用,還是沒有得到佛法,也沒有得到智慧。

有沒有得到佛法,有沒有智慧,就看內心的煩惱減少了沒有。我希望在座的每個人,跟我學佛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覺悟,以內心的煩惱來衡量自己——「我的煩惱少了,我已經得到了正法;我的煩惱變弱了,我已經得到了智慧;我的煩惱即將息滅了,我的智慧即將圓滿了……」這樣來衡量自己,而不是能滔滔不絕地講很多道理,能解決很多問題,手下有很多居士,有神通等等。

現在說自己有神通都是假的,真有神通的人沒幾個,大都是騙人的。末法時期有神通的很多都是附體,就是身上附了另外的東西,是它的功能,而不是他本人的功能。還有一部分有神通的可能前世修過,與生俱來的。可能剛開始沒有神通,後來因緣成熟就出現了。

真正通過修行、修禪定而出現神通的很少。因為現在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很散亂、放逸。我很多時候對自己真的是恨之入骨,因為特別想精進,心裡也很難受,但有時候就是精進不起來。晚上在床上坐一會兒就困了,然後躺下就睡著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

醒來一觀察,這一晚上都做了什麼夢呀,亂七八糟的。這就是沒有把握住。早上醒來就快六點了,急急忙忙地起床,然後開始學點東西,一天的時間就沒有了……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

現在唯一讓我滿意或者說讓我快樂的事,就是每天有一堂課,給大家講佛法。這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也可能是我一天當中唯一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現在我的身體也不行了,我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的時候,身體特別健康,一天講三、四堂課都沒有問題。以前我在喇榮的時候,包括後來到寺院的時候都是,幾乎每天早上、中午、下午,講三堂課。那時開蓮師法會,都是我自己親自主持,持續半個月。每天從早上七點鐘開始到晚上七點鐘結束,中午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下座吃飯,然後又要上座,一整天都在法座上。每天上午一堂課,下午一堂課,還要領著他們念儀軌、念咒。一點累的感覺都沒有。

現在蓮師法會我不親自主持了,因為身體受不了了。每年的萬盞法會期間都是我最忙,也是最辛苦的時候。前年、去年、今年都是,法會結束之後身體就受不了了,要不我真的願意講課,上午可以給聞思部講,晚上可以給百日共修講,但是現在力不從心了。

末法時期的眾生都特別散亂、放逸,要通過修習禪定產生神通很難。這種人也不能說沒有,但是很少很少。所以不要以神通來衡量,不要有點神通就說他是成就者。現在漢地很多人相信轉世,按你們的說法就是活佛。

你怎麼知道他的前世?有人說不是有認定嗎?這個認定也不一定是正確的。要看他今生的功德,戒律是否清凈,智慧能否幫到你,有沒有慈悲,是否願意在修行的道路上陪伴你左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應該依止他。

如果他的今生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他的前世又怎麼能知道呢?有人說「認定嘛」。是怎麼認定的你知道嗎?根本不了解,就在那兒瞎起鬨:「活佛來了,都過來受灌頂啊!」

什麼叫灌頂你知道嗎?這種盲目崇拜、盲目追隨,是一種愚痴的做法,根本不是學佛人的做法。一些法門根本不經過觀察就瞎宣傳,好像搞推銷一樣。一個智者、一個真正的學佛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龍欽巴大士講過,也是佛在經中講的:「不贊不謗陌生人,不贊不謗陌生師。」即對陌生的、不了解的上師善知識,不要讚歎也不要誹謗。找好自己的位置,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就OK了。對這些事你並沒有任何義務和使命,何況你根本不了解。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贊不謗陌生的,不了解的上師善知識,這是學佛人的原則。以上說的是降伏煩惱。

三、不墮落二邊。這也是智慧。因為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是遠離八邊戲論的。遠離八邊即遠離一切邊,遠離一切分別之意。當我們的境界跟大空性完全融為一體時,我們的修行才會圓滿。之前我們也要跟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要相應。我們的心理狀態要跟諸法的究竟實相相應,這叫修行。瑜伽即相應之意。

跟諸法的究竟實相相應,跟大空性相應,心不墮入任何一邊,最後融為了一體,就回歸自性了,也就是成佛了。

所以不能墮入任何一邊,我們要通過修行來調整。我們喜歡有錢的人,不喜歡沒錢的人;喜歡有文化的人,不喜歡沒文化的人;喜歡長相好看的人,不喜歡長相難看的人……這都是分別心。

不能墮入任何一邊——有邊無邊,生邊死邊。遠離生死,遠離凈染。對一個真正的成就者來說,在地獄、在天堂是沒有區別的。現在我們特別喜歡分別,這是不好的,所以需要調整心態,不要這樣繼續下去。

這就是智慧度怎樣落實到百日共修當中,即我們在平時應該怎樣修持智慧度。

我們講了六度,即六波羅蜜多。前面也講過,修持六度如同雙足,發菩提心如同雙目。有雙目、雙足才能到達彼岸、到達佛國。不發菩提心不行,不行持六度也不行;只行持六度不發菩提心,或只發菩提心不行持六度也不行。這兩個一個是心態,一個是行為,一定要相結合。兩個都具備、圓滿之時,我們才能到達彼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走進大圓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真堪布 的精彩文章:

《現觀莊嚴論》講記十六
獄卒以什麼業力轉生地獄?

TAG:達真堪布 |